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9271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主要由混流换热体、主动进气涡轮、红外抑制壳体、反射罩组成;混流换热体由内圆筒、边界层混动喷射器、转捩湍流混合器和主动进风涡轮组成;边界层混动喷射器由尾气进气管、进气锥管、端板支架A、导流喷管、端板支架B和混流进气管组成;转捩湍流混合器由端板支架C、扩散器、端板支架D、扰流板、排气锥管、排气管组成;通过主动能量把环境中大量的冷空气吸入装置内部与高温尾气混流降温,迅速把发动机尾气温度降低消除红外特征实现红外隐藏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
本专利技术技术涉及到红外隐蔽
,尤其是涉及到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和红外精确制导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制导武器及装备的发展,海陆空的各种武器装备在战场环境中要有更大的生存力,就必须采用包括红外隐身在内的各种隐身技术来减少被搜索跟踪与锁定的概率。尤其是地面的包括机动车辆在内的军事后勤保障车辆,因为相对移动速度慢,防御能力低,隐藏自我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由于红外系统比雷达系统的分辨率高,隐蔽性好,且不易受电子干扰,较之可见光系统具有能识别伪装、可昼夜工作、受天气影响较小等优点。因此,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各国红外隐身技术还是以应用在飞机及船舰上为主,专门为地面的军事车辆开发适用的红隐技术相对较少,因为相对飞机的高速飞行和水上舰艇的散热便利性,陆地机动车辆散热手段和散热效果比较有限,无法迅速将发动机排气的高温高热进行降温处理以消除红外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通过主动能量把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其特征是该结构主要由混流换热体、主动进气涡轮、红外抑制壳体、反射罩组成;/n所述的混流换热体由内圆筒、边界层混动喷射器、转捩湍流混合器和主动进风涡轮组成;其中所述的边界层混动喷射器紧密套接在内圆筒的一端,由尾气进气管、进气锥管、端板支架A、导流喷管、端板支架B和混流进气管组成,尾气进气管后端连接进气锥管的小口,进气锥管的底部与端板支架A连接,中空通心的导流喷管通过端板支架A与端板支架B上的相对的通孔将两个端板支架连接起来并使两个端板支架的两外侧空间连通使气流可以流通无阻,端板支架B上除了与导流喷管连接的通孔外其它板面位置也设有通孔,混合进气管穿过内圆筒连接在边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热混流红外隐蔽结构,其特征是该结构主要由混流换热体、主动进气涡轮、红外抑制壳体、反射罩组成;
所述的混流换热体由内圆筒、边界层混动喷射器、转捩湍流混合器和主动进风涡轮组成;其中所述的边界层混动喷射器紧密套接在内圆筒的一端,由尾气进气管、进气锥管、端板支架A、导流喷管、端板支架B和混流进气管组成,尾气进气管后端连接进气锥管的小口,进气锥管的底部与端板支架A连接,中空通心的导流喷管通过端板支架A与端板支架B上的相对的通孔将两个端板支架连接起来并使两个端板支架的两外侧空间连通使气流可以流通无阻,端板支架B上除了与导流喷管连接的通孔外其它板面位置也设有通孔,混合进气管穿过内圆筒连接在边界层混动喷射器的端板支架A与端板支架B两者两者组成的空腔之间并与该空间连通;所述的转捩湍流混合器紧密套接在内圆筒的另一端,由端板支架C、扩散器、端板支架D、扰流板、排气锥管、排气管组成,中空通心的扩散器通过端板支架C与端板支架D上的相对的通孔将两个端板支架连接起来并使两个端板支架的两外侧空间连通使气流可以流通无阻,扩散器的收缩管端与端板支架C的通孔连接,扩散器的扩散管端与端板支架D的通孔连接,端板支架D上除了与扩散管连接通孔外其它板面位置都设有通孔,端板支架D上与扩散管连接的通孔外侧设置有扰流板,内圆筒的末端连接排气锥管,排气锥管的小口侧连接排气管与外界连通;所述的边界层混动喷射器和转捩湍流混合器与内圆筒组成的混流换热体的内腔最下则设置有冷凝水室,高于冷凝水室底部设置有水位限位管;
所述的主动进风涡轮设置在混流进气管的入口端;
所述的红外抑制壳体由屏蔽层外壳和复合屏蔽层组成,复合屏蔽层紧贴全覆盖在混流换热体外周对其进行隔热保温,在复合屏蔽层的外周再配套上屏蔽层外壳作为本发明技术结构的保护外壳,混流换热体的混流进气管、尾气进气管和排气管则穿过红外抑制壳体直接与外界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昕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亿木信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