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8237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16S rDNA如SEQ ID No.1所示。刺状鞘氨醇单胞菌作为絮凝剂时,可直接将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接种于待絮凝物质中,培养24h以上,离心去除絮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适应能力、代谢能力、降解能力优异,可在无助凝剂存在、无营养物补充的情况下,作为絮凝剂高效絮凝垃圾压滤液等高COD、高BOD的废液。且该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可作为接种物重复使用;一次接种后,无需补充接种,可直接使用处理后获得的絮体作为新的接种物进行新的处理,以废治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垃圾压滤液是指垃圾在机械压缩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产生的高浓度污水。垃圾压滤液具有COD和BOD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含量较高、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特点,部分垃圾压滤液中甚至出现较高含量的重金属,处理成本高、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随着环保政策的落实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实现垃圾压滤液低成本处理至达标排出水平的问题亟待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先对垃圾压滤液进行絮凝处理,以去除大部分易沉固体和悬浮物,降低COD,将再进行后续处理,以降低综合处理的难度,最终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目前广泛应用的絮凝剂主要包括以铝系为代表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以聚丙烯酰胺为代表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无机絮凝剂有着经济、用法简单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用量大、絮凝效果低、腐蚀性强等缺陷。与传统絮凝剂相比,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能成倍的提高处理效能,且用量少,浮渣产量少,絮凝能力强,絮体容易分离,除油及除悬浮物效果好。但由于大多数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或其水解、降解产物有毒,且合成用丙烯酰胺单体有毒,能麻醉人的中枢神经,残余单体具有“三致”效应(致畸、致癌、致突变),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使用化学絮凝剂时,分离出的絮体本身也是有毒有害物质,还需要继续进行处理,难以直接予以利用或排放。因此,微生物絮凝剂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使用安全,近年来在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的絮凝微生物菌种资源匮乏,絮凝效果还有待提高。同时,垃圾压滤液中高COD、高BOD、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缺陷,也严重限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鞘氨醇单胞菌属是近年来才逐渐被认识的一类新型微生物,其自身具有很高的代谢能力和降解能力,在垃圾压滤液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对该类微生物的研究较少,还处于初级阶段。已有研究表明,使用这类微生物进行絮凝时,需要添加化学助凝剂,否则絮凝效果不佳。例如2011年发表于《湖北农业科学》上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絮凝试验》,使用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培养物作为絮凝剂,在不添加氯化钙做助凝剂时,没有絮凝效果。但添加化学助凝剂,一方面增加了絮凝成本,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新的污染源。综上,提供一种新的、可在不添加助凝剂的情况下有效处理垃圾压滤液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在不添加助凝剂的情况下有效处理垃圾压滤液。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16SrDNA如SEQIDNo.1所示。相应的,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于2020年3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9515。相应的,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在作为絮凝剂中的应用。优选的,絮凝过程中,不添加助凝剂。优选的,所述絮凝剂为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或使用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絮凝后获得的上清液或絮体或上清液与絮体的混合物。优选的,包括如下步骤:(1)将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培养至活菌浓度≥106CFU/mL,获得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2)调节待絮凝物质的pH为7~7.5,离心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易沉固体;(3)将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接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待絮凝物质中,培养24h以上,离心去除絮体。优选的,步骤(1)中,培养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的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L,蛋白胨0.5g/L,酵母提取物0.5g/L,尿素0.5g/L,(NH4)2SO40.5g/L,KH2PO45g/L,MgSO4·7H2O0.2g/L,NaCl0.1g/L。优选的,将步骤(3)处理后获得的上清液,或絮体,或上清液和絮体的混合物作为接种物,替代步骤(3)中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接种于新的待絮凝物质中,进行循环处理。优选的,步骤(3)培养时,培养条件为30℃、260r/min。优选的,步骤(2)和/或步骤(3)的离心速率为6000~7000rpm。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适应能力、代谢能力、降解能力优异,可在无助凝剂存在、无营养物补充的情况下,作为絮凝剂高效絮凝垃圾压滤液等高COD、高BOD的液体。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作为絮凝剂处理垃圾压滤液絮凝的效果优异: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0.71%,COD去除率达64.89%,悬浮物去除率达93.04%,氨氮去除率26.8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作为接种物可重复使用;在第一次接种后,后续无需补充接种,可直接使用处理后获得的絮体作为新的接种物进行新的处理,以废治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絮凝处理流程示意图;图2为菌株4-7絮凝效果示意图;图3为不同垃圾压滤液处理方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示意图;图4为不同离心速率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示意图;图5为离心速率7000rpm下絮凝效果示意图;图6为不同接种量下,不同接种物絮凝效果示意图;图7为不同接种物、不同培养时间下絮凝效果示意图;图8为不同种的菌株的絮凝效果对比示意图;图9为不同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的絮凝效果对比示意图;图10为菌株4-7与化学絮凝剂絮凝效果对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4-7(Sphingomonasechimoides),于2020年3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为:CGMCCNo.195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将刺状鞘氨醇单胞菌4-7用于絮凝垃圾压滤液的方法。所述方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接种物制备:将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4-7接种于种子培养基,30℃、160r/min培养一天后的种子液即为接种物。所述接种物中,活菌浓度≥106CFU/mL。(2)垃圾压滤液预处理:使用氢氧化钠将垃圾压滤液的pH调整至7~7.5。随后离心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易沉固体。(3)以10%的接种量(v/v)将接种物接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垃圾压滤液中。在30℃、160r/min条件下培养24h以上,垃圾压滤液中形成絮体,离心除去絮体即可。(4)步骤(3)中,培养24h后的压滤液或离心获得的絮体,或压滤液与絮体的混合物,均可作为新的接种物,再次接种到经步骤(2)预处理后的垃圾压滤液中,随后重复步骤(3),即可进行循环处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阐释。全文涉及的培养基、絮凝率计算方法如下所示:1、种子培养基:葡萄糖10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特征在于:其16S rDNA如SEQ ID No.1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特征在于:其16SrDNA如SEQIDNo.1所示。


2.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特征在于:于2020年3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9515。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在作为絮凝剂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在作为絮凝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絮凝过程中,不添加助凝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在作为絮凝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为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或使用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絮凝后获得的上清液或絮体或上清液与絮体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在作为絮凝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培养至活菌浓度≥106CFU/mL,获得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
(2)调节待絮凝物质的pH为7~7.5,离心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易沉固体;
(3)将刺状鞘氨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毛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微泽美环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