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7399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其包括电池仓和控制电路。电池仓包括锂电池放置槽和多个间隔分布的干电池放置槽,干电池放置槽内设有识别轻触开关,锂电池放置槽叠置于多个干电池放置槽的上面;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芯片和控制芯片,充电芯片与控制芯片连接,识别轻触开关与充电芯片连接。充电装置集成了干电池放置槽和锂电池放置槽,充电芯片通过获取识别轻触开关的开关信息来切换不同的充电方案,多种充电方案共用一套弹片系统,无需另外切换电源线路,通过设置于干电池放置槽的槽底的是被轻触开关快速切换不同的充电方案,切换方式简单耐用,有效地提高了充电装置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用户对充电装置的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手持设备要么采用干电池或纽扣电池供电,当干电池或者纽扣电池没电后需要客户重新换电池。要么采用锂电池供电,当锂电池没电时一般都需要拆卸锂电池到专用的充电器上进行充电。因电池仓外形尺寸的限制一般都不会兼容两种类型的电池供电方案。对客户来说方便性比较差。兼容两种类型的电池供电方案如果无法有效识别干电池,则会造成对干电池充电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能够同时对两种类型的电池分别在一个充电装置中进行各自充电装置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电池仓和控制电路;所述电池仓包括锂电池放置槽和多个干电池放置槽,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间隔分布,所述干电池放置槽内设置有识别轻触开关,所述锂电池放置槽叠置于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的上面;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芯片和控制芯片,所述充电芯片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识别轻触开关与所述充电芯片连接。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电容;3.3V电源通过识别轻触开关和第八电阻连接充电芯片的使能引脚,所述识别轻触开关与所述使能引脚之间并联一个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所述第七电阻;所述充电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充电电源,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压输入引脚之间并接一个一端接地的所述电容;所述充电芯片的电压输出引脚连接待充电电池的正极;所述充电芯片的终止充电电流限制引脚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电流监控引脚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指示引脚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充电指示引脚和所述第一电阻之间并接一个一端接3.3V电源连接的所述第五电阻;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入电压指示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输入电压指示引脚和所述第二电阻之间并接一个一端接3.3V电源的所述第六电阻。优选地,所述锂电池放置槽内设置有防呆缺口。优选地,所述干电池放置槽的两个端面均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干电池放置槽可拆卸连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弹性件之间均设置有隔离加强筋。优选地,多个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第三弹片以及第四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第三弹片与所述干电池放置槽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弹片和所述第四弹片与所述控制电路的PCB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三弹片上均设置有倒钩锁止结构。优选地,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包括第一干电池放置槽、第二干电池放置槽以及第三干电池放置槽;所述第一干电池放置槽的正极和第二干电池放置槽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一弹片连接;所述第一干电池放置槽的负极与所述第四弹片连接;所述第二干电池放置槽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干电池放置槽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三弹片连接;所述第三干电池放置槽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弹片连接。优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围绕所述电池仓的四周开设的深槽以及与所述深槽匹配的盖板。优选地,所述深槽内设置有密封圈。(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充电装置集成了干电池放置槽和锂电池放置槽,充电芯片通过获取识别轻触开关的开关信息来切换不同的充电方案,用以匹配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需求。充电装置兼容干电池和锂电池的充电功能,两种类型的电池分别在一个充电装置中进行各自充电,共用一套弹片系统,无需另外切换电源线路,通过设置于干电池放置槽的槽底的是被轻触开关快速切换不同的充电方案,切换方式简单耐用,有效地提高了充电装置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用户对充电装置的投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的电池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干电池放置槽;111:第一干电池放置槽;112:第二干电池放置槽;113:第三干电池放置槽;121:第一弹片;122:第二弹片;123:第三弹片;124:第四弹片;13:隔离加强筋;14:识别轻触开关;21:防呆缺口;3:深槽;31: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如图1所示,充电装置包括了放置电池的电池仓和对充电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其中,电池仓包括锂电池放置槽和多个干电池放置槽1,多个干电池放置槽1依次间隔分布。优选地,多个干电池放置槽1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均处于同一水平平面内。干电池放置槽1内设置有识别轻触开关14,识别轻触开关14的数量优选为一个,且设置于干电池放置槽1的槽底,识别轻触开关14的触点高于干电池放置槽1的槽底,便于被干电池触压。锂电池放置槽叠置于多个干电池放置槽1的上面,锂电池放置槽的槽底所在的平面与多个干电池放置槽1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芯片U9和控制芯片,充电芯片与控制芯片连接,识别轻触开关14与充电芯片U9连接,充电芯片通过获取识别轻触开关14的开关信息来切换不同的充电模式,用以匹配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需求。充电装置兼容干电池和锂电池充电,两种类型的电池分别在一个充电装置中进行各自充电,共用一套弹片系统,无需另外切换电源线路,通过设置于干电池放置槽1的槽底的是被轻触开关快速切换不同的充电方案,切换方式简单耐用,有效地提高了充电装置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用户对充电装置的投入。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电池仓和控制电路;/n所述电池仓包括锂电池放置槽和多个干电池放置槽,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间隔分布,所述干电池放置槽内设置有识别轻触开关(14),所述锂电池放置槽叠置于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的上面;/n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芯片(U9)和控制芯片,所述充电芯片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识别轻触开关(14)与所述充电芯片(U9)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电池仓和控制电路;
所述电池仓包括锂电池放置槽和多个干电池放置槽,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间隔分布,所述干电池放置槽内设置有识别轻触开关(14),所述锂电池放置槽叠置于多个所述干电池放置槽的上面;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芯片(U9)和控制芯片,所述充电芯片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识别轻触开关(14)与所述充电芯片(U9)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识别功能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01)、第二电阻(R102)、第三电阻(R103)、第四电阻(R104)、第五电阻(R105)、第六电阻(R106)、第七电阻(R107)、第八电阻(R112)、电容(C43);
3.3V电源通过识别轻触开关(14)和第八电阻(R112)连接充电芯片的使能引脚(EN),所述识别轻触开关(14)与所述使能引脚(EN)之间并联一个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所述第七电阻(R107);
所述充电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VIN)连接充电电源,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压输入引脚(VIN)之间并接一个一端接地的所述电容(C43);
所述充电芯片的电压输出引脚(BAT)连接待充电电池的正极;
所述充电芯片的终止充电电流限制引脚(IREF)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
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电流监控引脚(IMIN)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
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指示引脚(CHG)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01)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充电指示引脚(CHG)和所述第一电阻(R101)之间并接一个一端接3.3V电源连接的所述第五电阻(R105);
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入电压指示引脚(PPR)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102)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输入电压指示引脚(PPR)和所述第二电阻(R102)之间并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彦蕊陈兵罗轶峰张涛张少华刘占军莫怡多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硕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