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784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包括孵化箱体,所述孵化箱体的内部设有孵化网筒,孵化网筒的侧壁和底壁与孵化箱体的内壁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孵化网筒的上部固定在孵化箱体的内壁上,所述孵化箱体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所述孵化网筒的底部四边外侧设有增氧管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孵化箱体内设置孵化网筒可以防止跑卵,孵化网筒的底部四边外均设有增氧管架,既保证了孵化过程中的供氧,又能避免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网筒的底部四边上,若干个升降板可在伸缩气缸的控制下交替的上升下降,从而在孵化网筒内造浪,并防止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网筒的底壁上,保证孵化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黄颡鱼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黄颡鱼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黄颡鱼卵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往孵化装置内注水,现有的技术中,多从上向下的往装置内注水,容易导致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装置的底部及底部的四边,造成死卵,影响孵化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包括孵化箱体,所述孵化箱体的内部设有孵化网筒,孵化网筒的侧壁和底壁与孵化箱体的内壁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孵化网筒的上部固定在孵化箱体的内壁上,所述孵化箱体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所述孵化网筒的底部四边外侧设有增氧管架,所述增氧管架的侧面为“L”型,增氧管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孵化网筒的侧壁和底壁上,所述增氧管架朝向孵化网筒的两个面上均设有增氧管,增氧管上设有若干个出气口,所述孵化箱体的外侧设有增氧机,所述增氧机的出气管和增氧管相连通,增氧机的出气管上设有出气阀门,所述孵化箱体的下方设有升降空腔,升降空腔内设有若干个头端朝上的伸缩气缸,孵化网筒的底壁和孵化箱体的底壁之间设有若干个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下部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下部活动穿出孵化箱体的底壁并与伸缩气缸的头端相连,所述孵化箱体的侧壁底端设有出水管,孵化箱体的外侧设有净水箱,所述净水箱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滤网层、活性炭吸附层和纤维棉层,所述出水管的末端从滤网层的上方通入净水箱内部,所述净水箱的顶部设有第二顶盖,所述滤网层上方的净水箱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污口,所述纤维棉层下方的净水箱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紫外杀菌灯,所述净水箱的侧壁底端连通有循环水管,孵化箱体上部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进水口,所述循环水管的上端连有三通,三通的一端与进水口相连通,三通的另一端连通有补水管所述循环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补水管上设有阀门。支撑杆和孵化箱体的箱壁相交处设有密封橡胶圈。所述第一顶盖为网孔板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孵化箱体内设置孵化网筒可以防止跑卵,孵化网筒的底部四边外均设有增氧管架,既保证了孵化过程中的供氧,又能避免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网筒的底部四边上,若干个升降板可在伸缩气缸的控制下交替的上升下降,从而在孵化网筒内造浪,并防止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网筒的底壁上,保证孵化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升降空腔;2-伸缩气缸;3-升降板;4-增氧机;5-增氧管架;6-孵化箱体;7-孵化网筒;8-第一顶盖;9-进水口;10-补水管;11-循环水管;12-循环水泵;13-出水管;14-净水箱;15-第二顶盖;16-排污口;17-滤网层;18-活性炭吸附层;19-纤维棉层;20-紫外杀菌灯;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包括孵化箱体6,所述孵化箱体6的内部设有孵化网筒7,孵化网筒7的侧壁和底壁与孵化箱体6的内壁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孵化网筒7的上部固定在孵化箱体6的内壁上,所述孵化箱体6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8,所述孵化网筒7的底部四边外侧设有增氧管架5,所述增氧管架5的侧面为“L”型,增氧管架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孵化网筒7的侧壁和底壁上,所述增氧管架5朝向孵化网筒7的两个面上均设有增氧管,增氧管上设有若干个出气口,所述孵化箱体6的外侧设有增氧机4,所述增氧机4的出气管和增氧管相连通,增氧机4的出气管上设有出气阀门,所述孵化箱体6的下方设有升降空腔1,升降空腔1内设有若干个头端朝上的伸缩气缸2,孵化网筒7的底壁和孵化箱体6的底壁之间设有若干个升降板3,所述升降板3的下部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下部活动穿出孵化箱体6的底壁并与伸缩气缸2的头端相连,所述孵化箱体6的侧壁底端设有出水管13,孵化箱体6的外侧设有净水箱14,所述净水箱14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滤网层17、活性炭吸附层18和纤维棉层19,所述出水管13的末端从滤网层17的上方通入净水箱14内部,所述净水箱14的顶部设有第二顶盖15,所述滤网层17上方的净水箱14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污口16,所述纤维棉层19下方的净水箱14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紫外杀菌灯20,所述净水箱14的侧壁底端连通有循环水管11,孵化箱体6上部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进水口9,所述循环水管11的上端连有三通,三通的一端与进水口9相连通,三通的另一端连通有补水管10所述循环水管11上设有循环水泵12,补水管10上设有阀门。支撑杆和孵化箱体6的箱壁相交处设有密封橡胶圈。所述第一顶盖8为网孔板结构。本技术在孵化箱体6内设置孵化网筒7可以防止跑卵,孵化网筒7的底部四边外均设有增氧管架5,既保证了孵化过程中的供氧,又能避免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网筒7的底部四边上,若干个升降板3可在伸缩气缸2的控制下交替的上升下降,从而在孵化网筒7内造浪,并防止鱼受精卵堆积在孵化网筒7的底壁上,保证孵化成功率。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孵化箱体(6),所述孵化箱体(6)的内部设有孵化网筒(7),孵化网筒(7)的侧壁和底壁与孵化箱体(6)的内壁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孵化网筒(7)的上部固定在孵化箱体(6)的内壁上,所述孵化箱体(6)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8),所述孵化网筒(7)的底部四边外侧设有增氧管架(5),所述增氧管架(5)的侧面为“L”型,增氧管架(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孵化网筒(7)的侧壁和底壁上,所述增氧管架(5)朝向孵化网筒(7)的两个面上均设有增氧管,增氧管上设有若干个出气口,所述孵化箱体(6)的外侧设有增氧机(4),所述增氧机(4)的出气管和增氧管相连通,增氧机(4)的出气管上设有出气阀门,所述孵化箱体(6)的下方设有升降空腔(1),升降空腔(1)内设有若干个头端朝上的伸缩气缸(2),孵化网筒(7)的底壁和孵化箱体(6)的底壁之间设有若干个升降板(3),所述升降板(3)的下部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下部活动穿出孵化箱体(6)的底壁并与伸缩气缸(2)的头端相连,所述孵化箱体(6)的侧壁底端设有出水管(13),孵化箱体(6)的外侧设有净水箱(14),所述净水箱(14)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滤网层(17)、活性炭吸附层(18)和纤维棉层(19),所述出水管(13)的末端从滤网层(17)的上方通入净水箱(14)内部,所述净水箱(14)的顶部设有第二顶盖(15),所述滤网层(17)上方的净水箱(14)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污口(16),所述纤维棉层(19)下方的净水箱(14)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紫外杀菌灯(20),所述净水箱(14)的侧壁底端连通有循环水管(11),孵化箱体(6)上部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进水口(9),所述循环水管(11)的上端连有三通,三通的一端与进水口(9)相连通,三通的另一端连通有补水管(10)所述循环水管(11)上设有循环水泵(12),补水管(10)上设有阀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颡鱼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孵化箱体(6),所述孵化箱体(6)的内部设有孵化网筒(7),孵化网筒(7)的侧壁和底壁与孵化箱体(6)的内壁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孵化网筒(7)的上部固定在孵化箱体(6)的内壁上,所述孵化箱体(6)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8),所述孵化网筒(7)的底部四边外侧设有增氧管架(5),所述增氧管架(5)的侧面为“L”型,增氧管架(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孵化网筒(7)的侧壁和底壁上,所述增氧管架(5)朝向孵化网筒(7)的两个面上均设有增氧管,增氧管上设有若干个出气口,所述孵化箱体(6)的外侧设有增氧机(4),所述增氧机(4)的出气管和增氧管相连通,增氧机(4)的出气管上设有出气阀门,所述孵化箱体(6)的下方设有升降空腔(1),升降空腔(1)内设有若干个头端朝上的伸缩气缸(2),孵化网筒(7)的底壁和孵化箱体(6)的底壁之间设有若干个升降板(3),所述升降板(3)的下部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下部活动穿出孵化箱体(6)的底壁并与伸缩气缸(2)的头端相连,所述孵化箱体(6)的侧壁底端设有出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士国郭福臣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蕴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