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海红专利>正文

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2164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包括工作主底板,左侧架板,实时控制屏,曲折顶板,中部支柱,瓶盖夹持机构,瓶身扭转机构和擦拭按压检测机构;工作主底板顶端左侧与左侧架板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顶端中右侧与中部支柱进行焊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精准快速固定灌装瓶瓶身,快速反转瓶盖,螺纹精准旋接定位,并进行正转扭紧瓶盖,得到瓶盖扭紧的灌装瓶,并进行漏液擦拭工作,使漏液瓶瓶身外表面不沾有瓶内溶液,并且最后进行挤压漏气测试,检验出真正密封的灌装瓶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灌装是目前溶液或溶剂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灌装作为包装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灌装完成后需要对灌装瓶密封性进行检测。在灌装密封性检验过程中,由于设备精度和瓶体质量等因素限制,进而会在检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漏液现象,出现很多漏液不合格品,但是由于不合格品漏液瓶在检测不合格后还要进行返工检测修复处理,在此过程中,大多数是人工采用夹子或者徒手对瓶盖进行反转,然后再次进行扭紧操作,然后部分瓶盖和瓶体存在螺纹旋接错位的情况,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尽管带有手套,人工手掌皮磨损依旧很严重,同时瓶外存在大量漏液,需要进行人工擦拭,并且需要进行人工二次密封性挤压测试;进而导致了漏液瓶瓶盖和瓶身螺纹旋接错位,二次强力扭转瓶盖,使瓶盖内螺纹破裂损坏,无法进行旋紧操作,次品率上升,同时人工手部损害严重,劳动强度大且步骤繁琐,同时人工挤压力度无法精准控制的问题。综上所述,目前需要研发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由于不合格品漏液瓶在检测不合格后还要进行返工检测修复处理,在此过程中,大多数是人工采用夹子或者徒手对瓶盖进行反转,然后再次进行扭紧操作,然后部分瓶盖和瓶体存在螺纹旋接错位的情况,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尽管带有手套,人工手掌皮磨损依旧很严重,同时瓶外存在大量漏液,需要进行人工擦拭,并且需要进行人工二次密封性挤压测试;进而导致了漏液瓶瓶盖和瓶身螺纹旋接错位,二次强力扭转瓶盖,使瓶盖内螺纹破裂损坏,无法进行旋紧操作,次品率上升,同时人工手部损害严重,劳动强度大且步骤繁琐,同时人工挤压力度无法精准控制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工作主底板,左侧架板,实时控制屏,曲折顶板,中部支柱,瓶盖夹持机构,瓶身扭转机构和擦拭按压检测机构;工作主底板顶端左侧与左侧架板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顶端中右侧与中部支柱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顶端左侧与瓶身扭转机构相连接,并且瓶身扭转机构右端中上部与中部支柱相连接;工作主底板顶端右侧与擦拭按压检测机构相连接,并且擦拭按压检测机构左端中上部与瓶身扭转机构相连接,而且擦拭按压检测机构左侧与中部支柱相连接;左侧架板左端中上部与实时控制屏相连接;左侧架板右端顶部与曲折顶板相连接,并且曲折顶板底端右侧与工作主底板相连接;曲折顶板底端与瓶盖夹持机构相连接,并且瓶盖夹持机构底端中左侧与瓶身扭转机构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瓶盖夹持机构包括双向旋转夹,第一丝杆,第一固定滑轨,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轮板,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伸缩转轴,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一电动推杆,第五锥齿轮,第一轴承套和第六锥齿轮;双向旋转夹右部内侧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双向旋转夹后端右上侧和前端右上侧与第一固定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后端与第一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右侧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后端中部与第一轮板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一轮板前端右侧与第二传动轮相连接;第二传动轮右侧与第一锥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一伸缩转轴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右端与第三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右下方设置有第五锥齿轮;第四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五锥齿轮外表面下侧与第一轴承套进行套接;第五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套右端中部与中部支柱相连接;第六锥齿轮左端中部与瓶身扭转机构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右端与曲折顶板相连接;第一伸缩转轴外表面左侧与曲折顶板相连接;第一锥齿轮后端中部与曲折顶板相连接;第二传动轮后端中部与曲折顶板相连接;第一轮板顶端中部与曲折顶板相连接;第一传动轮后端中部与曲折顶板相连接;双向旋转夹顶端左侧与曲折顶板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瓶身扭转机构包括瓶身固定机构,第一巨齿轮,第一轴承盘,第一升降底脚,第一集合板,第二轴承盘,第二巨齿轮,第三传动轮,第四传动轮,第七锥齿轮,第二伸缩转轴,第八锥齿轮,第九锥齿轮,第二电动推杆,第十锥齿轮,第二轴承套和第十一锥齿轮;瓶身固定机构底端中部与第一巨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巨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一轴承盘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盘底端右侧与第一升降底脚相连接;第一升降底脚底端与第一集合板相连接;第一集合板顶端右侧与第二轴承盘相连接;第二轴承盘顶端中部与第二巨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巨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传动轮右侧与第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七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二伸缩转轴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伸缩转轴底端中部与第八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九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右下方设置有第十锥齿轮;第九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十锥齿轮外表面右侧与第二轴承套进行套接;第十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一锥齿轮右端中部与擦拭按压检测机构相连接;第十一锥齿轮顶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相连接;第十一锥齿轮外表面右侧与中部支柱相连接;第二轴承套底端中部与中部支柱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底端与工作主底板相连接;第二伸缩转轴外表面顶端与工作主底板相连接;第一集合板底端与工作主底板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擦拭按压检测机构包括第十二锥齿轮,第十三锥齿轮,第五传动轮,第一齿轮架,第六传动轮,第一平齿轮,第二平齿轮,第三电动推杆,第三平齿轮,擦拭座,C形架,电动按压气缸,第一弧形夹板,第二弧形夹板和第一动力电机;第十二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十三锥齿轮进行啮合;第十三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右侧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六传动轮外表面下侧与第一齿轮架相连接;第一齿轮架右端底部与C形架进行焊接;第六传动轮顶端中部与第一平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六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一动力电机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平齿轮右下侧设置有第二平齿轮;第二平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三电动推杆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三电动推杆底端与第一齿轮架相连接;第二平齿轮右上侧设置有第三平齿轮;第三平齿轮顶端中部与擦拭座进行转动连接;C形架内顶端与电动按压气缸相连接;电动按压气缸底端与第一弧形夹板相连接;第一弧形夹板下方设置有第二弧形夹板,并且第二弧形夹板底端与C形架相连接;第一动力电机底端与工作主底板相连接;第一齿轮架底端与工作主底板相连接;第十二锥齿轮外表面左侧与中部支柱相连接;第十二锥齿轮左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双向旋转夹包括连接轴柱,第三半圆夹板,第四半圆夹板机构,第一硅胶防滑垫,第一夹紧旋转杆,联动滑套,第一螺纹滑环,尾部限位块;连接轴柱右上侧与第三半圆夹板进行转动连接;连接轴柱右下侧与第四半圆夹板机构进行转动连接;第三半圆夹板底端与第一硅胶防滑垫进行粘接;第三半圆夹板右端底部与第一夹紧旋转杆进行焊接;第一夹紧旋转杆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包括工作主底板(1),左侧架板(2),实时控制屏(3)和曲折顶板(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部支柱(5),瓶盖夹持机构(6),瓶身扭转机构(7)和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工作主底板(1)顶端左侧与左侧架板(2)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1)顶端中右侧与中部支柱(5)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1)顶端左侧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并且瓶身扭转机构(7)右端中上部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工作主底板(1)顶端右侧与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相连接,并且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左端中上部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而且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左侧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左侧架板(2)左端中上部与实时控制屏(3)相连接;左侧架板(2)右端顶部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并且曲折顶板(4)底端右侧与工作主底板(1)相连接;曲折顶板(4)底端与瓶盖夹持机构(6)相连接,并且瓶盖夹持机构(6)底端中左侧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包括工作主底板(1),左侧架板(2),实时控制屏(3)和曲折顶板(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部支柱(5),瓶盖夹持机构(6),瓶身扭转机构(7)和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工作主底板(1)顶端左侧与左侧架板(2)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1)顶端中右侧与中部支柱(5)进行焊接;工作主底板(1)顶端左侧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并且瓶身扭转机构(7)右端中上部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工作主底板(1)顶端右侧与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相连接,并且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左端中上部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而且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左侧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左侧架板(2)左端中上部与实时控制屏(3)相连接;左侧架板(2)右端顶部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并且曲折顶板(4)底端右侧与工作主底板(1)相连接;曲折顶板(4)底端与瓶盖夹持机构(6)相连接,并且瓶盖夹持机构(6)底端中左侧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瓶盖夹持机构(6)包括双向旋转夹(601),第一丝杆(602),第一固定滑轨(603),第一传动轮(604),第二传动轮(605),第一轮板(606),第一锥齿轮(607),第二锥齿轮(608),第一伸缩转轴(609),第三锥齿轮(6010),第四锥齿轮(6011),第一电动推杆(6012),第五锥齿轮(6013),第一轴承套(6014)和第六锥齿轮(6015);双向旋转夹(601)右部内侧与第一丝杆(602)进行转动连接;双向旋转夹(601)后端右上侧和前端右上侧与第一固定滑轨(603)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602)后端与第一传动轮(604)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604)右侧与第二传动轮(605)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604)后端中部与第一轮板(606)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一轮板(606)前端右侧与第二传动轮(605)相连接;第二传动轮(605)右侧与第一锥齿轮(607)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607)右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608)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608)右端中部与第一伸缩转轴(60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609)右端与第三锥齿轮(6010)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6010)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6011)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6010)右下方设置有第五锥齿轮(6013);第四锥齿轮(6011)右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6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五锥齿轮(6013)外表面下侧与第一轴承套(6014)进行套接;第五锥齿轮(6013)底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6015)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套(6014)右端中部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第六锥齿轮(6015)左端中部与瓶身扭转机构(7)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6012)右端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第一伸缩转轴(609)外表面左侧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第一锥齿轮(607)后端中部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第二传动轮(605)后端中部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第一轮板(606)顶端中部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第一传动轮(604)后端中部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双向旋转夹(601)顶端左侧与曲折顶板(4)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瓶身扭转机构(7)包括瓶身固定机构(701),第一巨齿轮(702),第一轴承盘(703),第一升降底脚(704),第一集合板(705),第二轴承盘(706),第二巨齿轮(707),第三传动轮(708),第四传动轮(709),第七锥齿轮(7010),第二伸缩转轴(7011),第八锥齿轮(7012),第九锥齿轮(7013),第二电动推杆(7014),第十锥齿轮(7015),第二轴承套(7016)和第十一锥齿轮(7017);瓶身固定机构(701)底端中部与第一巨齿轮(7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巨齿轮(702)底端中部与第一轴承盘(7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盘(703)底端右侧与第一升降底脚(704)相连接;第一升降底脚(704)底端与第一集合板(705)相连接;第一集合板(705)顶端右侧与第二轴承盘(706)相连接;第二轴承盘(706)顶端中部与第二巨齿轮(707)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巨齿轮(707)顶端中部与第三传动轮(708)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传动轮(708)右侧与第四传动轮(709)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709)底端中部与第七锥齿轮(7010)进行转动连接;第七锥齿轮(7010)底端中部与第二伸缩转轴(701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伸缩转轴(7011)底端中部与第八锥齿轮(7012)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7012)底端中部与第九锥齿轮(7013)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7012)右下方设置有第十锥齿轮(7015);第九锥齿轮(7013)底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杆(7014)进行转动连接;第十锥齿轮(7015)外表面右侧与第二轴承套(7016)进行套接;第十锥齿轮(7015)右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7017)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一锥齿轮(7017)右端中部与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相连接;第十一锥齿轮(7017)顶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6015)相连接;第十一锥齿轮(7017)外表面右侧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第二轴承套(7016)底端中部与中部支柱(5)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7014)底端与工作主底板(1)相连接;第二伸缩转轴(7011)外表面顶端与工作主底板(1)相连接;第一集合板(705)底端与工作主底板(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灌装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擦拭按压检测机构(8)包括第十二锥齿轮(801),第十三锥齿轮(802),第五传动轮(803),第一齿轮架(804),第六传动轮(805),第一平齿轮(806),第二平齿轮(807),第三电动推杆(808),第三平齿轮(809),擦拭座(8010),C形架(8011),电动按压气缸(8012),第一弧形夹板(8013),第二弧形夹板(8014)和第一动力电机(8015);第十二锥齿轮(801)底端中部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海红
申请(专利权)人:姜海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