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及操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能量的采集并将其转化成电能的发电装置,适用于地震活动带上的各类地下建筑物,是一种将建筑物地下空间的振动能量进行转换及利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地震虽然携带着大量的振动能量,但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将地震能进行收集与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着很多地震活动带,如何将这些地震能量加以利用成了一种新的课题与挑战。此外,由于地震携带的巨大能量,其破坏性也十分巨大,地震发生时,电网通常也会受到破坏,抗灾抢险及灾后重建的电力来源也成为救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更加靠近震源提高能量采集效率,降低对建筑可用空间的占据以及减小地震对装置的破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及操作方法,本装置安装在建筑结构的地下空间。在小震频发时期,本专利技术可采集地震能供以日常用电,在大震来临时,由于本专利技术安装于建筑物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箱体、磁流体、弹簧、气球、充气泵和环形永磁铁,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内腔与所述箱体内腔连通,所述螺旋管上套入所述环形永磁体,所述箱体的底部与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建筑地下空间,所述箱体内充满所述磁流体,所述气球位于所述箱体的内腔,所述气球的进气口与所述充气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箱体下部设有用于引出感应电流的电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箱体、磁流体、弹簧、气球、充气泵和环形永磁铁,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内腔与所述箱体内腔连通,所述螺旋管上套入所述环形永磁体,所述箱体的底部与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建筑地下空间,所述箱体内充满所述磁流体,所述气球位于所述箱体的内腔,所述气球的进气口与所述充气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箱体下部设有用于引出感应电流的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建筑物地下空间的钢筋网片焊接,所述弹簧焊接在纵向连接杆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环形永磁铁之间设有海绵垫片进行隔离。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有可控制阀门,用于润滑液倒进和导出,抽真空和磁流体的倒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顶部一周等间隔设置螺旋管。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地下空间地震能转换利用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图纸,确定本装置在建筑物地下空间中的具体安装位置;
(2)根据建筑物情况调整本装置各个部件的尺寸及弹簧间的间距;
(3)在箱体上安装电极板、气球及充气泵,其中,电极板与箱体一同浇筑成型,并留在箱体内部,将气球通过箱体底部的预留孔插入箱体内,预留孔为螺纹孔,将充气泵拧紧到预留孔上;
(4)在箱体上安装阀门,在阀门的指定高度处嵌入电极片,将电极片的电线接到充气泵上,控制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战友,李晓泉,邹宝平,陶燕丽,丁康,李超,朱剑锋,吴李泉,熊志强,夏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