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青青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9035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包括插座本体与插头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电柱,且两个第二导电柱分别与火线、零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且在第一限位柱的对应位置上开设有圆形的插孔,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内壁嵌设有永磁柱;所述插头本体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嵌设有限位套。优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可自动在电瓶充满电后使第二导电柱与第一导电柱不再接触通电,且插座本体与插头本体发生脱离,避免发生过充现象,延长电瓶寿命,在电瓶车停车场时更是方便了管理,提高插座的使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插头与插座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
技术介绍
插头与插座作为现有技术中用电器与市电电源之间最常见的连接工具,应用较为广泛。在使用充电器对电动车进行充电时,如果电动车在充满电后不将充电装置移除,充电装置会继续对电瓶充电,只不过充电装置都有保护装置,充满后自动断掉主充装置,而进入浮充状态。所谓浮充,就是在电瓶电量充满后,改用小电流给电池继续充电,此时就称为浮充电,也称为涓流充电。该小电流一般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在电压设定为浮充电压后(如以12V电池为例,浮充电压在13.2V~13.8V范围内),电池因已充足电,能够接受的电流的很小了,就自动形成了浮充电流。但长久把电池留在充电器上,到深夜电网电压升高,本已经停止充电的充电器,电压升高后,又会继续充电,造成电池过充电,影响电池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包括插座本体与插头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电柱,且两个第二导电柱分别与火线、零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且在第一限位柱的对应位置上开设有圆形的插孔,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内壁嵌设有永磁柱;所述插头本体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嵌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内间隙配合有第二导电柱,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与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且第二导电柱与插孔插接配合,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位于第二壳体内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同步杆,位于第二壳体内的所述第二导电柱上活动套接有绝缘弹簧,且绝缘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套、第二导电柱固定连接,所述同步杆中部嵌设有与永磁柱相吸设置的电磁柱,所述电磁柱包括移动柱和固定套设在移动柱外侧的线圈构成,所述线圈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导电柱电性连接,所述同步杆上端关于电磁柱对称竖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贯穿第二壳体并共同固定连接有拨块。在上述的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中,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在上述的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中,所述移动柱采用硅钢材料制成。在上述的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中,所述第二壳体上端开设有供连接杆移动的活动槽。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由于可自动在电瓶充满电后使第二导电柱与第一导电柱不再接触通电,且插座本体与插头本体发生脱离,避免发生过充现象,延长电瓶寿命,在电瓶车停车场时更是方便了管理,提高插座的使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插头与插座未通电状态时俯视的结构透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插头与插座通电状态时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插头本体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插座本体、11第一壳体、12第一导电柱、13插孔、14永磁柱、2插头本体、21第二壳体、22限位套、23第二导电柱、24绝缘弹簧、25同步杆、26连接杆、27电磁柱、28拨块、29活动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包括插座本体1与插头本体2,插座本体1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电柱12,且两个第二导电柱12分别与火线、零线电性连接,第一壳体11的右侧且在第一限位柱12的对应位置上开设有圆形的插孔13,第一壳体11的右侧内壁嵌设有永磁柱14;插头本体2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二壳体21,第二壳体21的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嵌设有限位套22,限位套22内间隙配合有第二导电柱23,两个第二导电柱23与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且第二导电柱23与插孔13插接配合,两个第二导电柱23位于第二壳体21内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同步杆25,位于第二壳体21内的第二导电柱23上活动套接有绝缘弹簧24,且绝缘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套22、第二导电柱23固定连接,同步杆25中部嵌设有与永磁柱14相吸设置的电磁柱27,即永磁柱14与电磁柱27磁极方向相同,电磁柱27包括移动柱和固定套设在移动柱外侧的线圈构成,线圈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导电柱23电性连接,同步杆25上端关于电磁柱27对称竖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6,两个连接杆26的上端贯穿第二壳体21并共同固定连接有拨块28。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21等其他组件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保证正常使用。移动柱采用硅钢材料制成,具有导磁率高、矫顽力低、电阻系数大等特性,因而磁滞损失和涡流损失都小。第二壳体21上端开设有供连接杆26移动的活动槽29,便于连接杆26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电装置为现有技术,由于与本专利技术的改进之处无关,因此未画出。本专利技术中,在电动车未进行充电时,绝缘弹簧24处于松弛状态,第二导电柱23在绝缘弹簧24的抵压下完全收入第二壳体21内,当需要对电动车充电时,向前拨动拨块28,克服绝缘弹簧24弹力,通过连接杆26带动同步杆25和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柱23向前移动,第二导电柱23对准插孔13插入直至与第一导电柱12相抵接触,使插座本体1、插头本体2、充电装置、电瓶之间构成通路,此时流经线圈的电流较大,电磁柱27对永磁柱14产生磁吸力,转而由磁吸力克服绝缘弹簧24弹力,此时用户便可放松插头本体2,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贴合,避免儿童或智力上有缺陷的人通过插座本体1与插头本体2之间的间隙而接触第二导电柱23发生触电的情况,在电瓶充满电后,进入涓流阶段,此时流经线圈的电流较小,因此电磁柱27对永磁柱14产生的磁吸力较小,而绝缘弹簧24的弹性势能较大,进而对插座本体1产生一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在此过程中,第一导电柱12瞬间不与第二导电柱23接触,第二导电柱23便在绝缘弹簧24的弹力下重新收入第二壳体21,避免外露以及插座本体1与插头本体2突然脱离而产生第二导电柱23发生碰撞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电瓶一般指蓄电池,包括铅酸蓄电池等,而在对蓄电池充电时,就需要使用充电装置将交流市电转化为低压直流电,因此可避免电磁柱27磁极方向发生改变。本专利技术由于可自动在电瓶充满电后使第二导电柱23与第一导电柱12不再接触通电,且插座本体1与插头本体2发生脱离,避免发生过充现象,延长电瓶寿命,在电瓶车停车场时更是方便了管理,提高插座的使用率。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包括插座本体(1)与插头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1)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电柱(12),且两个第二导电柱(12)分别与火线、零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的右侧且在第一限位柱(12)的对应位置上开设有圆形的插孔(13),所述第一壳体(11)的右侧内壁嵌设有永磁柱(14);/n所述插头本体(2)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壳体(21)的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嵌设有限位套(22),所述限位套(22)内间隙配合有第二导电柱(23),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23)与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且第二导电柱(23)与插孔(13)插接配合,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23)位于第二壳体(21)内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同步杆(25),位于第二壳体(21)内的所述第二导电柱(23)上活动套接有绝缘弹簧(24),且绝缘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套(22)、第二导电柱(23)固定连接,所述同步杆(25)中部嵌设有与永磁柱(14)相吸设置的电磁柱(27),所述电磁柱(27)包括移动柱和固定套设在移动柱外侧的线圈构成,所述线圈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导电柱(23)电性连接,所述同步杆(25)上端关于电磁柱(27)对称竖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6),两个所述连接杆(26)的上端贯穿第二壳体(21)并共同固定连接有拨块(2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充电插头与插座,包括插座本体(1)与插头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1)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电柱(12),且两个第二导电柱(12)分别与火线、零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的右侧且在第一限位柱(12)的对应位置上开设有圆形的插孔(13),所述第一壳体(11)的右侧内壁嵌设有永磁柱(14);
所述插头本体(2)包括为方形结构的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壳体(21)的左侧内壁上下对称嵌设有限位套(22),所述限位套(22)内间隙配合有第二导电柱(23),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23)与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且第二导电柱(23)与插孔(13)插接配合,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柱(23)位于第二壳体(21)内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同步杆(25),位于第二壳体(21)内的所述第二导电柱(23)上活动套接有绝缘弹簧(24),且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青青
申请(专利权)人:熊青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