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变枕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2544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变枕套,包括上、下两层接触层,两层所述接触层之间通过缝制形成一空腔,两层所述接触层的右侧通过拉链连接,所述接触层包括外层机构、感温机构和内衬,所述感温机构设置在外层机构的内侧,所述内衬设置在感温机构的内侧,所述感温机构包括第一防水层、温控线芯层和第二防水层,所述感温机构的最外层为第一防水层,所述温控线芯层设置在第一防水层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水层设置在温控线芯层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等结构之间的配合,使用时与皮肤接触部分材质亲肤透气,使用感受较为舒适,温度显示部分便于观察以及时发现或监测体温变化,且使用寿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变枕套
本技术涉及枕套
,具体为一种温变枕套。
技术介绍
由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抵抗力比较差,因此天气太冷或者太热时容易生病。人体的正常体温总是维持在36.5℃到37.2℃之间,当人体温度高于这个温度区间时说明出现发烧症状,但是对于婴幼儿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无法及时监测得知自己的体温变化,因此许多家庭购买使用温变枕套用来评定发烧。但现有技术的温变枕套一般为表面涂覆有热敏胶,存在使用时不透气,热敏胶位于头部下方,温度观察不方便,以及下水清洗后功能失灵从而导致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变枕套,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变枕套,包括上、下两层接触层,两层所述接触层之间通过缝制形成一空腔,两层所述接触层的右侧通过拉链连接,所述接触层包括外层机构、感温机构和内衬,所述感温机构设置在外层机构的内侧,所述内衬设置在感温机构的内侧。所述感温机构包括第一防水层、温控线芯层和第二防水层,所述感温机构的最外层为第一防水层,所述温控线芯层设置在第一防水层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水层设置在温控线芯层的内侧。优选的,所述外层机构包括亲肤层和透明层,所述透明层设置在亲肤层的左侧,所述亲肤层由天丝纤维纺织形成。优选的,所述温控线芯层由温变纱线纺织形成。优选的,所述内衬由棉纤维纺织形成。优选的,所述外层机构与第一防水层之间设置有透气层,所述透气层由棉麻纤维编织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一、本技术通过设置感温机构,当人体皮肤接触枕套时,体温通过外层机构传递到感温机构,热量传递到温变纱线后,温变纱线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内出现不同的颜色,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监测到身体的情况,且感温机构中设有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使枕套在清洗时内部结构不会被破坏,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结果。二、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层机构,外层机构中设有的亲肤层在接触皮肤时使用感受较为舒适,且外层机构上设有的透明层使观察体温状况时更加方便直观。三、本技术通过设置透气层,使用时皮肤与枕套接触后透气效果好,当使用者生病时能适当的使其减轻不适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沿着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B位置的放大图。图中:1-接触层、2-外层机构、3-感温机构、4-内衬、5-第一防水层、6-温控线芯层、7-第二防水层、8-亲肤层、9-透明层、10-透气层、11-拉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温变枕套,包括上、下两层接触层1,两层接触层1之间通过缝制形成一空腔,两层接触层1的右侧通过拉链11连接,接触层1包括外层机构2、感温机构3和内衬4,感温机构3设置在外层机构2的内侧,内衬4设置在感温机构3的内侧,内衬4由棉纤维纺织形成。外层机构2包括亲肤层8和透明层9,透明层9设置在亲肤层8的左侧,亲肤层8由天丝纤维纺织形成;外层机构2中设有的亲肤层8在接触皮肤时使用感受较为舒适,且外层机构2上设有的透明层9使观察体温状况时更加方便直观。感温机构3包括第一防水层5、温控线芯层6和第二防水层7,感温机构3的最外层为第一防水层5,第一防水层5的颜色透明,外层机构2与第一防水层5之间设置有透气层10,透气层10由棉麻纤维编织形成,通过设置透气层10,使用时皮肤与枕套接触后透气效果好,当使用者生病时能适当的使其减轻不适感,温控线芯层6设置在第一防水层5的内侧,第二防水层7设置在温控线芯层6的内侧,温控线芯层6由温变纱线纺织形成;通过设置感温机构3,当人体皮肤接触枕套时,体温通过外层机构2传递到感温机构3,热量传递到温控线芯层6后,温变纱线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内出现不同的颜色,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监测到身体的情况,且感温机构3中设有第一防水层5和第二防水层7,使枕套在清洗时内部结构不会被破坏,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结果。工作原理:该温变枕套在使用时,人体皮肤接触枕套的亲肤层8,体温通过亲肤层8依次将热量传递到第一防水层5和温控线芯层6,热量传递到温控纱线层6后,温变纱线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内出现不同的颜色,当人体温度在36.5℃~37.2℃区间内时,温变纱线的颜色为天蓝色;当人体温度在37.3℃~38℃区间内时,温变纱线的颜色为黄色;当人体温度在38.1℃~39℃区间内时,温变纱线的颜色为橘色;当人体温度在39.1℃~40℃区间内时,温变纱线的颜色为红色,温变纱线的颜色透过透明的第一防水层5显示,可以通过透明层9直观的看到颜色的显示或变化,从而得知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变枕套,包括上、下两层接触层(1),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接触层(1)之间通过缝制形成一空腔,两层所述接触层(1)的右侧通过拉链(11)连接,所述接触层(1)包括外层机构(2)、感温机构(3)和内衬(4),所述感温机构(3)设置在外层机构(2)的内侧,所述内衬(4)设置在感温机构(3)的内侧;/n所述感温机构(3)包括第一防水层(5)、温控线芯层(6)和第二防水层(7),所述感温机构(3)的最外层为第一防水层(5),所述温控线芯层(6)设置在第一防水层(5)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水层(7)设置在温控线芯层(6)的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变枕套,包括上、下两层接触层(1),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接触层(1)之间通过缝制形成一空腔,两层所述接触层(1)的右侧通过拉链(11)连接,所述接触层(1)包括外层机构(2)、感温机构(3)和内衬(4),所述感温机构(3)设置在外层机构(2)的内侧,所述内衬(4)设置在感温机构(3)的内侧;
所述感温机构(3)包括第一防水层(5)、温控线芯层(6)和第二防水层(7),所述感温机构(3)的最外层为第一防水层(5),所述温控线芯层(6)设置在第一防水层(5)的内侧,所述第二防水层(7)设置在温控线芯层(6)的内侧。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羽春家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