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景观型综合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1378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利用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种植农作物,所述综合种养系统包括:种植区,所述种植区内部设置若干间断不连续型田内埂,所述田内埂间隔距离为1‑3m,所述种植区外围设置不完全包围种植区的水产品养殖沟,所述养殖沟两岸形成田边埂,外侧所述田边埂上种植植物带,所述种植区用于种植水稻,水稻收获后秸秆还田,然后向种植区投放蚯蚓种苗并调节土壤含水量为35~40%,种植绿肥作物,所述养殖沟内养殖水生动物或者两栖动物并且种植水生植物,并利用所述蚯蚓喂养水生和两栖动物。本方法可以兼顾种植、养殖和田间景观,农产品品质好,经济效益高,保护和美化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稻田景观型综合种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和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稻田景观型综合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稻田种养通过“水稻+水产+蚯蚓”,实现了“一地双业、一田三收”,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稻田综合种养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并经过长期发展,在粮食和水产品生产中的大局效应、稳粮增收效应、生态安全效应、质量安全效应等“四大效应”得到充分显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种养产业发展道路。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如种养模式单一,规模不大,随市场波动造成农户收益不稳定,降低了发展的积极性;农机农艺研发、病虫害防控和平衡施肥等配套技术总体水平不高,导致种植操作难度增加,产量效益上不去,而出现种养殖弃种植现象;稻田综合种养概念与思路僵化,附加价值与非农耕文化要素挖掘不够,难以提升额外效益,形成品牌效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至少包括:利用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种植农作物并养殖水产,/n所述综合种养系统包括:种植区,所述种植区内部设置若干间断不连续型田内埂,两个所述田内埂之间的间距为1-3m,所述种植区外围设置不完全包围种植区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沟,所述养殖沟两岸形成田边埂,种植区外侧的所述田边埂上种植植物带,/n所述种植区用于种植水稻,水稻收获后秸秆还田,然后向种植区投放蚯蚓种苗以及种植绿肥作物并调节土壤含水量为35~40%,/n所述养殖沟内种植水生植物并且养殖水生动物或者两栖动物,并利用所述蚯蚓喂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至少包括:利用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种植农作物并养殖水产,
所述综合种养系统包括:种植区,所述种植区内部设置若干间断不连续型田内埂,两个所述田内埂之间的间距为1-3m,所述种植区外围设置不完全包围种植区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沟,所述养殖沟两岸形成田边埂,种植区外侧的所述田边埂上种植植物带,
所述种植区用于种植水稻,水稻收获后秸秆还田,然后向种植区投放蚯蚓种苗以及种植绿肥作物并调节土壤含水量为35~40%,
所述养殖沟内种植水生植物并且养殖水生动物或者两栖动物,并利用所述蚯蚓喂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沟水域面积不超过种植区总面积的10%,所述田内埂总面积不超过所在种植区面积的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经铧犁耕翻混入表土中,整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宪清吕卫光白娜玲张翰林李双喜张娟琴张海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蓝汇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