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207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缠绕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针对传统立式双层缠绕机采用上下成一条线的方式设计,存在绕线、操作不方便等弊端,尤其是存在缠绕盘变换正反转困难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放线轴和收线轴,所述放线轴和收线轴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放线轴的一侧设有第一力矩电机,且第一力矩电机与放线轴连接,所述放线轴的上方设有第一转向轮,且第一转向轮的一侧依次设有四头防弹丝放线轮、井字架、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和引取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整体卧式结构式设计,芯线收放线采用伺服力矩模式控制放线,减少摆臂缓冲绕线,缠绕盘采用双伺服控制,达到缠绕同步均匀,变换正反转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
本技术涉及缠绕机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
技术介绍
传统立式双层缠绕机采用上下成一条线的方式设计,存在绕线、操作不方便等弊端,尤其是存在缠绕盘变换正反转困难的缺点。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立式双层缠绕机采用上下成一条线的方式设计,存在绕线、操作不方便等弊端,尤其是存在缠绕盘变换正反转困难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包括放线轴和收线轴,所述放线轴和收线轴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放线轴的一侧设有第一力矩电机,且第一力矩电机与放线轴连接,所述放线轴的上方设有第一转向轮,且第一转向轮的一侧依次设有四头防弹丝放线轮、井字架、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和引取轮,四头防弹丝放线轮上缠绕有四头防弹丝,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内均贯穿有缠绕素线;所述收线轴的一侧设有第二力矩电机,且第二力矩电机与收线轴连接,所述收线轴靠近引取轮的一侧设有第二转向轮,所述放线轴、第一转向轮、引取轮、第二转向轮和收线轴缠绕有同一根芯线,且芯线依次穿过井字架、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优选的,所述放线轴、第一力矩电机、第一转向轮、第二转向轮、收线轴和第二力矩电机均位于双层机架的下层,且四头防弹丝放线轮、井字架、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均位于双层机架的上层,双层机架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引取轮。优选的,所述引取轮的上方设有安装于双层机架上的人机界面,且人机界面分别与第一力矩电机和第二力矩电机连接。优选的,所述四头防弹丝和缠绕素线均绑在芯线上。优选的,所述放线轴和收线轴上均开设有传动孔,且传动孔内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所述第一力矩电机的输出轴、第二力矩电机的输出轴和传动轴上均套设有齿轮,第一力矩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与放线轴上传动轴的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第二力矩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与收线轴上传动轴的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本技术中,所述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采用整体卧式结构式设计,芯线收放线采用伺服力矩模式控制放线,减少摆臂缓冲绕线,缠绕盘采用双伺服控制,达到缠绕同步均匀,变换正反转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产品性能,整个机台长宽为2.4m*0.9m,机台整体性更好,也更容易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放线轴、2第一力矩电机、3第一转向轮、4芯线、5四头防弹丝放线轮、6井字架、7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8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9人机界面、10引取轮、11第二转向轮、12收线轴、13第二力矩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参照图1-2,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包括放线轴1和收线轴12,放线轴1和收线轴12位于同一水平面,放线轴1的一侧设有第一力矩电机2,且第一力矩电机2与放线轴1连接,放线轴1的上方设有第一转向轮3,且第一转向轮3的一侧依次设有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和引取轮10,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上缠绕有四头防弹丝,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内均贯穿有缠绕素线;收线轴12的一侧设有第二力矩电机13,且第二力矩电机13与收线轴12连接,收线轴12靠近引取轮10的一侧设有第二转向轮11,放线轴1、第一转向轮3、引取轮10、第二转向轮11和收线轴12缠绕有同一根芯线4,且芯线4依次穿过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本技术中,放线轴1、第一力矩电机2、第一转向轮3、第二转向轮11、收线轴12和第二力矩电机13均位于双层机架的下层,且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均位于双层机架的上层,双层机架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引取轮10。本技术中,引取轮10的上方设有安装于双层机架上的人机界面9,且人机界面9分别与第一力矩电机2和第二力矩电机13连接。本技术中,四头防弹丝和缠绕素线均绑在芯线4上。本技术中,放线轴1和收线轴12上均开设有传动孔,且传动孔内固定安装有传动轴,第一力矩电机2的输出轴、第二力矩电机13的输出轴和传动轴上均套设有齿轮,第一力矩电机2输出轴上的齿轮与放线轴1上传动轴的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第二力矩电机13输出轴上的齿轮与收线轴12上传动轴的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实施例二参照图1-2,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包括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放线轴1和收线轴12,放线轴1和收线轴12位于同一水平面,放线轴1的一侧设有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力矩电机2,且第一力矩电机2与放线轴1连接,放线轴1的上方设有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转向轮3,且第一转向轮3的一侧依次设有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焊接在机架上的井字架6、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和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引取轮10,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上缠绕有四头防弹丝,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内均贯穿有缠绕素线;收线轴12的一侧设有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二力矩电机13,且第二力矩电机13与收线轴12连接,收线轴12靠近引取轮10的一侧设有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二转向轮11,放线轴1、第一转向轮3、引取轮10、第二转向轮11和收线轴12缠绕有同一根芯线4,且芯线4依次穿过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本技术中,放线轴1、第一力矩电机2、第一转向轮3、第二转向轮11、收线轴12和第二力矩电机13均位于双层机架的下层,且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均位于双层机架的上层,双层机架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引取轮10。本技术中,引取轮10的上方设有安装于双层机架上的人机界面9,且人机界面9分别与第一力矩电机2和第二力矩电机13连接。本技术中,四头防弹丝和缠绕素线均绑在芯线4上。本技术中,放线轴1和收线轴12上均开设有传动孔,且传动孔内固定安装有传动轴,第一力矩电机2的输出轴、第二力矩电机13的输出轴和传动轴上均套设有齿轮,第一力矩电机2输出轴上的齿轮与放线轴1上传动轴的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第二力矩电机13输出轴上的齿轮与收线轴12上传动轴的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本技术中,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采用整体卧式结构式设计,芯线收放线采用伺服力矩模式控制放线,减少摆臂缓冲绕线,缠绕盘采用双伺服控制,达到缠绕同步均匀,变换正反转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包括放线轴(1)和收线轴(12),所述放线轴(1)和收线轴(12)位于同一水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线轴(1)的一侧设有第一力矩电机(2),且第一力矩电机(2)与放线轴(1)连接,所述放线轴(1)的上方设有第一转向轮(3),且第一转向轮(3)的一侧依次设有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和引取轮(10),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上缠绕有四头防弹丝,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内均贯穿有缠绕素线;/n所述收线轴(12)的一侧设有第二力矩电机(13),且第二力矩电机(13)与收线轴(12)连接,所述收线轴(12)靠近引取轮(10)的一侧设有第二转向轮(11),所述放线轴(1)、第一转向轮(3)、引取轮(10)、第二转向轮(11)和收线轴(12)缠绕有同一根芯线(4),且芯线(4)依次穿过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包括放线轴(1)和收线轴(12),所述放线轴(1)和收线轴(12)位于同一水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线轴(1)的一侧设有第一力矩电机(2),且第一力矩电机(2)与放线轴(1)连接,所述放线轴(1)的上方设有第一转向轮(3),且第一转向轮(3)的一侧依次设有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和引取轮(10),四头防弹丝放线轮(5)上缠绕有四头防弹丝,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内均贯穿有缠绕素线;
所述收线轴(12)的一侧设有第二力矩电机(13),且第二力矩电机(13)与收线轴(12)连接,所述收线轴(12)靠近引取轮(10)的一侧设有第二转向轮(11),所述放线轴(1)、第一转向轮(3)、引取轮(10)、第二转向轮(11)和收线轴(12)缠绕有同一根芯线(4),且芯线(4)依次穿过井字架(6)、第一缠绕素线中心管(7)和第二缠绕素线中心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双层缠绕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层机架,所述放线轴(1)、第一力矩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贞才周优良吴晓青张德志周斌万东升陈建威肖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新杰电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