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7554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6:07
本新型涉及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包括承载龙骨、防护内板、防护外壁、风琴防护罩、换气风机、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承载背板,防护内板包覆在承载龙骨外并与承载龙骨构成控制腔,控制腔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均与至少一个防护外壁后端面铰接与控制腔侧壁构成闭柱状腔体结构的换热腔,承载背板嵌于承载龙骨内且承载龙骨两侧位于承载龙骨外并位于换热腔内,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在换热腔内承载背板后端面。本新型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机柜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防止环境中粉尘及复杂电磁环境对机柜内电气设备造成的污染及机柜运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电磁波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
本技术涉及一种服务器机柜,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智能控制系统在配电站内得到应用,当前用于配电室运行控制用的服务器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体积越来愈大且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在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配电站服务器用机柜结构,往往均采用的传统机构,虽然可一定程度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一方面存在换热、散热能力固定,调节能力差,不能根据配电站运行时环境温度计服务器设备运行时余热量进行灵活的散热调节作业,极易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服务器设备发生运行故障,另一方面在运行中,配电站内空气环境质量相对价差,以产生大量的悬浮粉尘污染区和复杂电磁辐射环境,从而导致服务器设备因粉尘污染和电磁干扰而发生故障,同时服务器设备运行时也极易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污染,并易影响配电站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一方面结构布局合理,承载能力好,调节灵活,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机柜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防止环境中粉尘及复杂电磁环境对机柜内电气设备造成的污染及机柜运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电磁波污染,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服务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包括承载龙骨、防护内板、防护外壁、风琴防护罩、换气风机、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承载背板及控制电路,其中承载龙骨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防护内板包覆在承载龙骨外并与承载龙骨构成闭合腔体结构的控制腔,控制腔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均与至少一个防护外壁后端面铰接,防护外壁与控制腔侧表面铰接并呈30°—120°夹角,且位于控制腔同一侧的防护外壁前端面间通过风琴防护罩连接,并与控制腔侧壁构成闭柱状腔体结构的换热腔,承载背板至少一个,嵌于承载龙骨内与承载龙骨轴线平行分布,且承载龙骨两侧位于承载龙骨外并位于换热腔内,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若干,且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在换热腔内承载背板后端面,且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换气风机位于控制腔顶部,并通过导流管分别与各换热腔相互连通,且换气风机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控制电路嵌于控制腔内,并与承载背板后端面下半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内板与承载龙骨间通过滑槽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换热腔对应的防护内板上均布若干透孔。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外壁通过转台机构与防护内板外表面铰接,且所述转台机构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换热腔横断面为矩形及等腰梯形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DSP芯片、IGBT芯片及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本新型较传统的液位检测设备,一方面结构布局合理,承载能力好,调节灵活,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机柜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防止环境中粉尘及复杂电磁环境对机柜内电气设备造成的污染及机柜运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电磁波污染,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服务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横断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和和图2所述的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包括承载龙骨1、防护内板2、防护外壁3、风琴防护罩4、换气风机5、负离子发生器6、温度传感器7、承载背板8及控制电路9,其中承载龙骨1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防护内板2包覆在承载龙骨1外并与承载龙骨1构成闭合腔体结构的控制腔101,控制腔101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均与至少一个防护外壁3后端面铰接,防护外壁3与控制腔101侧表面铰接并呈30°—120°夹角,且位于控制腔101同一侧的防护外壁3前端面间通过风琴防护罩4连接,并与控制腔101侧壁构成闭柱状腔体结构的换热腔102,承载背板8至少一个,嵌于承载龙骨1内与承载龙骨1轴线平行分布,且承载龙骨1两侧位于承载龙骨1外并位于换热腔102内,负离子发生器6、温度传感器7均若干,且各负离子发生器6、温度传感器7均在换热腔102内承载背板8后端面,且各负离子发生器6、温度传感器7分别与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换气风机5位于控制腔101顶部,并通过导流管10分别与各换热腔102相互连通,且换气风机5与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控制电路9嵌于控制腔101内,并与承载背板8后端面下半部连接。其中,所述的防护内板2与承载龙骨1间通过滑槽11连接,所述的换热腔102对应的防护内板2上均布若干透孔12,且所述的防护外壁3通过转台机构13与防护内板2外表面铰接,且所述转台机构13与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换热腔横断面为矩形及等腰梯形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电路9为基于DSP芯片、IGBT芯片及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新型的承载龙骨、防护内板、防护外壁、风琴防护罩、换气风机、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承载背板及控制电路电气连接,然后将服务器设备通过承载背板安装到承载龙骨、防护内板构成的控制腔内,从而完成本新型装配。本新型运行时,一方面根据配电站运行时环境温度计服务器设备运行时余热量,一方面调节换气风机运行功率,另一方面调节构成换热腔的各防护外壁之间的间距,达到调整机柜整体散热量,降低服务器整体运行温度的目的,且服务器运行时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采集,提高温度控制精度;另一方面通过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大量负离子,通过负离子可同时实现对空气中粉尘污染物进行吸附固定,防止粉尘对服务器设备造成污染,同时达到对空气中电磁辐射电荷进行中和,降低电磁辐射污染。本新型较传统的液位检测设备,一方面结构布局合理,承载能力好,调节灵活,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机柜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在运行中,可有效防止环境中粉尘及复杂电磁环境对机柜内电气设备造成的污染及机柜运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电磁波污染,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服务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包括承载龙骨、防护内板、防护外壁、风琴防护罩、换气风机、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承载背板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承载龙骨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所述防护内板包覆在承载龙骨外并与承载龙骨构成闭合腔体结构的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均与至少一个防护外壁后端面铰接,且所述防护外壁与控制腔侧表面铰接并呈30°—120°夹角,且位于控制腔同一侧的防护外壁前端面间通过风琴防护罩连接,并与控制腔侧壁构成闭柱状腔体结构的换热腔,所述承载背板至少一个,嵌于承载龙骨内与承载龙骨轴线平行分布,且承载龙骨两侧位于承载龙骨外并位于换热腔内,所述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若干,且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在换热腔内承载背板后端面,且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换气风机位于控制腔顶部,并通过导流管分别与各换热腔相互连通,且换气风机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嵌于控制腔内,并与承载背板后端面下半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电站房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用服务器机柜包括承载龙骨、防护内板、防护外壁、风琴防护罩、换气风机、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承载背板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承载龙骨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所述防护内板包覆在承载龙骨外并与承载龙骨构成闭合腔体结构的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均与至少一个防护外壁后端面铰接,且所述防护外壁与控制腔侧表面铰接并呈30°—120°夹角,且位于控制腔同一侧的防护外壁前端面间通过风琴防护罩连接,并与控制腔侧壁构成闭柱状腔体结构的换热腔,所述承载背板至少一个,嵌于承载龙骨内与承载龙骨轴线平行分布,且承载龙骨两侧位于承载龙骨外并位于换热腔内,所述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若干,且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均在换热腔内承载背板后端面,且各负离子发生器、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换气风机位于控制腔顶部,并通过导流管分别与各换热腔相互连通,且换气风机与控制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章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深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