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医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8182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医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聚氨酯为基体,以乙烯基硅油为接枝体,并在预辐照聚氨酯和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的配合下,在一定的物料比例下,使乙烯基硅油接枝到聚氨酯上,并提高了接枝率减少了副反应、并提到了机械性能,获得了润滑性及流动稳定性好、不易粘滑的改性聚氨酯熔体,降低了与设备的摩擦、大大提高了导管成型精度,且成分不易析出,安全无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医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改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医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类医疗器械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的有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动脉导管鞘、球囊扩张导管、腹膜透析导管等,这类器械应用量大、应用范围广。医用聚氨酯弹性体因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抗挠曲性,强度高、耐磨损,生物相容性好、无致畸变作用、无过敏反应,血液相容性、抗血栓性能好,且不损伤血液成分,同时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使其在介入类医用导管得到广泛应用。介入类医用导管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如:留置针套管最小内径0.45mm,外径0.63mm,最小壁厚0.09mm,尺寸公差±0.03mm,内嵌有3-6条X射线显影条,进料量小,加工复杂,加工难度大。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向聚合物中加入添加剂共混来制备介入类医用导管,这种方法制得的导管存在以下问题:易析出带来毒性,以及熔体流动稳定性差,与流道、口模摩擦大,易粘滑,导管尺寸精度欠佳。因此,如何解决上述尺寸精度差、熔体摩擦大及毒性问题,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医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制得的改性聚氨酯能够提高熔体稳定性、避免与口模的粘滑,减小导管摩擦、提高导管成型精度,且对环境无污染。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性聚氨酯,由包含以下质量比的物料熔融挤出制得:聚氨酯乙烯基硅油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1%~5%;预辐照聚氨酯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5%~40%;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2%~1.5%;所述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为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或苯乙烯。优选的,所述乙烯基硅油为端乙烯基硅油。优选的,所述乙烯基硅油的25℃粘度为3000~200000mPa.s。优选的,所述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15%~0.8%。优选的,所述预辐照通过以下方式制得:将聚氨酯经辐射源辐照,得到预辐照聚氨酯;所述辐射源为γ射线辐射源或电子加速器辐射源;所述辐照的剂量为5~60kGy。优选的,所述预辐照聚氨酯与所述聚氨酯的质量比为10%~3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改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聚氨酯、乙烯基硅油、预辐照聚氨酯和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熔融挤出,得到改性聚氨酯熔体。优选的,所述熔融挤出的温度为180~25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医用导管,所述医用导管由改性聚氨酯制得;所述改性聚氨酯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改性聚氨酯或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改性聚氨酯。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医用导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改性聚氨酯在拉管机中挤出成型,得到医用导管;所述拉管机的挤出成型条件为:主料螺杆温度为185~210℃,显影料螺杆温度为185~205℃。本专利技术以聚氨酯为基体,以乙烯基硅油为接枝体,并在预辐照聚氨酯和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的配合下,在一定的物料比例下,使乙烯基硅油接枝到聚氨酯上,并提高了接枝率减少了副反应、并提到了机械性能,获得了润滑性及流动稳定性好、不易粘滑的改性聚氨酯熔体,降低了与设备的摩擦、大大提高了导管成型精度,且成分不易析出,安全无污染。试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改性聚氨酯的接枝率在0.8%以上;采用所述改性聚氨酯制备的医用导管的摩擦系数≤0.15,导管尺寸精度优于±0.02mm。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性聚氨酯,由包含以下质量比的物料熔融挤出制得:聚氨酯乙烯基硅油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1%~5%;预辐照聚氨酯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5%~40%;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2%~1.5%;所述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为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或苯乙烯。本专利技术以聚氨酯为基体,以乙烯基硅油为接枝体,并在预辐照聚氨酯和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的配合下,在一定的物料比例下,使乙烯基硅油接枝到聚氨酯上,并提高了接枝率减少了副反应、并提到了机械性能,获得了润滑性及流动稳定性好、与设备摩擦小、不易粘滑的改性聚氨酯熔体,大大提高了导管成型精度,且成分不易析出,安全无污染。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氨酯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聚醚型聚氨酯和/或聚酯型聚氨酯。所述聚氨酯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为一般市售品或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制备方式制得即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聚氨酯为聚醚型聚氨酯LubrizolPellethane2363-80A或烟台万华M875H;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聚氨酯为聚酯型聚氨酯BASFElastollan685A1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乙烯基硅油为反应型乙烯基硅油,优选为端乙烯基硅油。所述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优选为0.15%~0.8%(w/w),在上述范围内,既能够保证成型导管的安全性,又能够提高导管的成型精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30%、0.38%或0.45%。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乙烯基硅油的25℃粘度为3000~200000mPa.s;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乙烯基硅油的25℃粘度为5000mPa.s、10000mPa.s或20000mPa.s。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乙烯基硅油的用量为聚氨酯质量的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用量比为1.5%或2.5%。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预辐照聚氨酯通过以下方式制得:将聚氨酯经辐射源辐照,得到预辐照聚氨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辐射源优选为γ射线辐射源或电子加速器辐射源;聚氨酯在γ射线辐射源或电子加速器辐射源的辐照下产生自由基,该自由基可想聚氨酯基体发生抽氢反应,促进乙烯基硅油接枝到聚氨酯分子链上,还可促进辅助接枝单体一同接枝到聚氨酯分子链上,提高聚氨酯熔体的润滑性和熔体流动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采用预辐照聚氨酯能够更好与本专利技术物料体系配合,抑制聚氨酯分子链的降解,且避免有毒物质引入,若采用其它引发剂(如过氧化物引发剂等),虽也能起到接枝作用,但是与体系适配性较差,容易造成局部自由基浓度过高,易引起聚氨酯降解反应,且带来一定毒性,所得产品摩擦性及成型精度较差。所述预辐照聚氨酯采用的聚氨酯原料与上述聚氨酯基体种类一致。所述辐照的剂量优选为5~60kGy;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辐照剂量为20kGy或25kGy。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预辐照聚氨酯的用量为聚氨酯质量的5%~40%,优选为10%~30%。在上述用量范围内,既能够保证接枝反应充分进行,又能够减少降解等副反应的发生,使产品性能达到最佳,若该用量比过低,则产生的自由基活性点少,接枝不足,若该用量比过高,则引发聚氨酯分子链降解等副反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用量比为15%或2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为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或苯乙烯。向本专利技术的制备体系中引入上述两种特定的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能够减少副反应、提高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性聚氨酯,其特征在于,由包含以下质量比的物料熔融挤出制得:/n聚氨酯/n乙烯基硅油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1%~5%;/n预辐照聚氨酯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5%~40%;/n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2%~1.5%;/n所述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为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或苯乙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性聚氨酯,其特征在于,由包含以下质量比的物料熔融挤出制得:
聚氨酯
乙烯基硅油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1%~5%;
预辐照聚氨酯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5%~40%;
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占所述聚氨酯质量的0.2%~1.5%;
所述乙烯基辅助接枝单体为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或苯乙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氨酯,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硅油为端乙烯基硅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性聚氨酯,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硅油的25℃粘度为3000~200000mPa.s。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性聚氨酯,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15%~0.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氨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辐照通过以下方式制得:
将聚氨酯经辐射源辐照,得到预辐照聚氨酯;
所述辐射源为γ射线辐射源或电子加速器辐射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恒冲栾世方殷敬华杨华伟闫顺杰张德海黄岐善黄尉陈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