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角规测树仪及自动测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0167 阅读:3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角规测树仪及自动测树方法。该仪器是由光学角规与数码相机结合而成的。它把数码相机的CCD面阵(光电转换器)②恰置于光学角规的焦平面上。因此,由望远系统①和显微系统③所采集的影像光信号,经CCD转换为电子信号后被数字化。再经数据通讯电缆传入数据库,即可实现信息的采集、记录自动化。该测树方法是电子角规测树过程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成的。在电子角规测树仪的配合下,通过角规测树软件实现了测树过程的量测、判断、计算全面自动化,使得外业内业同步完成,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特别是无需测定林分的平均高即可获得林分蓄积,克服了林内树冠重叠,通视较差的困难,能更加提高角规测树的实用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森林资源抽样调查的仪器和方法,特别是关于森林资源不等概抽样调查的。特点是无需测定立木的树高或林分的平均高,即可推定相当精准的立木材积或林分蓄积,并且在整个测树过程中,能实现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可为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技术介绍
1理论和方法角规测树的理论为奥地利林学家Bitterlich W.于1947年首创。1952年美国学者Grosenbaugh,L.R.以概率论为基础,从抽样的角度进一步阐明,角规点抽样为典型的不等概抽样。1957年传入我国。由于它效率高、速度快、简便易行,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推广应用。50多年来,角规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日臻完善,但其主要功能仍然是测定林分的胸高断面积。受此理论的启示,1955年,平田种男(日本)提出了定角测高法,测定林分的平均树高。1964年北村昌美(日本)提出了一致高和法,测定林分的蓄积量。1991-1998年徐祯祥等提出了形点法,测定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他们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林内树冠重叠,通视困难,无法直接测得林分的平均高,所以未能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同时,在测树方法方面,测定林分的蓄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角规测树仪,其特征是:它把数码相机的光电转换器CCD面阵②恰置于光学角规的焦平面上,由望远系统①和显微系统③所采集的影像光信号,经CCD转换为电子信号后被数字化,再经数据通讯电缆传入数据库,即可实现信息的采集、记录自动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仲科徐祯祥杰林德罗斯纳尔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