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267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包括背板、两根框架竖梁、顶板、底框、门板组件,背板及框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顶板、底框固定连接形成箱型框架;背板的两侧为多重折弯结构,框架竖梁横截面为垛子型结构,且两根框架竖梁的开口侧相对设置,背板两侧与框架竖梁相对的位置通过模数孔与L型固定竖梁一侧固定连接,固定竖梁与框架竖梁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一根纵梁或/和至少一片侧安装板,背板的两侧折弯结构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两根横梁,相邻横梁之间固定设有正安装板;两根框架竖梁与顶板及底框形成的四周上可卡装密封条,门板组件通过铰链与任意一根框架竖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平台化、标准化的设计行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工设备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电控箱体结构尺寸受局限,通用型差,不能满足客户多配置的需求。尤其电气布局设计往往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为了实现多样化、灵活性的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有必要对电控箱体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平台化、标准化的设计行业,对后期功能模块的增加、维修整改等都有其便捷性的电控箱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平台化、标准化的设计行业,对后期功能模块的增加、维修整改等都有其便捷性的电控箱体。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包括背板、两根框架竖梁、顶板、底框、门板组件,所述背板及框架竖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底框固定连接形成箱型框架;所述背板的两侧为多重折弯结构,所述框架竖梁横截面为垛子型结构,且两根框架竖梁的开口侧相对设置,所述背板两侧与框架竖梁相对的位置通过模数孔与L型固定竖梁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竖梁与框架竖梁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一根纵梁或/和至少一片侧安装板,所述背板的两侧折弯结构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两根横梁,相邻所述横梁之间固定设有正安装板;两根框架竖梁两端之间的所述顶板及底框均设有向箱型框架外侧外延结构,使得两根框架竖梁与所述顶板及底框形成的四周上可卡装密封条,所述门板组件通过铰链与任意一根框架竖梁连接,使得门板组件关闭后能够与所述密封条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底框为镂空结构,镂空结构表面固定设有活动底板,所述活动底板上设有电缆固定头。进一步的,所述背板和框架竖梁的折弯槽内均固定设有螺母组件,所述吊环穿过顶板可与螺母组件连接。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背板和框架竖梁之间固定设有活动侧板,实现箱体两侧的密封作用。进一步的,所述门板组件面向箱型框架的一侧设有折板,所述折板与所述密封条匹配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门板组件上固定设有门锁。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背板和固定竖梁上的模数孔位,实现安装板、安装梁的安装固定,并且安装板、安装梁尺寸可根据电器模块自由调整,也可以根据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实现其互换性结构;对后期功能模块的增加、维修整改等都有其便捷性;箱体左右增加侧安装板,同时也提高了空间使用率;此电控箱体在电气行业使用,特别适用于平台化、标准化的设计行业。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去掉门板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箱型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背板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框架竖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框架竖梁的主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框架竖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技术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进行标示。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就结合图1至图8来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去掉门板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箱型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背板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框架竖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框架竖梁的主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的框架竖梁的俯视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包括背板1、两根框架竖梁6、顶板10、底框12、门板组件14,所述背板1及框架竖梁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10、底框12固定连接形成箱型框架;所述背板1的两侧为多重折弯结构,所述框架竖梁6横截面为垛子型结构,且两根框架竖梁6的开口侧相对设置,所述背板两侧与框架竖梁6相对的位置通过模数孔与L型固定竖梁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竖梁2与框架竖梁6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一根纵梁3或/和至少一片侧安装板9,从而实现电控箱体左右侧面的电器件的布置;所述背板1的两侧折弯结构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两根横梁4,相邻所述横梁4之间固定设有正安装板5,进一步实现电器布置模块化;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的两侧为向内折弯形成非密闭结构的四重弯折结构,如图4、5所示,通过选择性在弯折面上设置模数孔,从而实现与L型固定竖梁2的固定连接,或者实现横梁4的固定。两根框架竖梁6两端之间的所述顶板10及底框12均设有向箱型框架外侧外延结构,使得两根框架竖梁6与所述顶板10及底框12形成的四周上可卡装密封条20,所述门板组件14通过铰链7与任意一根框架竖梁6连接,使得门板组件14关闭后能够与所述密封条形成密封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框12为镂空结构,镂空结构表面固定设有活动底板13,所述活动底板13上设有电缆固定头18,电缆固定头18安装到活动底板13上,活动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1)、两根框架竖梁(6)、顶板(10)、底框(12)、门板组件(14),所述背板(1)及框架竖梁(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10)、底框(12)固定连接形成箱型框架;/n所述背板(1)的两侧为多重折弯结构,所述框架竖梁(6)横截面为垛子型结构,且两根框架竖梁(6)的开口侧相对设置,所述背板两侧与框架竖梁(6)相对的位置通过模数孔与L型固定竖梁(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竖梁(2)与框架竖梁(6)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一根纵梁(3)或/和至少一片侧安装板(9),所述背板(1)的两侧折弯结构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两根横梁(4),相邻所述横梁(4)之间固定设有正安装板(5);/n两根框架竖梁(6)两端之间的所述顶板(10)及底框(12)均设有向箱型框架外侧外延结构,使得两根框架竖梁(6)与所述顶板(10)及底框(12)形成的四周上可卡装密封条(20),所述门板组件(14)通过铰链(7)与任意一根框架竖梁(6)连接,使得门板组件(14)关闭后能够与所述密封条形成密封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控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1)、两根框架竖梁(6)、顶板(10)、底框(12)、门板组件(14),所述背板(1)及框架竖梁(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10)、底框(12)固定连接形成箱型框架;
所述背板(1)的两侧为多重折弯结构,所述框架竖梁(6)横截面为垛子型结构,且两根框架竖梁(6)的开口侧相对设置,所述背板两侧与框架竖梁(6)相对的位置通过模数孔与L型固定竖梁(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竖梁(2)与框架竖梁(6)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一根纵梁(3)或/和至少一片侧安装板(9),所述背板(1)的两侧折弯结构之间通过模数孔固定连接至少两根横梁(4),相邻所述横梁(4)之间固定设有正安装板(5);
两根框架竖梁(6)两端之间的所述顶板(10)及底框(12)均设有向箱型框架外侧外延结构,使得两根框架竖梁(6)与所述顶板(10)及底框(12)形成的四周上可卡装密封条(20),所述门板组件(14)通过铰链(7)与任意一根框架竖梁(6)连接,使得门板组件(14)关闭后能够与所述密封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向勃关伟杜云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