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25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包括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和第二保护地网单元,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一汇流排,第一汇流排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中相邻导线之间的夹角为60°,且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上连接有第一接地极;第二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二汇流排、第四导线、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第二汇流排通过等电位连接器与第一汇流排相连;第四导线围成封闭形,其两端分别与第二汇流排相连,且第四导线上还连接有第二接地极;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的一端分别与第二汇流排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两个地网平时互不干扰,有雷电流时等电位连接器导通,两个地网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泄放雷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雷保护地网
本技术属于防雷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防雷保护地网。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防雷设备中经常会用到接闪器,接闪器及其引下线近距离安装时,接闪并泄放的雷电流必然会对车上及临近安装的各种线路及周围人员产生较大危害(强感应等多种危害),又由于武器系统阵地面积太大,阵地遭雷击时各车之间的地电位差很大,地电位反击对车载装备及其人员也容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防雷保护地网,能够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包括: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中相邻导线之间的夹角为60°,且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上均连接有第一接地极;第二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二汇流排、第四导线、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所述第二汇流排通过等电位连接器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连;所述第四导线围成封闭形,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相连,且所述第四导线上还连接有第二接地极;所述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相连,二者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防雷箱和车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上沿着其延伸方向上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接地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第一接地极之间的间隔为3米。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导线上沿着其延伸方向上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接地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第二接地极之间的间隔为3米。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导线呈矩形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地极和第二接地极的接地坑深度为0.9-1米。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为镀镍铜质导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第二保护地网单元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2时,相邻第二保护地网单元之间通过第五导线相连,且当相邻第二保护地网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设定阈值时,则第五导线上设有第三接地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和第二保护地网单元通过等电位连接器相连接,这样两个地网可以实现平时互不干扰,有雷电流时等电位连接器导通,两个地网形成一个整体,更便于泄放雷电流。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防雷保护地网的安装铺设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防雷保护地网的安装铺设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防雷保护地网的安装铺设结构示意图之三;其中:1-第一汇流排,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第三导线,5-第一接地极,6-第二汇流排,7-第四导线,8-第二接地极,9-第一接地线,10-第二接地线,11-等电位连接器,12-第五导线,13-第三接地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一汇流排1,所述第一汇流排1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和第三导线4;所述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和第三导线4中相邻两根导线之间的夹角为60°,及呈扇形铺开,且所述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和第三导线4上均连接有第一接地极5,具体参见图2;第二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二汇流排6、第四导线7、第一接地线9和第二接地线10;所述第二汇流排6通过等电位连接器11与所述第一汇流排1相连;所述第四导线7围成封闭形,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6相连,且所述第四导线7上还连接有第二接地极8;所述第一接地线9和第二接地线1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6相连,二者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防雷箱和车辆。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和第三导线4上沿着其延伸方向上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接地极5;优选地,相邻第一接地极5之间的间隔为3米。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导线7上沿着其延伸方向上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接地极8;优选地,所述第四导线7呈矩形设置,相邻第二接地极8之间的间隔为3米。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极5和第二接地极8的接地坑深度为0.9-1米;所述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第三导线4和第四导线7为镀镍铜质导线。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防雷保护地网的安装过程具体为:取出三根各20米长的镀镍铜质导线,即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和第三导线4,将它们一端与汇流排(即汇流铜牌)相连,固定后如图2所示将它们呈扇形铺开,三根导线间各成60°角;取出第一接地极5,用电钻及钻头以汇流排为起点,沿着各导线每隔3米打一个“接地坑”,接地坑深度在0.9米左右,依次插入第一接地级;20米长的线共打入6-7根接地极;将各导线拉直与对应的第一接地极5相连;取出一根各30米长的第四导线7,距离车辆前、后,左、右约1~2米,将第四导线7如上图所示呈长方形铺设,最后用“汇流排”相连;沿着第四导线7每隔3米打一个“接地坑”,接地坑深度在0.9米左右,依次插入第一接地级;30米长的线共打入10根接地极;由于地电位反击产生电位差,可能使设备的外壳带上数千伏直至数万伏的过电压,危及人和设备的安全,将车辆的外壳接地与所述防雷保护地网通用镀镍铜质导线相连。将第一保护地网单元与第二保护地网单元之间用导线相连。在所述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和第二保护地网单元之间连接等电位连接器11,排除地电位干扰,当雷击发生时,形成一个联合等电位地体。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当第二保护地网单元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2时,相邻第二保护地网单元之间通过第五导线12相连,且当相邻第二保护地网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设定阈值时,则第五导线12上设有第三接地极13,具体参见图1。具体地,根据各车辆之间的距离长短视情况打入第三接地极13。距离较短打入一根即可,当距离较长时每隔3米打入一根。当两车之间距离超过30米时,两车之间的第二保护地网单元可以不连接。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中相邻导线之间的夹角为60°,且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上均连接有第一接地极;/n第二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二汇流排、第四导线、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所述第二汇流排通过等电位连接器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连;所述第四导线围成封闭形,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相连,且所述第四导线上还连接有第二接地极;所述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相连,二者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防雷箱和车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中相邻导线之间的夹角为60°,且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上均连接有第一接地极;
第二保护地网单元,包括第二汇流排、第四导线、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所述第二汇流排通过等电位连接器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连;所述第四导线围成封闭形,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相连,且所述第四导线上还连接有第二接地极;所述第一接地线和第二接地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汇流排相连,二者的另一端分别用于连接防雷箱和车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上沿着其延伸方向上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接地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雷保护地网,其特征在于:相邻第一接地极之间的间隔为3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方红石海峰范正义孙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创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