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2106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暖器,包括:壳体,包括容纳腔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沿所述壳体的侧向设置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发热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热面和第二发热面,所述第一发热面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在壳体内设置带有不同表面辐射率表面的发热板,发热板将辐射率高的一面朝向散热口,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向取暖区域高效传递热量,快速提高取暖区域的温度,辐射率低的一面朝向背向散热口设置,降低向壳体传导的热量,降低热量散失,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性能的单向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暖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电暖器。
技术介绍
电暖器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取暖设备,包括:PTC电暖器、热辐射电暖器、电热汀取暖器,电热膜式电暖器等不同的类型,其中电热膜式电暖器作为以自然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为原理,自然对流利用冷热空气的密度差作为动力,驱动室内空气循环,调节室内温度,辐射热量容易被人体和穿着衣服吸收,人体取暖效果好,高效节能。但是,电热膜式电暖器在供暖过程中由于自然对流热空气直接上浮,热量直接输送到房间顶部,不能直接输送到人员活动区域,造成室内上部空气温度较高,下部人员活动区域空气温度较低,竖直方向温度分层明显,热量利用效率较低,人体热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热量利用效率较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暖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暖器,包括:壳体,包括容纳腔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沿所述壳体侧向设置,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发热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热面和第二发热面,所述第一发热面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电暖器还包括:导风腔,成型在所述壳体异于所述散热口的一侧与所述发热板之间;进风腔,设置在所述导风腔底侧,并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导风腔连通,内部设置有贯流风机,适于为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板的两侧,所述发热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由所述挡板构成的出风腔,进入所述导风腔的气流通过所述出风腔流出。壳体上与所述出风腔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呈条缝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并分设在所述散热口两侧。导风腔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发热板背向所述散热口的一侧。导流板与所述发热板平行设置,所述导流板上与所述发热板相对的侧面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适于反射热辐射,所述反射面的表面辐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电暖器还包括导风板,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中,所述导风板的上端与所述导流板的下端相连接。散热口处设置有网罩,所述网罩的开孔率不小于50%;进风口处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的开孔率不小于50%。第一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不低于0.8,所述第二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不高于0.3,所述反射面的表面辐射率不高于0.3。出风腔和所述导风腔都呈方形设置,且相互垂直。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暖器,包括:壳体,包括容纳腔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沿所述壳体的侧向设置,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发热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热面和第二发热面,所述第一发热面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发热面的表面辐射率。在壳体内设置带有不同表面辐射率表面的发热板,发热板将辐射率高的一面朝向散热口,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向取暖区域高效传递热量,快速提高取暖区域的温度,辐射率低的一面朝向背向散热口设置,降低向壳体传导的热量,降低热量散失,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性能的单向传热。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暖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出风腔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出风口。由于进风腔设置在导风腔底侧,且出风腔由在发热板两侧的挡板构成,与导风腔相通设置,同时,进风口与出风腔位置对应,所以进风口是设置在出风口的下端,出风口将被发热板加热的气流吹出,并向周围空气扩散,且热气流在浮升力的作用下会向上浮升,这样设置避免了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被贯流风机吸入电暖器内部再次加热,而吸入底侧温度较低的空气,提高了装置的升温效率。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暖器,出风口呈条缝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并分设在所述散热口两侧。出风口这样设置,使被发热板加热的气流从呈条缝状的出风口吹出,热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扩散,并与周围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周围冷空气,采用双条缝型出风口设计,一方面出风口较窄,出风速度更快,热气流向前方传递距离更远,扩大人员取暖区域,另一方面,多出风口的设置,使得取暖区域空气温度均匀性较好,改善人员活动区域环境热舒适性。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暖器,导流板与所述发热板平行设置,所述导流板上与所述发热板相对的侧面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适于反射热辐射,所述反射面的表面辐射率小于第一发热面。导流板与发热板相对且平行设置,构成了空气加热流道,在引导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加热空气,同时,导流板上的反射面通过提高反射率,降低表面辐射率,来反射部分来自第二发热面的热辐射,降低导流板对热辐射的热量吸收,减少发热板从暖风机后壳散失的热量,降低暖风机后壳温度,有效提高装置的热效率,此外,还对表面辐射率较低的第二发热面进行发热量补充,保证进入容纳腔的空气被有效加热。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暖器,散热口处设置有网罩,所述网罩的开孔率不小于50%;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的开孔率不小于50%。散热口和进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网罩和格栅,这样设置避免用户与发热板或贯流风机发生接触,提高了电暖器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发热板或贯流风机与外界接触进而出现磕碰损坏等情况,此外,网罩和格栅的开孔率都不小于50%,这样设置,一方面网罩所在散热口处开孔率高可以增加发热板向外界辐射的热量,提高人体取暖效果;另一方面,格栅所在进风口处开孔率高可以减小进风阻力,提高了进风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暖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暖器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暖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电暖器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电暖器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发热板;3-导流板;4-容纳腔;5-散热口;6-贯流风机;41-导风腔;42-进风腔;43-出风腔;421-进风口;431-出风口;31-反射面;52-网罩;422-格栅;21-第一发热面;22-第二发热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包括容纳腔(4)和散热口(5),所述散热口(5)沿所述壳体(1)的侧向设置,并与所述容纳腔(4)连通;/n发热板(2),设置在所述容纳腔(4)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热面(21)和第二发热面(22),所述第一发热面(21)朝向所述散热口(5)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面(21)的表面辐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发热面(22)的表面辐射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包括容纳腔(4)和散热口(5),所述散热口(5)沿所述壳体(1)的侧向设置,并与所述容纳腔(4)连通;
发热板(2),设置在所述容纳腔(4)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发热面(21)和第二发热面(22),所述第一发热面(21)朝向所述散热口(5)设置,所述第一发热面(21)的表面辐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发热面(22)的表面辐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风腔(41),成型在所述壳体(1)异于所述散热口(5)的一侧与所述发热板(2)之间;
进风腔(42),设置在所述导风腔(41)底侧,并开设有进风口(421),所述进风腔(42)与所述导风腔(41)连通,内部设置有贯流风机(6),适于为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
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板(2)的两侧,所述发热板(2)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由所述挡板构成的出风腔(43),进入所述导风腔(41)的气流通过所述出风腔(43)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与所述出风腔(43)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出风口(4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431)呈条缝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并分设在所述散热口(5)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博张健赵万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