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301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临床微生物学体外诊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分离管包括管体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凝胶层使得增菌血培养的培养物中的活性炭等密度较大的物质与细菌实现良好的分离,避免了细菌内含有活性炭,继而防止活性炭对细菌鉴定造成影响。同时,该分离管结构简单,便于制备,可以大规模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本技术涉及临床微生物学体外诊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有关于脓毒症、菌血症、骨髓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一般采用血培养,一般是利用血液/骨髓/心包液等标本增菌培养后,再在传代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经过传代培养1至2天后再进行细菌定向鉴定、系统鉴定以及药敏检测。现有技术中,99%以上的阳性血培养为单一细菌,次代培养是为了增加细菌数量,保证细菌的检测结果准确。同时,血液增菌培养后的培养物中存在含有残留抗生素的培养基、血细胞,特别是活性炭培养瓶中的活性炭影响细菌后续检测,而进行次代培养,通过划线逐级减少残留抗生素,减少血细胞和活性炭,形成单一菌落,保证后续试验的顺利推进。但是这种操作却需要多增加一天的时间,在重症感染中,每延迟一小时将会增加5-10%的死亡率,故而早期诊断,尽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以极大程度的挽救生命。而现有技术中也没有装置能够更好的在不经过次代培养的前提下将细菌细胞与培养基、血细胞、活性炭等杂质分离。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该分离管能够使得增菌血培养物中的活性炭、红细胞与细菌进行良好的分离,使得细菌中不含有活性炭,保证了检测结果。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管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体包括管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管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底部。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本体的开口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盖体内具有外螺纹,所述管本体和所述盖体螺纹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本体的底部呈锥形。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本体为钢化玻璃管或者耐高温塑料材料制成的离心管。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离管还包括溶血-缓冲液层,所述溶血-缓冲液层位于所述凝胶层上。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凝胶层和溶血-缓冲液层的高度比为(1:5)-(5: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凝胶层是利用惰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凝胶层。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凝胶层是利用有机硅、蒎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或者环戊二烯低聚物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的凝胶层。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管组件,其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分离管。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凝胶层使得血液增菌培养的培养物中的活性炭等密度较大的物质与细菌实现良好的分离,避免了细菌悬液内含有活性炭等干扰物,继而防止干扰物对细菌检测造成影响。同时,该分离管结构简单,便于制备,可以大规模生产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分离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分离管与梅里埃血培养瓶(内含活性炭)的血培养物作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分离管与BD血培养瓶(内含吸附树脂)的血培养物作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分离管;101-管体;102-管本体;103-盖体;104-刻度线;110-凝胶层;120-溶血-缓冲液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管100,其包括管体101,管体101用于盛放或者放置能够使得血液增菌培养物中的活性炭、血细胞、抗生素等杂质与细菌进行良好的分离,使得细菌中不含有活性炭、血细胞等杂质,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体地,管体101包括管本体102和盖体103,所述盖体103与所述管本体102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向管本体102加入试剂或物质时将盖体103与管本体102分离,而在混合或者离心时,则将盖体103与管本体102连接,使得盖体103对管本体102的开口部进行封闭,防止管本体102内的物质流出或者被污染,继而保证细菌的纯净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地,管本体102的开口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盖体103内具有外螺纹,所述管本体102和所述盖体103螺纹连接。管本体102和盖体103通过螺纹进行连接,更有利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有利于盖体103与管本体102的分离和连接。进一步地,盖体103采用的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例如硅胶、橡胶、弹性塑料等制成。由于分离管100是用于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菌,便于鉴定细菌的种类、性能等,因此,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保证分离管100内无菌或者尽可能地少菌,故而,在向分离管100内添加增菌后的血培养物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离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管体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管体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管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管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的开口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盖体内具有外螺纹,所述管本体和所述盖体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的底部呈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为钢化玻璃管或者耐高温塑料材料制成的离心管。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先雷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恒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