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614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包括若干竖杆、第一横杆、第二横杆、斜杆,还包括重量监测装置,重量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柱、安装套筒、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安装套筒对称设于连接柱上下两端,竖杆套设在安装套筒内,连接柱内部设有空腔,连接柱上设有贯穿至空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横杆经第一通孔与连接柱相连接,第一横杆两端设有插槽,第二横杆经第二通孔与插槽相连接,压力传感器设于空腔底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套筒上,压力传感器、报警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监测脚手架所承载重量,在承载重量超手脚架极限承载值时,自动报警提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
技术介绍
脚手架是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作业或外围安全网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此外,在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行业中广泛也被使用;在现有的工程实践中,作业人员搭设脚手架后即开始在脚手架上作业,并不会考虑在作业过程中脚手架所承载的应力变化情况,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会将建筑材料临时性地放置在脚手架上,同时随着脚手架平台上楼板、梁等结构不断的施工完成,作业人数的不断变化,脚手架所承载的重量在时刻变化,但是脚手架的承重是有限的,一旦脚手架某处承受的重量超过脚手架的极限承载能力,最终会导致脚手架的崩塌。因而需要时刻监控脚手架所承受重量的大小,提高脚手架施工作业的安全性,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它能够监测脚手架所承载的重量,并在承载重量超过手脚架的极限承载值时,脚手架能自动报警提示,全面提高脚手架施工作业的安全性,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包括若干竖杆、若干第一横杆、若干第二横杆、若干斜杆,所述若干竖杆、第一横杆、第二横杆、斜杆交错搭接形成脚手架主体,还包括重量监测装置,所述重量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柱、安装套筒、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所述安装套筒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柱上下两端,所述竖杆套设在所述安装套筒内,所述连接柱内部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柱上设有贯穿至所述空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横杆经第一通孔与连接柱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两端设有插槽,所述第二横杆经第二通孔与第一横杆的插槽相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空腔底部,所述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套筒上,所述压力传感器、报警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供电。优选的,所述安装套筒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竖杆端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安装套筒与所述竖杆螺纹相接。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连接柱,所述第一横杆经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连接柱相连,所述第一横杆的端部裸露在所述连接柱外部。优选的,还包括限制套筒,所述限制套筒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横杆端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限制套筒螺纹相接,所述限制套筒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优选的,所述安装套筒上设有安装座,所述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座上。优选的,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保护壳与安装座螺纹相接。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所述报警模块包括报警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蓄电池,所述压力传感器、报警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蓄电池为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器、报警器进行供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在搭接好脚手架后,作业人员通过控制模块设定脚手架的极限承载值,当建筑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或作业人员站在脚手架上时,建筑材料或作业人员对脚手架的压力通过第一横杆传到位于空腔底部的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脚手架连接处所受压力大小,并将压力值输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接收到的压力值与设定的极限承载值进行比较,当压力值大于极限承载值时,控制模块控制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提醒作业人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脚手架连接处因负载过重而垮塌,造成工地事故。同时在脚手架的四个角安装重量监测装置,可通过哪个重量监测装置发出警报从而可以准确辨别出脚手架中哪个连接部位载重超过安全范围,进而可通过挪动该部位堆放的材料或调整人员站位来排除危险的存在。当脚手架上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重量监测装置同时发出警报时,可判断脚手架的承载量超过了脚手架的整体安全范围,需立刻减少脚手架上的材料堆放或人员数量来避免发生垮塌。整个重量监测装置独立设置,可单独拆卸出来,重复利用,从而降低使用成本,适合在建筑施工等领域广泛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重量监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电路原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竖杆、2-第一横杆、3-第二横杆、4-斜杆,5-连接柱、6-安装套筒、7-压力传感器、8-控制器、9-报警器、10-蓄电池、11-空腔、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限制套筒、15-安装座、16-保护壳、17-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图4,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包括若干竖杆1、若干第一横杆2、若干第二横杆3、若干斜杆4,所述若干竖杆1、第一横杆2、第二横杆3、斜杆4交错搭接形成脚手架主体,还包括重量监测装置,所述重量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柱5、安装套筒6、压力传感器7、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所述安装套筒6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柱5上下两端,所述竖杆1套设在所述安装套筒6内,所述连接柱5内部设有空腔11,所述连接柱5上设有贯穿至所述空腔11的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所述第一横杆2经第一通孔12与连接柱5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两端设有插槽17,所述第二横杆3经第二通孔13与第一横杆2的插槽17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经第二通孔13与第一横杆2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7设于所述空腔11底部,所述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套筒6上,所述压力传感器7、报警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压力传感器7、控制模块、报警模块供电。使用时,将所述若干第二横杆3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杆2固定连接,将第一横杆2的两端穿过第一通孔12与连接柱5相连,另有第二横杆3穿过第二通孔13与第一横杆2的插槽17相连接,进而形成脚手架的整体承载面,再将竖杆1的端部与安装套筒6相连接,斜杆4两端分别与竖杆1相连接且斜杆之间彼此交叉,另有第二横杆3两端分别与竖杆1相连接,从而增强脚手架的整体结构强度。通过若干竖杆1、第一横杆2、第二横杆3、斜杆4交错搭接形成脚手架后,作业人员通过控制模块设定脚手架的极限承载值,当建筑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或作业人员站在脚手架上时,第一横杆2对空腔11底部的压力传感器7的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包括若干竖杆、若干第一横杆、若干第二横杆、若干斜杆,所述若干竖杆、第一横杆、第二横杆、斜杆交错搭接形成脚手架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重量监测装置,所述重量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柱、安装套筒、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所述安装套筒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柱上下两端,所述竖杆套设在所述安装套筒内,所述连接柱内部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柱上设有贯穿至所述空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横杆经第一通孔与连接柱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两端设有插槽,所述第二横杆经第二通孔与第一横杆的插槽相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空腔底部,所述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套筒上,所述压力传感器、报警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包括若干竖杆、若干第一横杆、若干第二横杆、若干斜杆,所述若干竖杆、第一横杆、第二横杆、斜杆交错搭接形成脚手架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重量监测装置,所述重量监测装置包括连接柱、安装套筒、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所述安装套筒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柱上下两端,所述竖杆套设在所述安装套筒内,所述连接柱内部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柱上设有贯穿至所述空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横杆经第一通孔与连接柱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两端设有插槽,所述第二横杆经第二通孔与第一横杆的插槽相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空腔底部,所述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设于所述安装套筒上,所述压力传感器、报警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模块、报警模块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筒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竖杆端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安装套筒与所述竖杆螺纹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重量监测装置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秀强唐浩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燕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