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613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6
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包括塑料瓶体,所述塑料瓶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瓶口、瓶身和瓶底,所述瓶底为耐高压花瓣底结构,所述瓶身上设有圆台状的瓶肩,所述塑料瓶体的瓶身和瓶底为多层结构,包括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内壁的基层Ⅰ、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外壁的基层Ⅱ、设置在基层Ⅰ和基层Ⅱ之间用于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隔气层,所述基层Ⅰ、基层Ⅱ、隔气层中至少有一层为有色不透明层,所述隔气层的壁厚与塑料瓶体的壁厚之比为(0.03~0.05):1,所述瓶身外壁为平整光滑结构,使塑料瓶体的内壁和外壁韧性和抗压强度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
本技术涉及多层结构啤酒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
技术介绍
市面上销售的啤酒多用玻璃瓶装或铝合金易拉罐装,很少采用塑料瓶装。商家不采用塑料瓶装啤酒主要是因为强度不够,容易变形,而且塑料瓶的气体透过率大于玻璃瓶,会因为气体的泄露影响啤酒的口感。但是玻璃瓶不仅重量较重携带不易,通常玻璃瓶的重量会相当于其灌装的啤酒的重量,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成本,消费者外出携带也不方便。而且夏天经常发生玻璃瓶自爆的现象,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如果改用塑料瓶的话会有阻隔性不够的问题:啤酒通常储存期为120天,要求啤酒瓶对O2的渗透量在120天不能大于1×10-6g,对CO2的损失不超过15%,这种要求是普通PET瓶阻透性的2-5倍,因此无法实现。现有的塑料瓶大多为无色透明或纯色透明塑料瓶,而啤酒中的一种非常重要原料——啤酒花,它能够给啤酒带来一种微苦的清爽口感,而啤酒花的成分是非常不稳定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极易分解,产生一种难闻的气味,而现有塑料瓶的透光性较好,无法实现阻光的效果,无法满足120天的储存时间,并且普通塑料瓶的压力强度较差,而啤酒在灌装在瓶内需要注入一定的压强进行封装保存,这种抗压强度要求是普通PET瓶无法实现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其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包括塑料瓶体,所述塑料瓶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瓶口、瓶身和瓶底,所述瓶底为耐高压花瓣底结构,所述瓶身上设有圆台状的瓶肩,所述塑料瓶体的瓶身和瓶底为多层结构,包括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内壁的基层Ⅰ、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外壁的基层Ⅱ、设置在基层Ⅰ和基层Ⅱ之间用于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隔气层,所述基层Ⅰ、基层Ⅱ、隔气层中至少有一层为有色不透明层,所述隔气层的壁厚与塑料瓶体的壁厚之比为(0.03~0.05):1,所述瓶身外壁为平整光滑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隔气层为有色不透明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隔气层为聚酰胺树脂和炭黑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瓶身中隔气层的厚度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逐渐递减。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瓶身与瓶底的连接处设有开口向塑料瓶体内侧的圆角Ⅰ过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瓶身上还设有开口向塑料瓶体内侧的圆角Ⅱ,所述圆角Ⅱ设置在靠近瓶肩的一侧,所述圆角Ⅰ与圆角Ⅱ之间的凹陷圆柱区域形成塑料瓶体的贴标限位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瓶身上还设有单叶双曲面结构的手握区,所述手握区设置在瓶肩下方,所述手握区与圆角Ⅰ之间的圆柱区域形成塑料瓶体的贴标限位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瓶底的底部结构包括位于瓶底中心的定位凹槽、环绕定位凹槽外周设置的若干个爪瓣、设置在相邻两个爪瓣之间的沟槽,所述爪瓣与沟槽之间设有弧形曲面Ⅰ连接,所述沟槽与瓶底侧面之间设有弧形曲面Ⅱ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弧形曲面Ⅰ的端部与弧形曲面Ⅱ的端部连接形成连接圆弧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其二技术方案是: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包括塑料瓶体,所述塑料瓶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瓶口、瓶身和瓶底,所述瓶底为耐高压花瓣底结构,所述瓶身上设有圆台状的瓶肩,所述塑料瓶体的瓶身和瓶底为多层结构,包括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内壁的基层Ⅰ、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外壁的基层Ⅱ、设置在基层Ⅰ和基层Ⅱ之间用于吸收氧气和阻隔二氧化碳透过的隔气层,所述基层Ⅰ、基层Ⅱ、隔气层中至少有一层为有色不透明层,所述隔气层的壁厚与塑料瓶体的壁厚之比为(0.08~0.25):1,所述瓶身外壁为平整光滑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塑料瓶体中的瓶身和瓶底设置为多层结构,其中包括形成塑料瓶体内壁和外壁的基层Ⅰ和基层Ⅱ,基层Ⅰ和基层Ⅱ为PET、PP、PE、PVC中的至少一种,使塑料瓶体的内壁和外壁韧性和抗压强度得到保证,再通过在基层Ⅰ和基层Ⅱ设置隔气层,其中隔气层为有色不透明层,使塑料瓶体具有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同时具有阻光的功能,满足啤酒储存的要求,从而实现啤酒的长期储存,进一步的通过设置隔气层的厚度呈递减结构,使塑料瓶体的外观色彩层渐变色,提高塑料瓶体的外观美观度,再进一步的通过改进瓶身和瓶底的结构,使塑料瓶体的抗压强度提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塑料瓶体为三层结构的截面A-A的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一的仰视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6为实施例二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包括塑料瓶体1,所述塑料瓶体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瓶口11、瓶身12和瓶底13,所述瓶底13为耐高压花瓣底结构,所述瓶身12上设有圆台状的瓶肩121,所述塑料瓶体1的瓶身12和瓶底13为多层结构,包括用于形成塑料瓶体1内壁的基层Ⅰ14、用于形成塑料瓶体1外壁的基层Ⅱ15、设置在基层Ⅰ14和基层Ⅱ15之间用于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隔气层16,所述基层Ⅰ14、基层Ⅱ15、隔气层16中至少有一层为有色不透明层,隔气层材料包括有阻气材料尼龙MXD6,所述隔气层16的壁厚与塑料瓶体1的壁厚之比为(0.03~0.05):1,从而保证隔气层16的隔气性能和阻光性能,所述瓶身12外壁为平整光滑结构。另外本技术也可以为一种有吸收氧气和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其中隔气层16材料包括有吸氧和阻隔二氧化碳的材料:1、吸氧材料:Amosorb,2、阻隔二氧化碳材料:尼龙MXD6,隔气层16的壁厚与塑料瓶体1的壁厚之比为(0.08~0.25:1),从而同时保证隔气层16的吸收氧气性能、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和阻光性能,所述基层Ⅰ14和基层Ⅱ15为PET、PP、PE、PVC中的至少一种,通过将塑料瓶体1中的瓶身12和瓶底13设置为多层结构,其中包括形成塑料瓶体1内壁和外壁的基层Ⅰ14和基层Ⅱ15,基层Ⅰ14和基层Ⅱ15为PET、PP、PE、PVC中的至少一种,使塑料瓶体1的内壁和外壁韧性和抗压强度得到保证,再通过在基层Ⅰ14和基层Ⅱ15设置隔气层16,其中隔气层16为有色阻光层,使塑料瓶体1具有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同时具有阻光的功能,满足啤酒储存的要求,从而实现啤酒的长期储存。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气层16为有色不透明层。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瓶身12中隔气层16的厚度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逐渐递减,通过设置隔气层16的厚度呈递减结构,使塑料瓶体1的外观色彩层渐变色,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包括塑料瓶体,所述塑料瓶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瓶口、瓶身和瓶底,所述瓶底为耐高压花瓣底结构,所述瓶身上设有圆台状的瓶肩,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瓶体的瓶身和瓶底为多层结构,包括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内壁的基层Ⅰ、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外壁的基层Ⅱ、设置在基层Ⅰ和基层Ⅱ之间用于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隔气层,所述基层Ⅰ、基层Ⅱ、隔气层中至少有一层为有色不透明层,所述隔气层的壁厚与塑料瓶体的壁厚之比为(0.03~0.05):1,所述瓶身外壁为平整光滑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包括塑料瓶体,所述塑料瓶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瓶口、瓶身和瓶底,所述瓶底为耐高压花瓣底结构,所述瓶身上设有圆台状的瓶肩,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瓶体的瓶身和瓶底为多层结构,包括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内壁的基层Ⅰ、用于形成塑料瓶体外壁的基层Ⅱ、设置在基层Ⅰ和基层Ⅱ之间用于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的隔气层,所述基层Ⅰ、基层Ⅱ、隔气层中至少有一层为有色不透明层,所述隔气层的壁厚与塑料瓶体的壁厚之比为(0.03~0.05):1,所述瓶身外壁为平整光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气层为有色不透明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气层为聚酰胺树脂和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中隔气层的厚度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逐渐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与瓶底的连接处设有开口向塑料瓶体内侧的圆角Ⅰ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有阻隔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啤酒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上还设有开口向塑料瓶体内侧的圆角Ⅱ,所述圆角Ⅱ设置在靠近瓶肩的一侧,所述圆角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国基姜晓平黄杨安卢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