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09957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15
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包括回流水池、接收水池、虹吸管、事故处理系统,回流水池和接收水池通过共用挡墙隔开,回流水池的侧墙上设置进水管,接收水池下部靠挡墙设置溢流堰,溢流堰包括底板,底板一侧固定在挡墙下部、其余边沿设置向上的围挡,虹吸管一头设置在回流水池池底、另一头穿过挡墙上部伸入溢流堰堰底;事故处理系统包括排气管、冲洗水管、排气阀门、冲洗水阀门,虹吸管穿过挡墙的部分分别连通排气管和冲洗水管,排气管和冲洗水管上分别设置排气阀门、冲洗水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回流水池的存水需经提升才能回流至流程、建设费用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国家、地方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特别是对于SS的高标准要求,使得传统污水厂二沉池出水很难满足要求,滤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为防止滤池堵塞,需对滤池进行定期冲洗,由于冲洗时间短、强度大,如直接将冲洗水进行回流将对污水处理厂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需要将冲洗水进行收集,再均匀回流至流程中。基于此,回流水池应运而生。回流水池主要用于滤池反冲洗水的收集,并将其均匀送回流程进行处理。由于滤池位于流程末端、且过滤水头损失大,回流水池的埋设深度较深,同时回流水池的水位因储存水量多少而不断变化,无法自行回流至流程中,需要经提升后再送回流程,既增加了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又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如能够合理的选择回流水池的位置,降低回流水池的建设费用,同时在不浪费能源的前提下将反冲洗水均匀的送回流程,将进一步降低滤池系统的运行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以解决回流水池的存水需经提升才能回流至流程、建设费用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包括回流水池、接收水池、虹吸管、事故处理系统,所述回流水池和接收水池通过共用挡墙隔开,所述回流水池的侧墙上设置进水管,所述接收水池下部靠所述挡墙设置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固定在所述挡墙下部、其余边沿设置向上的围挡,所述虹吸管一头设置在回流水池池底、另一头穿过所述挡墙上部伸入溢流堰堰底;所述事故处理系统包括排气管、冲洗水管、排气阀门、冲洗水阀门,所述虹吸管穿过所述挡墙的部分分别连通排气管和冲洗水管,所述排气管和冲洗水管上分别设置排气阀门、冲洗水阀门。所述虹吸管呈倒U字形,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竖向管、水平管和第二竖向管,所述第一竖向管底端连通回流水池池底,所述第二竖向管底端连通溢流堰堰底;所述水平管两头均穿出所述挡墙、且两头分别连通所述冲洗水管和排气管。所述接收水池水平截面形状为凸字形,其相对的两凸肩位置各设置一个长方形回流水池,所述回流水池和所述接收水池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口字形。所述回流水池池底向挡墙抹坡、坡度为1~3%,使所述挡墙底部为低洼处。所述虹吸管的水平管的安装高度高于溢流堰堰顶;所述溢流堰堰顶高于接收水池的运行水位且低于接收水池池顶。所述虹吸管并排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虹吸管的水平管通过多个冲洗水管连接至同一冲洗水阀门、通过多个排气管连接至同一排气阀门。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启进水管进水,使回流水池水位介于设计高水位与与接收水池内的溢流堰堰顶之间,在所述溢流堰内预存水;2)关闭排气阀门并开启冲洗水阀门,人工充水将所述虹吸管充满,使所述虹吸管两头分别位于溢流堰水位下方和回流水池池底水位下形成虹吸作用,之后关闭冲洗水阀门;3)所述接收水池水位低于溢流堰堰顶持续正常运行:所述回流水池内水通过虹吸管持续进入溢流堰内并溢流落入接收水池内;a.当所述接收水池水位达到溢流堰堰顶时,则可判定所述接收水池发生故障,需开启所述排气阀门,放空所述虹吸管中存水破坏虹吸作用,待事故排除后重复步骤1)、2)的操作;b.当所述回流水池水位高于设计高水位时,需对所述虹吸管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虹吸作用破坏或所述虹吸管堵塞现象,对于虹吸作用破坏,直接重复步骤1)、2)的操作;对于所述虹吸管堵塞,开启所述冲洗水阀门进行冲洗,去除堵塞物,之后重复步骤1)、2)的操作;c.当所述回流水池水位低于溢流堰堰顶水位时,虹吸作用将自动破坏,所述进水管持续放水,待所述回流水池水位上升后,重复步骤1)、2)的操作。步骤3)中对所述虹吸管进行冲洗时,冲洗水流速为5~15m/s,冲洗时间5~10min。与现有污水厂使用的回流水池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回流水池采用虹吸管进行排水,无需消耗能量,能够有效的降低运行费用,节能降耗;2.虹吸排水的排水量受排水池水位影响,排水池运行水位高时排水量大,且排水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既有利于回流水池实际调蓄时间的增加,又不会对工艺流程造成冲击;3.受滤池水位影响,回流水池一般与污水厂高程最低的粗格栅合建,粗格栅与进水泵房(平面图中与本技术接收水池位置相同)一般为“凸”字形布置,回流水池与之合建后为“口”字型,用地集约,无需额外增加用地,降低投资;4.实现了高效、低耗的滤池回流水调蓄及回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图1的A-A位置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图1的B-B位置剖面图;图4是实施例的合建位置水平面关系图;图5是当与粗格栅及进水泵房合建时本技术的俯视图。附图编号:1-进水管、2-回流水池、3-a-第一竖向管、3-b-水平管、3-c-第二竖向管、4-溢流堰、5-接收水池、6-a-排气管、6-b-排气阀门、6-c-冲洗水管、6-d-冲洗水阀门、5-a-粗格栅与进水泵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的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包括回流水池2、接收水池5、虹吸管3、事故处理系统,所述回流水池2和接收水池5通过共用挡墙隔开,所述回流水池2的侧墙上设置进水管1,所述接收水池5下部靠所述挡墙设置溢流堰4,所述溢流堰4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固定在所述挡墙下部、其余边沿设置向上的围挡,所述虹吸管3一头设置在回流水池2池底、另一头穿过所述挡墙上部伸入溢流堰4堰底;所述事故处理系统包括排气管6-a、冲洗水管6-c、排气阀门6-b、冲洗水阀门6-d,所述虹吸管3穿过所述挡墙的部分分别连通排气管6-a和冲洗水管6-c,所述排气管6-a和冲洗水管6-c上分别设置排气阀门6-b、冲洗水阀门6-d。所述虹吸管3呈倒U字形,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竖向管3-a、水平管3-b和第二竖向管3-c,所述第一竖向管3-a底端连通回流水池2池底,所述第二竖向管3-c底端连通溢流堰4堰底;所述水平管3-b两头均穿出所述挡墙、且两头分别连通所述冲洗水管6-c和排气管6-a。所述接收水池5水平截面形状为凸字形,其相对的两凸肩位置各设置一个长方形回流水池2,所述回流水池2和所述接收水池5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口字形。所述回流水池2池底向挡墙抹坡、坡度为1~3%,使所述挡墙底部为低洼处。所述虹吸管3的水平管3-b的安装高度高于溢流堰4堰顶;所述溢流堰4堰顶高于接收水池5的运行水位且低于接收水池5池顶。所述虹吸管3并排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虹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水池(2)、接收水池(5)、虹吸管(3)、事故处理系统,所述回流水池(2)和接收水池(5)通过共用挡墙隔开,所述回流水池(2)的侧墙上设置进水管(1),所述接收水池(5)下部靠所述挡墙设置溢流堰(4),所述溢流堰(4)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固定在所述挡墙下部、其余边沿设置向上的围挡,所述虹吸管(3)一头设置在回流水池(2)池底、另一头穿过所述挡墙上部伸入溢流堰(4)堰底;/n所述事故处理系统包括排气管(6-a)、冲洗水管(6-c)、排气阀门(6-b)、冲洗水阀门(6-d),所述虹吸管(3)穿过所述挡墙的部分分别连通排气管(6-a)和冲洗水管(6-c),所述排气管(6-a)和冲洗水管(6-c)上分别设置排气阀门(6-b)、冲洗水阀门(6-d)。/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水池(2)、接收水池(5)、虹吸管(3)、事故处理系统,所述回流水池(2)和接收水池(5)通过共用挡墙隔开,所述回流水池(2)的侧墙上设置进水管(1),所述接收水池(5)下部靠所述挡墙设置溢流堰(4),所述溢流堰(4)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固定在所述挡墙下部、其余边沿设置向上的围挡,所述虹吸管(3)一头设置在回流水池(2)池底、另一头穿过所述挡墙上部伸入溢流堰(4)堰底;
所述事故处理系统包括排气管(6-a)、冲洗水管(6-c)、排气阀门(6-b)、冲洗水阀门(6-d),所述虹吸管(3)穿过所述挡墙的部分分别连通排气管(6-a)和冲洗水管(6-c),所述排气管(6-a)和冲洗水管(6-c)上分别设置排气阀门(6-b)、冲洗水阀门(6-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虹吸排水的回流水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3)呈倒U字形,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竖向管(3-a)、水平管(3-b)和第二竖向管(3-c),所述第一竖向管(3-a)底端连通回流水池(2)池底,所述第二竖向管(3-c)底端连通溢流堰(4)堰底;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楠纪海霞程树辉李振川李张卿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