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热风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1387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产用供暖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节能热风炉,该装置包括包括燃烧室、加热室,所述加热室位于所述燃烧室内,所述燃烧室四周传热壁均为呈凹凸型的传热板,所述燃烧室外侧依次设置有热风层、冷风层,冷空气从冷风层的进风口进入,经过热风层迂回至所述加热室,再从位于所述热风炉一侧的热风出口排出;所述热风层和冷风层间还设置有过烟腔,所述燃烧室的上部侧面开有通孔与所述过烟腔相连通,所述热风炉的下端一侧设有与所述过烟腔相连通的排烟口;本节能热风炉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热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占用空间小,制造成本低,燃烧充分整体升温快。

An energy saving hot blast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热风炉
本技术涉及生产用供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热风炉。
技术介绍
食品烘干工艺需要大量的热空气,现有技术大都采用将冷空气经过燃煤锅炉内的特定加热室来加热,从而获得热风,目前的锅炉式热风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未能充分利用各种热源,仅仅依靠内部特定加热室的单一加热方式,能源利用率低;2、锅炉外层大都布置有特殊材料制作的隔热板,即占用空间,又提高了整体的制造成本;3、依靠简单的传热板,传热效率低;4、燃烧不充分,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热风炉,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热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占用空间小,制造成本低,燃烧充分整体升温快。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节能热风炉,包括燃烧室、加热室,所述加热室位于所述燃烧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四周传热壁均为呈凹凸型的传热板,所述燃烧室外侧依次设置有热风层、冷风层,冷空气从冷风层的进风口进入,经过热风层迂回至所述加热室,再从位于所述热风炉一侧的热风出口排出。进一步的,所述热风层和冷风层间还设置有过烟腔,所述燃烧室的上部侧面开有通孔与所述过烟腔相连通,所述热风炉的下端一侧设有与所述过烟腔相连通的排烟口。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炉的炉门和排渣门之间还设置有均布的过风管,所述过风管通过其内壁上的通孔与所述燃烧室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室的上端与所述热风炉炉顶的隔热层相连接,所述隔热层凸出于热风炉炉体连接有下垂的外隔板,所述外隔板与所述热风炉炉体的外侧形成所述冷风层。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室与热风出口间还设置有导向隔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燃烧室(炉胆)传热板的凹凸型设计加大了本技术节能炉的受热面积和导热面积,从而提高了传热效率及能源利用;并通过迂回的风道设计使得本技术在相对于传统的锅炉传递相同热量时,所需炉体更小,节省了占用空间和制造成本,并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效率。2.通过热风层和冷风层间过烟腔的设计,使得烟的余热也被利用至加热冷空气,进一步提高了本技术的能源利用率。3.通过炉门和排渣门之间过风管的设置,使得燃煤供氧更充分和直接,使得燃煤燃烧更充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因充分燃烧而更加环保。4.通过外隔板与热风炉炉顶的隔热层的连接,杜绝了外隔板与导热炉体的直接导热,从而节省了传统炉体外周边用特殊材料制作的隔热板,而可采用一般材料的外隔板来节省制造成本。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正面剖切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图2的B-B向的侧面剖视图。图中:1、燃烧室;2、加热室;3、传热板;4、排渣门;5、过风管;6、炉门;7、冷风层;8、热风层;9、过烟腔;10、连接管;11、隔热层;12、排烟口;13、进风口;14、热风出口;15、导向隔板;16、外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前”“后”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且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示,本技术为一种节能热风炉,包括燃烧室1、加热室2,所述加热室2位于所述燃烧室1内,所述燃烧室1四周传热壁均为呈凹凸型的传热板3,所述燃烧室1外侧依次设置有热风层8、冷风层7,冷空气从冷风层7下端的进风口13进入,经过热风层8迂回至所述加热室2,再从位于所述热风炉一侧的热风出口14排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凹凸型的传热板3优选为波浪型传热板,当然所述凹凸型的传热板3也可以是一块普通的传热板被冲压成带有凹凸点的传热面板,总的来说,所述传热板3的凹凸型的设计主要是为增加所述传热板3的表面积,即任何增加传热板3表面积的凹凸型设计均能满足本技术的要求。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室2的截面呈倒梯形,以加大直接受热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室2的截面的截面也可为长方形或圆形,但为使受热面积增大,任何形状的加热室2的四周传热侧壁均呈凹凸型。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热风层8和冷风层7间还设置有过烟腔9,所述燃烧室1的上部侧面开有通孔与所述过烟腔9相连通,所述热风炉的下端一侧设有与所述过烟腔9相连通的排烟口12,当然,所述排烟口12连接有排烟风机,这一设置主要是为充分利用烟的余热加热空气,达到充分利用能源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室1的上端与所述热风炉炉顶的隔热层11相连接,所述隔热层11凸出于热风炉炉体连接有下垂的外隔板16,所述外隔板16与所述热风炉炉体的外侧形成所述冷风层7。优选的,如图1示的炉体左、右、前三侧的所述热风层8和冷风层7均通过连接管10相连通,所述过烟腔9独立于所述热风层8和冷风层7,具体的,所述燃烧室1的左、右、前、后四侧由里至外依次为热风层8、过烟腔9、冷风层7,其中,左、右、前三侧的热风层8彼此之间直接连通,三侧热风最终通过加热室2前侧的入口进入加热室2,并经过其后侧的出口至后侧的热风层8,再经过热风出口14排出;其中,左、右、前、后四侧的所述过烟腔9彼此之间直接相连通,所述烟通过炉体下端左侧的排烟口12排出;需要注意的是,左、右、前、后四侧冷风层7彼此之间不直接连接,并且炉体后侧的热风层8和冷风层7不连通,即这一侧的冷风层7只起隔热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右、前、后四侧冷风层7彼此之间也可直接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只在左、右两侧设置连通的热风层8和冷风层7,从而使加热轨道延长。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如图3示,所述加热室2后侧的热风层8内还设有导向隔板15,以使得热风在炉体后侧的热风层8内更加充分被加热,不至于让热风直接通过加热室2后侧的出口直接排向热风出口14,而不加利用这一面的凹凸型的传热板3,此设计更加充分的利用了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风机连接在所述热风出口14处,以降低噪音及调整风的流动。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热风炉的炉门6和排渣门4之间还设置有横向均布的过风管5,所述过风管5通过其内壁上的通孔与所述燃烧室1相连通,如燃料为煤等固体燃料,各过风管5间的间隙足以使固体燃料经过充分燃烧的残渣能通过而落入排渣盘中,如为气体燃料则无此要求,此设计保证了燃烧的充分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热风炉,包括燃烧室(1)、加热室(2),所述加热室(2)位于所述燃烧室(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1)四周传热壁均为呈凹凸型的传热板(3),所述燃烧室(1)外侧依次设置有热风层(8)、冷风层(7),冷空气从冷风层(7)的进风口(13)进入,经过热风层(8)迂回至所述加热室(2),再从位于所述热风炉一侧的热风出口(14)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热风炉,包括燃烧室(1)、加热室(2),所述加热室(2)位于所述燃烧室(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1)四周传热壁均为呈凹凸型的传热板(3),所述燃烧室(1)外侧依次设置有热风层(8)、冷风层(7),冷空气从冷风层(7)的进风口(13)进入,经过热风层(8)迂回至所述加热室(2),再从位于所述热风炉一侧的热风出口(14)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层(8)和冷风层(7)间还设置有过烟腔(9),所述燃烧室(1)的上部侧面开有通孔与所述过烟腔(9)相连通,所述热风炉的下端一侧设有与所述过烟腔(9)相连通的排烟口(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型的传热板(3)为波浪型传热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热风炉,其特征在于,风机连接在所述热风出口(14)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富米李彦佐范果
申请(专利权)人:溆浦天星锅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