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继电器辅助接触系统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
技术介绍
高压直流继电器,主要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具体一般为充电桩充放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的充放电系统,为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上述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一般为450VDC-750VDC,并且有进一步提高到额定工作电压至950VDC。现有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为了提升灭弧能力,通常为封闭的密封结构,导致对高压直流继电器内部的动作状态难以进行确认。虽然可以通过机械联动或磁场耦合的方式驱动微动开关来指示高压直流继电器内部的动作状态,但是机械联动的方式具有微动开关体积大、安装位置限制较大和可靠性低等问题,而磁场耦合的方式的容易受到工频干扰,具有灵敏度低和装配难度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组件内的静接触机构、动接触机构、辅助接触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组件内的静接触机构(11)、动接触机构(12)、辅助接触系统和电路模块(5),静接触机构(11)包括两个静触头(110),所述动接触机构(12)包括动触桥(120),动接触机构(12)能够带动动触桥(120)与两个静触头(110)接触和分开,所述辅助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动接触机构(12)一侧的辅助接触机构(6a),每个辅助接触机构分别包括拨杆(61)和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簧片,电路模块(5)设有与至少两个簧片连接的指示回路,拨杆(61)的一端与动接触机构(12)连接,拨杆(61)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簧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组件内的静接触机构(11)、动接触机构(12)、辅助接触系统和电路模块(5),静接触机构(11)包括两个静触头(110),所述动接触机构(12)包括动触桥(120),动接触机构(12)能够带动动触桥(120)与两个静触头(110)接触和分开,所述辅助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动接触机构(12)一侧的辅助接触机构(6a),每个辅助接触机构分别包括拨杆(61)和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簧片,电路模块(5)设有与至少两个簧片连接的指示回路,拨杆(61)的一端与动接触机构(12)连接,拨杆(61)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簧片配合,动接触机构(12)动作时通过拨杆(61)驱动至少一个簧片使两个簧片接触或分开,将所述的指示回路导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系统(3),电磁系统(3)包括串联的启动线圈(32)和保持线圈(33),保持线圈(33)的两端与所述辅助接触机构(6a)的至少两个簧片分别连接,电磁系统(3)上电时,电磁系统(3)上电时驱动动接触机构(12)带动动触桥(120)移动,同时保持线圈(33)被两个簧片短路;电磁系统(3)上电后,与动接触机构(12)连接的拨杆(61)使两个簧片分开,将启动线圈(32)与保持线圈(33)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机构(12)包括主轴(121)、动触桥(120)和绝缘机构,主轴(121)的一端与电磁系统(3)配合,主轴(121)的另一端与动触桥(120)配合,电磁系统(3)能够驱动主轴(121)带动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接触或分开,所述拨杆(61)与绝缘机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机构包括空心结构的中绝缘套(131),以及分别设置在中绝缘套(131)两端的上绝缘套(132)和下绝缘套(133),中绝缘套(131)设置在主轴(121)的外侧与动触桥(120)的主轴孔的内侧之间,上绝缘套(132)位于动触桥(120)靠近静触头(110)的一侧,拨杆(61)与上绝缘套(13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簧片,两个簧片为分别与电路模块(5)连接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动簧片(632)的长度大于静簧片(631),静簧片(631)靠近拨杆(61)的端部与拨杆(61)间隔设置,动簧片(632)靠近拨杆(61)的端部伸到拨杆(61)的一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的辅助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簧片,三个簧片为分别与电路模块(5)连接的上簧片(641)、下簧片(642)和中簧片(643),所述上簧片(641)和下簧片(642)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中簧片(643)一端的两侧,中簧片(643)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5)连接,中簧片(643)的中部与拨杆(61)配合,拨杆(61)移动时推动中簧片(643)的中部,使中簧片(643)与上簧片(641)或下簧片(642)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王琦,王联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