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制冷设置,包括风机、风道与微通道冷凝器,所述风机和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所述风道相背的两侧,所述风道朝向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延伸出定位柱,缓冲件套设在所述定位柱的前端,其中,所述缓冲件插入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中,使得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稳定装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冷装置,风道和微通道冷凝器之间通过卡扣、卡槽和带有缓冲件的定位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风道和微通道冷凝器采用刚性连接固定,具有固定工艺简单,并且起到减震和降噪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冰箱作为常用的家用电器广泛被使用。智能冰箱的箱体或者柜体中通常设有机仓,压缩机、冷凝器和风机安装在机仓中。目前,已经有将压缩机、冷凝器和风机装配成一个整体的结构以降低运输过程中,冷凝器和风机之间的位置偏移问题。但,仍然存在智能冰箱运行时,机仓内部噪音大的问题。经验证,所述噪音大于冷凝器、风机与机仓的装配方式有关。如何设计一种装配效率高且运行噪音低的制冷装置是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实现装配效率高与运行噪音低的效果。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置,包括风机、风道与微通道冷凝器,所述风机和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所述风道相背的两侧,所述风道朝向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延伸出定位柱,缓冲件套设在所述定位柱的前端,其中,所述缓冲件插入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中,使得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稳定装配。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件为硅胶套、橡胶套。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围绕所述微通道冷凝器设置,且所述密封件填充于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件为柔性材料。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风道上设有卡扣,所述密封件上设置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配合,使得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卡合固定。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件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风道的内表面相抵靠。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与所述固定底板预先固定,再与所述风道及风机固定。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减震垫,所述减震垫容置于所述固定底板上的螺栓孔中,固定螺栓穿过所述减震垫上的锁固孔,将所述固定底板锁固于蒸发皿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往复弯折的扁管,往复弯折的扁管形成多个弧形弯折部,所述缓冲件插设于所述弧形弯折部中。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定位柱的前端为过盈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制冷装置,风道和微通道冷凝器之间通过卡扣、卡槽和带有缓冲件的定位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风道和微通道冷凝器采用刚性连接固定,具有固定工艺简单,并且起到减震和降噪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制冷装置中冷凝器、风机及机仓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各元件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制冷装置中冷凝器、风机及机仓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虚线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制冷装置中冷凝器、风机和机仓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虚线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图1是本专利技术制冷装置中冷凝器、风机及机仓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各元件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制冷装置中冷凝器、风机及机仓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虚线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制冷装置100的箱体的底部具有压缩机仓,压缩机、微通道冷凝器10、风道20、风机30装配于箱体的底部的压缩机仓中。微通道冷凝气10与固定底板40预先固定,再与风道20和风机30相互装配并形成一个装配总成,装配总成通过固定底板40与蒸发皿50相互锁定。其中,形成一个装配总成使得装配难度降低,装配的准确性提高,装配效率提升。本实施例中,微通道冷凝器10和风机30分别设置于风道20相背的两侧。风道20朝向微通道冷凝器10延伸出定位柱21,缓冲件22套设于定位柱21的前端,风道20与微通道冷凝器10装配后,缓冲件22插入微通道冷凝器10中,使得微通道冷凝器10与风道20稳定装配。微通道冷凝器10包括往复弯折的扁管11,往复弯折的扁管11形成多个弧形弯折部12,缓冲件22插入于弧形弯折部12中。利用微通道冷凝器10中本身存在的弧形弯折部12,未增设新的定位元件,具有装配简单,不增加整机体积的益处。参照图2,风道20上的定位柱21的数量为4个,其对称分布于风道20的两个侧边的内壁上,但不以此为限。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柱的数量为2个,沿着风道的对角线分布。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定位柱21前端的外径小于定位柱21后端的外径,缓冲件22套设于定位柱21前端后,使得定位柱21前端的外径加上缓冲件22的外径的和大于或者定于定位柱21后端的外径。在一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缓冲件22的内径小于定位柱21前端的外径,即,缓冲件22与定位柱21前端之间为过盈配合。缓冲件22例如硅胶套、橡胶套等弹性套,利用自身的弹性吸收噪音、震动等,进而起到减震和降噪的作用。如图2和图4所示,风道20朝向微通道冷凝器10的一侧还设有卡扣23,微通道冷凝器10的外围设有密封件70,密封件70围绕微通道冷凝器10设置,密封件70上设有卡槽71;卡扣23卡入卡槽71中,使得风道20与微通道冷凝器10卡合固定。当微通道冷凝器10与风道20装配后,密封件70填充于风道20的内表面和微通道冷凝器10之间,密封件70朝向风道20的内表面一侧设有多个凸部72,多个凸部72与风道20的内表面相互抵靠,可增加密封件70与风道2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装配的稳定性。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密封件70选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柔性材料,例如是泡棉材料。其中,密封件70选择具有一定硬度的柔性材料的可有效提高风机30的工作效率。由上述可知,风道20的三个侧边上分别延伸出卡扣和微通道冷凝器10外围的密封件70上的卡槽71配合,风道20的竖向侧边上设置定位柱21,定位柱21前端套设有硅胶套22,插设于微通道冷凝器10中。即,风道20和微通道冷凝器10之间通过定位柱定位和卡合固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具有固定工艺简单,因两者之间未设置刚性连接件(螺丝锁固、焊接之类似方式为刚性连接),固定后的整体结构可起到减震和降噪的作用。图5是图1中的制冷装置中冷凝器、风机和机仓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虚线的放大示意图。为了进一步增加减震和降噪的目的,固定底板40通过螺栓60锁固于蒸发皿50上方,固定底板40设置螺栓孔,减震垫61容置于螺栓孔中,减震垫61内设有锁固孔,螺栓60穿过锁固孔,将固定底板40固定于蒸发皿50上方。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减震垫61的截面为工字型,螺栓孔的边沿嵌设于减震垫61外围的凹槽中。减震垫61例如为硅胶垫、橡胶垫。其中,固定底板40固定于蒸发皿50上,通过在固定底板40与蒸发皿50之间设置减震垫61可进一步的降低压缩机仓内各元件的震动、噪音。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制冷装置例如是智能冰箱、智能冰柜等。综上,本专利技术的制冷装置,风道和微通道冷凝器之间通过卡扣、卡槽和带有缓冲件的定位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风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设置,包括风机、风道与微通道冷凝器,所述风机和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所述风道相背的两侧,其特征在于:/n所述风道朝向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延伸出定位柱,缓冲件套设在所述定位柱的前端,其中,所述缓冲件插入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中,使得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稳定装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设置,包括风机、风道与微通道冷凝器,所述风机和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所述风道相背的两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朝向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延伸出定位柱,缓冲件套设在所述定位柱的前端,其中,所述缓冲件插入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中,使得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稳定装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为硅胶套、橡胶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围绕所述微通道冷凝器设置,且所述密封件填充于所述风道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柔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上设有卡扣,所述密封件上设置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配合,使得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云刚,吴海英,李军平,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