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2340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包括床板,床板的前端成型有U型的槽口,床板的后端成型有矩形的槽孔,床板的槽孔内插设有若干根斜置的翻转杆,翻转杆的前端插接有连轴,连轴的两端插接在槽孔两侧的床板上;所述翻转杆的后端插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上插套有海绵套;所述翻转杆的下端面上抵靠有滚轮,滚轮铰接在支轴上,支轴插接固定在两根连杆的前端;所述的连杆上插接有铰接轴,铰接轴的两端铰接在支耳上,支耳固定在槽孔前侧的床板下端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康复器材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长期的伏案工作或弯腰工作时,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进而导致腰肌劳损,腰肌劳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的腰肌劳损康复器械,人们在进行腰肌劳损康复时,通常采用手扶腰部进行旋转活动,腰部旋转运动锻炼效果不明显,从而人们会做一些特殊姿态的来提高康复的效果,如做“小飞燕”;所谓的“小飞燕”是指俯卧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持续3~5秒,放松肌肉休息3~5秒,再重复上述动作。但在开始做“小飞燕”的初期,因为力量不够,只能实现头胸离开床面,但大腿离不开床面;需要他人帮助,可否设计装置代替他人的帮助,可以实现患者自行辅助自己做“小飞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了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其代替他人的帮助,可以实现患者自行辅助自己做“小飞燕”的康复动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包括床板,床板的前端成型有U型的槽口,床板的后端成型有矩形的槽孔,床板的槽孔内插设有若干根斜置的翻转杆,翻转杆的前端插接有连轴,连轴的两端插接在槽孔两侧的床板上;所述翻转杆的后端插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上插套有海绵套;所述翻转杆的下端面上抵靠有滚轮,滚轮铰接在支轴上,支轴插接固定在两根连杆的前端;所述的连杆上插接有铰接轴,铰接轴的两端铰接在支耳上,支耳固定在槽孔前侧的床板下端面上;所述槽口两侧的床板上插接有系绳,槽口两侧的床板下端面上固定有前支撑块,前支撑块后侧的床板上固定有中支撑块,槽孔两侧的床板上固定有后支撑块;所述系绳的一端固定在支撑带上,系绳的另一端穿过前支撑块和中支撑块固定在连杆的后端。优选的,所述前支撑块、中支撑块和后支撑块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内。优选的,所述的连杆呈倾斜状,连杆的后端至铰接轴的距离小于连杆前端至铰接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连杆的后端至铰接轴的距离小于铰接轴至后支撑块下端面的距离。优选的,所述床板的上端面上固定有海绵垫,海绵垫上分别成型有与槽孔和槽口相对的开孔和缺口。优选的,所述床板的两侧固定有扶手。优选的,所述翻转杆的长度大于床板和海绵垫的厚度之和。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小于床板上槽孔的宽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提出了代替他人的帮助,可以实现患者自行辅助自己做“小飞燕”的康复动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仰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正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中:1、床板;1a、槽孔;1b、槽口;2、翻转杆;3、支撑杆;4、海绵套;5、连轴;6、支轴;7、滚轮;8、连杆;9、铰接轴;10、支耳;11、下翻边;12、系绳;13、支撑带;14、中支撑块;15、前支撑块;16、后支撑块;17、后支撑块;18、扶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见图1至4所示,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包括床板1,床板1的前端成型有U型的槽口1b,床板1的后端成型有矩形的槽孔1a,床板1的槽孔1a内插设有若干根斜置的翻转杆2,翻转杆2的前端插接有连轴5,连轴5的两端插接在槽孔1a两侧的床板1上;所述翻转杆2的后端插接有支撑杆3,支撑杆3上插套有海绵套4;所述翻转杆2的下端面上抵靠有滚轮7,滚轮7铰接在支轴6上,支轴6插接固定在两根连杆8的前端;所述的连杆8上插接有铰接轴9,铰接轴9的两端铰接在支耳10上,支耳10固定在槽孔1a前侧的床板1下端面上;所述槽口1b两侧的床板1上插接有系绳12,槽口1b两侧的床板1下端面上固定有前支撑块15,前支撑块15后侧的床板1上固定有中支撑块14,槽孔1a两侧的床板1上固定有后支撑块16;所述系绳12的一端固定在支撑带13上,系绳12的另一端穿过前支撑块15和中支撑块14固定在连杆8的后端。所述前支撑块15、中支撑块14和后支撑块16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的连杆8呈倾斜状,连杆8的后端至铰接轴9的距离小于连杆8前端至铰接轴9的距离。所述连杆8的后端至铰接轴9的距离小于铰接轴9至后支撑块16下端面的距离。所述床板1的上端面上固定有海绵垫17,海绵垫17上分别成型有与槽孔1a和槽口1b相对的开孔和缺口。所述床板1的两侧固定有扶手18。所述翻转杆2的长度大于床板1和海绵垫17的厚度之和。所述支撑杆3的长度小于床板1上槽孔1a的宽度。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为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主要用于辅助患者自己帮助自己做“小飞燕”的康复动作,具体使用时;患者趴在床板1上,头部安设在床板1的槽口1b内并将支撑带13套设在患者后侧的颈部,然后通过挺胸抬头,能驱动系绳12作用于连杆8,连杆8翻转可以将翻转杆2顶起,翻转杆2后端的海绵套4可以将驱动腿部上翘,从而实现“小飞燕”的动作。所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所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包括床板(1),其特征在于:床板(1)的前端成型有U型的槽口(1b),床板(1)的后端成型有矩形的槽孔(1a),床板(1)的槽孔(1a)内插设有若干根斜置的翻转杆(2),翻转杆(2)的前端插接有连轴(5),连轴(5)的两端插接在槽孔(1a)两侧的床板(1)上;所述翻转杆(2)的后端插接有支撑杆(3),支撑杆(3)上插套有海绵套(4);所述翻转杆(2)的下端面上抵靠有滚轮(7),滚轮(7)铰接在支轴(6)上,支轴(6)插接固定在两根连杆(8)的前端;所述的连杆(8)上插接有铰接轴(9),铰接轴(9)的两端铰接在支耳(10)上,支耳(10)固定在槽孔(1a)前侧的床板(1)下端面上;/n所述槽口(1b)两侧的床板(1)上插接有系绳(12),槽口(1b)两侧的床板(1)下端面上固定有前支撑块(15),前支撑块(15)后侧的床板(1)上固定有中支撑块(14),槽孔(1a)两侧的床板(1)上固定有后支撑块(16);所述系绳(12)的一端固定在支撑带(13)上,系绳(12)的另一端穿过前支撑块(15)和中支撑块(14)固定在连杆(8)的后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包括床板(1),其特征在于:床板(1)的前端成型有U型的槽口(1b),床板(1)的后端成型有矩形的槽孔(1a),床板(1)的槽孔(1a)内插设有若干根斜置的翻转杆(2),翻转杆(2)的前端插接有连轴(5),连轴(5)的两端插接在槽孔(1a)两侧的床板(1)上;所述翻转杆(2)的后端插接有支撑杆(3),支撑杆(3)上插套有海绵套(4);所述翻转杆(2)的下端面上抵靠有滚轮(7),滚轮(7)铰接在支轴(6)上,支轴(6)插接固定在两根连杆(8)的前端;所述的连杆(8)上插接有铰接轴(9),铰接轴(9)的两端铰接在支耳(10)上,支耳(10)固定在槽孔(1a)前侧的床板(1)下端面上;
所述槽口(1b)两侧的床板(1)上插接有系绳(12),槽口(1b)两侧的床板(1)下端面上固定有前支撑块(15),前支撑块(15)后侧的床板(1)上固定有中支撑块(14),槽孔(1a)两侧的床板(1)上固定有后支撑块(16);所述系绳(12)的一端固定在支撑带(13)上,系绳(12)的另一端穿过前支撑块(15)和中支撑块(14)固定在连杆(8)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飞燕康复动作的医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小玲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护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