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及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8552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锅盖及锅具,锅盖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围设出两端敞口的筒形结构,且支撑件的下端设有用于与锅具的锅体支撑配合的第一支撑部;透明盖,与支撑件相连,并封盖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该方案中,筒形结构使得透明盖远离锅口,增加了透明盖与蒸片之间的烹饪空间,便于容纳尺寸相对较大的食材或盛装食材的容器;而透明盖整体为透明结构,不易遮挡锅内食材,且具有宽阔的视野,便于用户查看锅内食材的变化。此外,该锅盖使得锅口上方具有更大的防溢空间,因此锅具的防溢效果更好,进行煮汤、煮水等操作时更不容易溢出。

Pot cover and utens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锅盖及锅具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盖及包含该锅盖的锅具。
技术介绍
根据很多用户调研资料显示,普通用户家里的锅具,如蒸锅、汤锅和炒锅等,经常会用来蒸面点和菜肴等,因此蒸煮是家用锅具一个很重要的用途。用户在使用锅具来蒸煮时,通常需要在锅口放置一个蒸片,然后将食材或碟子放置在蒸片上,再盖上锅盖进行蒸煮。但是,普通锅盖与蒸片之间的烹饪空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大体积食材蒸煮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盖。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锅盖的锅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锅盖,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围设出两端敞口的筒形结构,且所述支撑件的下端设有用于与锅具的锅体支撑配合的第一支撑部;透明盖,与所述支撑件相连,并封盖所述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锅盖,包括支撑件和透明盖,支撑件围设出两端敞口的筒形结构,筒形结构的下敞口端与锅体的锅口大小相当,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被透明盖封盖,且支撑件的下端设有第一支撑部,则使用时将锅盖盖设在锅体口部,第一支撑部会与锅体支撑配合,使筒形结构及透明盖位于锅体的上方。筒形结构使得透明盖远离锅口,增加了透明盖与蒸片之间的烹饪空间,便于容纳尺寸相对较大的食材或盛装食材的容器;而透明盖整体为透明结构,不易遮挡锅内食材,且具有宽阔的视野,便于用户查看锅内食材的变化。此外,该锅盖使得锅口上方具有更大的防溢空间,因此锅具的防溢效果更好,进行煮汤、煮水等操作时更不容易溢出。其中,支撑件可以通过板料一体拉深成型,也可以通过条料焊接成环形后滚压成型。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盖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支撑沿,所述支撑沿与所述筒形结构的下端转折相连。第一支撑部包括支撑沿,支撑沿与筒形结构的下端转折相连,形成横向的支撑凸缘,这有利于增加第一支撑部与锅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锅盖与锅体的支撑可靠性。进一步地,支撑沿为环状支撑沿,使得支撑件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有利于增加支撑沿与锅体的接触面积。当然,支撑沿也可以不是环形结构,比如沿锅盖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还包括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支撑沿转折连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形成台阶状结构;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支撑沿的下侧,且所述翻边的尺寸被配置为小于所述锅体的锅口的尺寸,使所述翻边适于插入所述锅体内。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锅盖盖设在锅体上时,翻边插入锅体内,在盖合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保证锅盖准确盖合在锅体上;在烹饪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防止烹饪过程中锅盖滑脱。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围设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直筒状空间。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围设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直筒状结构,使透明盖与锅口之间的距离增大,以提供充足的烹饪空间,使烹饪空间满足大体积食材的要求,且不会对锅内边缘部位的食材造成遮挡,便于用户快速查看锅内全部食材的情况;且使得第二支撑部整体呈环状直板,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盖还包括:连接件,与所述透明盖及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使所述透明盖固定装配在所述支撑件上。利用连接件来连接透明盖与支撑件,便于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透明盖及支撑件的具体形状以及材质,扩大了产品的设计范围,有利于优化产品的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为包边圈,所述包边圈包裹所述透明盖的外周缘并与所述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固定连接。连接件采用包边圈的形式,无需在透明盖上开孔,有利于保证透明盖的完整性,提高透明盖的强度,且降低了锅盖的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扣合部,所述扣合部围设出U形槽,所述包边圈的一部分夹设固定在所述U形槽内,所述包边圈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扣合部围设出固定槽,所述透明盖的外周缘夹设固定在所述固定槽内。利用扣合部与包边圈相配合来固定透明盖,无需在透明盖及支撑件上开孔,也无需额外安装螺钉等紧固件,进一步降低了锅盖的装配难度,进一步提高了装配效率。具体地,扣合部与包边圈相互扣合,以固定包边圈,当透明盖的边缘放入包边圈的内侧后,然后通过模具或专机滚压包边圈的下部,使包边圈下部形成卷圆部,即可将透明盖固定在包边圈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扣合部设在所述支撑件的端部。将扣合部设在支撑件的端部,可以直接对支撑件进行弯折成型来形成扣合部,既有利于简化支撑件的结构,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透明盖的安装,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对透明盖的遮挡面积,进而扩大锅盖的视野。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位于其上部的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支撑所述透明盖并与所述透明盖固定配合。该方案直接利用支撑件来支撑并固定透明盖,省去了连接件,从而简化了产品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还有利于增加透明盖的尺寸,以进一步增加透明盖的视野。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卷边部,所述卷边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端转折相连并与所述第三支撑部围设出固定槽,所述透明盖的外周缘夹设固定在所述固定槽内。该方案利用第三支撑部与卷边部的配合来固定透明盖,无需在透明盖及支撑件上开孔,也无需额外安装螺钉等紧固件,进一步降低了锅盖的装配难度,进一步提高了装配效率。其中,第三支撑部位于下侧,对透明盖起到支撑作用;卷边部位于上侧,与第三支撑部一起,对透明盖起到固定作用。具体地,当透明盖的边缘放置在第三支撑部上以后,通过模具或专机滚压支撑件的端部,形成卷边部,卷边部的顶部弯折压在透明盖的上表面上,即可将透明盖紧固,从而有效防止透明盖上下窜动,保证了透明盖的固定可靠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所述第三支撑部倾斜向外延伸。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第三支撑部倾斜向外延伸,有利于增加透明盖的尺寸,进而增加透明盖的视野。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透明盖的外周缘位于所述筒形结构的内侧;和/或所述透明盖为玻璃盖。透明盖的外周缘位于筒形结构的内侧,则透明盖凸出于筒形结构的部分对锅盖的视野没有贡献。因而,将透明盖的外周缘设在筒形结构的内侧,在保证锅盖具有较大视野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透明盖的尺寸,以节约成本。透明盖为玻璃盖,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及食品卫生性,同时也便于清洗。当然,透明盖不局限于玻璃盖,也可以为食品级的透明塑料盖或者其他材质。其中,透明盖可以为弧形,以进一步增加烹饪空间,也可以为平面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盖还包括:手柄,设在所述透明盖上。在透明盖上设置手柄,便于用户取放锅盖。其中,手柄设在透明盖的中部,可以为但不局限于盖珠或者长条形手柄等形式。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盖,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围设出两端敞口的筒形结构,且所述支撑件的下端设有用于与锅具的锅体支撑配合的第一支撑部;/n透明盖,与所述支撑件相连,并封盖所述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围设出两端敞口的筒形结构,且所述支撑件的下端设有用于与锅具的锅体支撑配合的第一支撑部;
透明盖,与所述支撑件相连,并封盖所述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支撑沿,所述支撑沿与所述筒形结构的下端转折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还包括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支撑沿转折连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形成台阶状结构;
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支撑沿的下侧,且所述翻边的尺寸被配置为小于所述锅体的锅口的尺寸,使所述翻边适于插入所述锅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围设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直筒状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件,与所述透明盖及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使所述透明盖固定装配在所述支撑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为包边圈,所述包边圈包裹所述透明盖的外周缘并与所述筒形结构的上敞口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包括扣合部,所述扣合部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慧民许智波姚亮王婷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