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493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包括十二根成套使用的笛管,每一所述笛管上均开设有六个孔径一致的侧孔,所述十二根笛管均分为四组,即第一组笛管、第二组笛管、第三组笛管和第四组笛管;所述第一组笛管的内直径为24毫米,其包括蕤宾笛、林钟笛和夷则笛;所述第二组笛管的内直径为21毫米,其包括南吕笛、无射笛和应钟笛;所述第三组笛管的内直径为18毫米,其包括黄钟笛、大吕笛和太簇笛;所述第四组笛管的内直径为16毫米,其包括夹钟、姑冼和中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旨在综合同径与异径的优点,简化十二根笛直径的数量,减少制作难度;控制侧孔与笛直径的精确比例,从而实现对每根笛音准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
本技术涉及笛子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
技术介绍
制作晋代荀勖十二笛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十二笛应采用同直径制作。由于十二根笛长度从小到大变化非常大,因此有些较长的笛子将无法发音。二是认为十二笛应采用不同直径制作。这种方案由于管径需要十二种规格,而孔的大小又是未知,使得其工艺充满变数,因此其制造将变得非常复杂而不具备可行性。笛子类乐器,由于管径大小,开孔大小未确定,其音准往往得不到有效控制,即民间有十笛九不准的说法;基于上述原因,在制作十二根笛子时,由于技术、工艺问题,其音准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包括十二根成套使用的笛管,每一所述笛管上均开设有六个孔径一致的侧孔,所述十二根笛管均分为四组,即第一组笛管、第二组笛管、第三组笛管和第四组笛管;所述第一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24毫米的蕤宾笛、林钟笛和夷则笛;所述第二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21毫米的南吕笛、无射笛和应钟笛;所述第三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18毫米的黄钟笛、大吕笛和太簇笛;所述第四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16毫米的夹钟、姑冼和中吕。优选地,所述蕤宾笛、所述林钟笛、所述夷则笛、所述南吕笛、所述无射笛、所述应钟笛、所述黄钟笛、大吕笛、所述太簇笛、所述夹钟、所述姑冼和所述中吕的笛管的侧孔的孔径分别对应为8.48毫米、8.70毫米、9.23毫米、8.08毫米、8.57毫米、8.57毫米、7.54毫米、7.79毫米、7.99毫米、7.54毫米、7.54毫米和8.00毫米。优选地,所述蕤宾笛、所述林钟笛、所述夷则笛、所述南吕笛、所述无射笛、所述应钟笛、所述黄钟笛、大吕笛、所述太簇笛、所述夹钟、所述姑冼和所述中吕的管长分别对应为92.25厘米、87.56厘米、83.11厘米、77.83厘米、73.88厘米、69.18厘米、65.67厘米、61.50厘米、58.37厘米、55.41厘米、51.89厘米和49.25厘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综合同径与异径的优点,简化十二根笛直径的数量,减少制作难度;控制侧孔与笛直径的精确比例,从而实现对每根笛音准的控制,同时解决同径笛与异径笛的矛盾;从而实现十二笛的音准更趋近统一,进而能够达到量产标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各个结构的直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各个结构的长度示意图;图3为十二平均等比曲线和三分损益曲线的示意图;图4为黄钟笛的侧孔设置原理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如图1和2所示,包括十二根成套使用的笛管,每一笛管上均开设有六个孔径一致的侧孔,其中最靠近吹口端的侧孔位于其他五个侧孔的对称的另一侧,十二根笛管均分为四组,即第一组笛管100、第二组笛管200、第三组笛管300和第四组笛管400;第一组笛管100包括内直径均为24毫米的蕤宾笛110、林钟笛120和夷则笛130;第二组笛管200包括内直径均为21毫米的南吕笛210、无射笛220和应钟笛230;第三组笛管300包括内直径均为18毫米的黄钟笛310、大吕笛320和太簇笛330;第四组笛管400包括内直径均为16毫米的夹钟410、姑冼420和中吕430。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测试中吕430笛侧孔与管径比例,当比值接近0.5左右时,音准为最佳状态。由于各笛的筒音长度排列按照三分损益排列,故从高音到低音,各笛的“宫角差”将会越来越大,而开孔与管径的比值将越来越小。因此以其平方作为计算标准,依据相邻笛“宫角差”的比值求得每根笛的开孔比值。十二平均等比曲线(图3中细曲线)并非指音高高度排列,而是指“宫角差“从短到长(长度比例)等比排列的理想值。在十二平均等比理想状态下,孔径比的平方也将从大(0.25)到小(0.125)按照十二等比逐渐下降。但实际上,宫角差从小到大按照三分损益排列,所以,具体的比值需要将相临的宫角差进行比值换算。按照实际比值产生的曲线(图3中粗线),实际上并不规则。在图3中,两条曲线产生的某些近似值在制图中很难区别,故而进行了合并。造成三分损益曲线不规则改变的原因是,各笛宫角差有两种情况。一是,生律次序较后的律(小律)与生律次序较早的律(大律)之间的差数(如中吕430与南吕之差,偏小),二是生律次序较早的律(大律)与生律次序较后的律(小律)之间的差数(如黄钟与姑冼420之差,偏大)。故而相邻两笛之间宫角差的比值并不均等。由于宫角差值递次增加的不均衡,导致有些相邻笛之间宫角差几乎相等(近似值),误差在零点几毫米以内。对于荀勖笛来说,由于管长值较大,这种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故宫角差相等的笛,可使用相同孔径比,即开相同大小的孔。根据图3中的值开方,可得各笛孔径比具体数值。十二笛侧孔直径与管径比例如下:首先将测试值0.5的平方作为计算的起点;然后依次得出十二根笛的精确开孔比例大小。中吕430笛的孔径比(笛直径为16毫米,16乘以0.5等于8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8毫米);姑冼420笛孔径比(笛直径为16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7.54016毫米);夹钟410笛孔径比(笛直径为16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7.542464毫米);太簇笛330孔径比(笛直径为18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7.997526毫米);大吕笛320孔径比(笛直径为18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7.791822毫米);黄钟笛310孔径比(笛直径为18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7.540146毫米);应钟笛230孔径比(笛直径为21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8.570562毫米);无射笛220孔径比(笛直径为21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8.572914毫米);南吕笛210孔径比(笛直径为21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8.080401毫米);夷则笛130孔径比(笛直径为24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9.237576毫米);林钟笛120孔径比(笛直径为24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8.7066毫米);蕤宾笛110孔径比(笛直径为24毫米,侧面开孔直径为8.482656毫米)。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蕤宾笛110、林钟笛120、夷则笛130、南吕笛210、无射笛220、应钟笛230、黄钟笛310、大吕笛320、太簇笛330、夹钟410、姑冼420和中吕430的管长分别对应为92.25厘米、87.56厘米、83.11厘米、77.83厘米、73.88厘米、69.18厘米、65.67厘米、61.50厘米、5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包括十二根成套使用的笛管,每一所述笛管上均开设有六个孔径一致的侧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根笛管均分为四组,即第一组笛管、第二组笛管、第三组笛管和第四组笛管;所述第一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24毫米的蕤宾笛、林钟笛和夷则笛;所述第二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21毫米的南吕笛、无射笛和应钟笛;所述第三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18毫米的黄钟笛、大吕笛和太簇笛;所述第四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16毫米的夹钟、姑冼和中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荀勖十二笛,包括十二根成套使用的笛管,每一所述笛管上均开设有六个孔径一致的侧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根笛管均分为四组,即第一组笛管、第二组笛管、第三组笛管和第四组笛管;所述第一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24毫米的蕤宾笛、林钟笛和夷则笛;所述第二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21毫米的南吕笛、无射笛和应钟笛;所述第三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18毫米的黄钟笛、大吕笛和太簇笛;所述第四组笛管包括内直径均为16毫米的夹钟、姑冼和中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荀勖十二笛,其特征在于,所述蕤宾笛、所述林钟笛、所述夷则笛、所述南吕笛、所述无射笛、所述应钟笛、所述黄钟笛、大吕笛、所述太簇笛、所述夹钟、所述姑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天星
申请(专利权)人:韩山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