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8382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该组合屏蔽结构由吸能外层和反射内层构成,设置于巷道和围岩之间,围岩位于组合屏蔽结构外侧,巷道位于组合屏蔽结构内侧,新型组合屏蔽结构中反射内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烯烃类树脂18‑24份、苯乙烯类树脂14‑19.2份、碳材料粉4.8‑7.2份、玻璃纤维2.1‑3.2份、碳酸钙1‑2份、柠檬酸1‑2份、锡0.35‑0.6份和二氧化硅粉17.6‑23.8份,吸能外层由具有缓冲吸能效果的柔性结构材料构成。新型组合屏蔽结构中吸能外层可以吸附和缓冲弹性能冲击应力波,反射内层对入射波进一步缓冲并反射,吸能外层对反射波起到二次吸能和缓冲,可减少反射波对围岩的二次冲击破坏,对巷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深部采动地压灾害防治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
技术介绍
深部开采地压灾害发生时会释放大量弹性能,弹性能传播至巷道围岩会造成巷道的严重摧毁和人员伤亡事故,给矿山开采带来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采动巷道围岩防护均从弹性能的吸收角度进行防治,对于屏蔽弹性能冲击应力波没有明确的防护方法,人们也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采用将吸收外层和反射内层相结合的组合屏蔽结构方案,能有效的屏蔽和防护弹性能冲击应力波对巷道破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设置于巷道和围岩之间,所述围岩位于巷道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屏蔽结构由吸能外层和反射内层构成,吸能外层由具有缓冲吸能效果材料构成,反射内层由具有反射、分散和缓冲弹性能冲击应力波的新型多孔材料采用喷填方式构成。优选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设置于巷道和围岩之间,所述围岩位于巷道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屏蔽结构由吸能外层和反射内层构成,吸能外层由具有缓冲吸能效果材料构成,反射内层由具有反射、分散和缓冲弹性能冲击应力波的新型多孔材料采用喷填方式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设置于巷道和围岩之间,所述围岩位于巷道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屏蔽结构由吸能外层和反射内层构成,吸能外层由具有缓冲吸能效果材料构成,反射内层由具有反射、分散和缓冲弹性能冲击应力波的新型多孔材料采用喷填方式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填方式形成的反射内层为一体化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内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烯烃类树脂18-24份、苯乙烯类树脂14-19.2份、碳材料粉4.8-7.2份、玻璃纤维2.1-3.2份、碳酸钙1-2份、柠檬酸1-2份、锡0.35-0.6份和二氧化硅粉17.6-23.8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采动围岩地压灾害防护的新型组合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内层的新型多孔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烯烃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混合,加热至熔化,形成熔体;
(2)将碳材料粉、碳酸钙、锡粉、二氧化硅粉投入球磨机中球磨5-10h;
(3)将步骤(2)中研磨均匀的粉末加入步骤(1)熔体中,搅拌20-25min;
(4)熔体中加入玻璃纤维,继续搅拌20-25min;
(5)加入研磨后的柠檬酸,搅拌10-15min;
(6)维持温度,保持熔体状态40-50mi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祥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