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箱,所述连接箱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加热板,且所述加热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的内侧,所述反应釜上表面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反应釜内侧上端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连接头,且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所述连接头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叶。该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转动,通过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提高搅拌效果,通过加热板加快原料混合反应,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螺旋导料杆转动,便于均匀下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聚羧酸减水剂领域,具体为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
技术介绍
聚羧酸减水剂是一种高性能减水剂,是水泥混凝土运用中的一种水泥分散剂。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大坝、隧道、高层建筑等工程。聚羧酸减水剂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将原件放入反应釜内进行混合加工,目前现有的聚羧酸减水剂用的反应釜混合效果较慢,工作效率较低,且下料时需要人工进行辅助,不能均匀下料,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箱,所述连接箱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加热板,且所述加热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的内侧,所述反应釜上表面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反应釜内侧上端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连接头,且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所述连接头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叶,所述连接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二搅拌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叶,所述反应釜底部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左侧面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排料口,所述出料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出料管内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螺旋导料杆,所述螺旋导料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相连接,且所述螺旋导料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的内侧。<br>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反应釜表面中间处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左下角固定接线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反应釜表面中间处的上方固定观察窗,所述反应釜上表面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加料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反应釜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机采用的是YDS56型号,所述第二电机采用的是RS550型号,且所述加热板、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通过加料管向反应釜添加原料,通过控制器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连接头转轴,连接头带动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转动,第一搅拌杆带动第一搅拌叶转动,第二搅拌杆带动第二搅拌叶转动,通过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相配合,提高搅拌效果,通过控制器启动加热板,通过加热板对原料进行混合,提高混合效果,加快原料混合反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本技术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通过控制器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螺旋导料杆转动,通过螺旋导料杆便于均匀下料,通过出料口进行卸料,便于用户进行操作,通过反应釜表面设有的观察窗,便于用户便于反应釜内部的混合状况,该新型便于操作,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的主视图。图中:反应釜1,控制器11,接线孔12,观察窗13,加料口14,支柱15,底座16,连接箱2,加热板21,第一电机3,连接头31,第一搅拌杆32,第一搅拌叶33,第二搅拌杆34,第二搅拌叶35,出料管4,排料口41,第二电机42,螺旋导料杆4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包括反应釜1,所述反应釜1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箱2,所述连接箱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加热板21,且所述加热板21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1的内侧,所述反应釜1上表面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3,所述反应釜1内侧上端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连接头31,且所述连接头31与所述第一电机3相连接,所述连接头31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32,所述第一搅拌杆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叶33,所述连接头3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34,所述第二搅拌杆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叶35,所述反应釜1底部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出料管4,所述出料管4左侧面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排料口41,所述出料管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42,所述出料管4内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螺旋导料杆43,所述螺旋导料杆4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42相连接,且所述螺旋导料杆4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1的内侧,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加料管14向反应釜1添加原料,通过控制器11启动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带动连接头31转轴,连接头31带动第一搅拌杆32和第二搅拌杆34转动,第一搅拌杆32带动第一搅拌叶33转动,第二搅拌杆34带动第二搅拌叶35转动,通过第一搅拌叶33和第二搅拌叶35相配合,提高搅拌效果,通过控制器11启动加热板21,通过加热板21对原料进行混合,提高混合效果,加快原料混合反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控制器11启动第二电机42,第二电机42带动螺旋导料杆43转动,通过螺旋导料杆43便于均匀下料,通过出料口41进行卸料,便于用户进行操作,通过反应釜1表面设有的观察窗13,便于用户便于反应釜1内部的混合状况。请参阅图2,所述反应釜1表面中间处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1,所述控制器11的左下角固定接线孔12,通过接线孔12与电源相连接。请参阅图1-2,所述反应釜1表面中间处的上方固定观察窗13,所述反应釜1上表面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加料口14,通过加料口14添加原料。请参阅图1-2,所述反应釜1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固定连接有支柱15,所述支柱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6,通过支柱15和底座16起到支撑作用。请参阅图1-2,所述第一电机3采用的是YDS56型号,所述第二电机42采用的是RS550型号,且所述加热板21、所述第一电机3和所述第二电机42均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11相连接,通过控制器11起到控制作用。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包括反应釜1,控制器11,接线孔12,观察窗13,加料口14,支柱15,底座16,连接箱2,加热板21,第一电机3,连接头31,第一搅拌杆32,第一搅拌叶33,第二搅拌杆34,第二搅拌叶35,出料管4,排料口41,第二电机42,螺旋导料杆43,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技术在使用时,用户通过接线孔12与电源相连接,通过加料管14向反应釜1添加原料,通过控制器11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包括反应釜(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1)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箱(2),所述连接箱(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加热板(21),且所述加热板(21)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1)的内侧,所述反应釜(1)上表面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3),所述反应釜(1)内侧上端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连接头(31),且所述连接头(31)与所述第一电机(3)相连接,所述连接头(31)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32),所述第一搅拌杆(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叶(33),所述连接头(3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34),所述第二搅拌杆(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叶(35),所述反应釜(1)底部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出料管(4),所述出料管(4)左侧面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排料口(41),所述出料管(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42),所述出料管(4)内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螺旋导料杆(43),所述螺旋导料杆(4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42)相连接,且所述螺旋导料杆(4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1)的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分子靶向均化反应釜,包括反应釜(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1)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箱(2),所述连接箱(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加热板(21),且所述加热板(21)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1)的内侧,所述反应釜(1)上表面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3),所述反应釜(1)内侧上端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连接头(31),且所述连接头(31)与所述第一电机(3)相连接,所述连接头(31)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32),所述第一搅拌杆(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叶(33),所述连接头(3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34),所述第二搅拌杆(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叶(35),所述反应釜(1)底部的中间处固定连接有出料管(4),所述出料管(4)左侧面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排料口(41),所述出料管(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42),所述出料管(4)内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螺旋导料杆(43),所述螺旋导料杆(4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42)相连接,且所述螺旋导料杆(43)的另一端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威,武宝鹏,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飞龙砼外加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