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和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旋流片,所述集流管具有可供流体进入的开口,所述旋流片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螺旋式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集流管的径向延伸的阻挡面,所述阻挡面朝向所述开口。在上述设置中,在集流管的内部设置具有阻挡面的旋流片,使得旋流片的阻挡面可阻挡部分的液体因惯性直接从集流管的一端运动至集流管的另一端,避免了液体在集流管的一端堆积的现象,使得集流管中气液两相分布相对均匀,提高了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空调领域,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气液两相流体直接通过开设于集流管的开口进入集流管的内部,然后再进入换热管。这样的方式容易造成气液两相流体在集流管中分布不均匀。具体的,集流管通常具有靠近开口的首段和远离开口的尾段,流体穿过开口进入集流管中,其中,液体容易因较大的惯性,直接流向尾段,造成液体集中分布于集流管的尾段的现象。导致流体中气液两相分布不均匀,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所述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可实现集流管中的气液两相流体的分布相对均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流管组件,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和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旋流片,所述集流管具有可供流体进入的开口,所述旋流片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螺旋式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集流管的径向延伸的阻挡面,所述阻挡面朝向所述开口。较佳地,所述旋流片沿高度方向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二阻挡部上方,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较佳地,所述集流管沿长度方向具有首段、中段和尾段,所述首段相对于所述尾段靠近所述开口,所述旋流片至少设置于所述首段和/或所述中段。较佳地,所述集流管的管壁的内壁面与所述旋流片隔空相对。较佳地,所述集流管组件还包括支撑轴,所述支撑轴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并且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延伸,所述开口位于所述支撑轴的上方;所述旋流片固设于所述支撑轴,并以所述支撑轴为中心轴螺旋式延伸。较佳地,所述集流管的两端被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封堵,所述开口设于所述第一端盖;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固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较佳地,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集流管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端固定所述支撑轴,或者,所述第二端固定所述旋流片。较佳地,所述旋流片的个数为一个,所述旋流片自所述集流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或者,所述旋流片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旋流片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排列,每个所述旋流片沿螺旋式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所述换热器包括:上述的集流管组件,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插接孔,所述多个插接孔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排列;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插接于所述插接孔。较佳地,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插接孔延伸至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和/或,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集流管内部的部分长度不超过2毫米。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通过上述设置,在集流管的内部设置具有阻挡面的旋流片,使得旋流片的阻挡面可阻挡部分的液体因惯性直接从集流管的一端运动至集流管的另一端,避免了液体在集流管的其中一端堆积的现象,使得集流管中气液两相分布相对均匀,提高了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翅片和支撑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集流管100首段101中段102隔板103第一部分104第二部分105第一端盖106第二端盖107尾段108开口110旋流片120阻挡面121插接孔130安装孔140对侧集流管200出口210换热管300翅片400支撑轴500固定件600管体组件700边板800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专利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比如空调、汽车等众多领域。如图1所示,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组件、换热管300和翅片400。其中,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100和设置在集流管100内的旋流片120。集流管100的一端具有可供流体进入的开口110。此处所指的流体为气液两相流体。旋流片120沿集流管100的轴向螺旋式延伸,并具有沿集流管100的径向延伸的阻挡面121,阻挡面121朝向该开口110。通过上述设置,在集流管100的内部设置具有阻挡面121的旋流片120,使得旋流片120的阻挡面121可阻挡部分液体因惯性直接从集流管100的一端运动至集流管100的另一端,避免了液体在集流管100的其中一端堆积的现象,使得集流管100中气液两相分布相对均匀,提高了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如图1所示,旋流片120沿高度方向具有第一阻挡部150和第二阻挡部160,第一阻挡部150位于第二阻挡部160的上方,开口110朝向第一阻挡部150。通过上述设置,气液两相流体通过开口110进入集流管100,在集流管100中因为惯性和自身重力作用,其运动轨迹具有一沿轴向的分量和一沿竖直方向的分量,流体抵达旋流片120的第一阻挡部150和第二阻挡部160、再抵达与集流管100相连的各换热管300。在此过程中,阻挡面121能限制液体过快地流动,进而使得液体在集流管100中的分布更加均匀。理论上,开口110的至少部分也可朝向第二阻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和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旋流片,所述集流管具有可供流体进入的开口,所述旋流片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螺旋式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集流管的径向延伸的阻挡面,所述阻挡面朝向所述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和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旋流片,所述集流管具有可供流体进入的开口,所述旋流片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螺旋式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集流管的径向延伸的阻挡面,所述阻挡面朝向所述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片沿高度方向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二阻挡部上方,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沿长度方向具有首段、中段和尾段,所述首段相对于所述尾段靠近所述开口,所述旋流片至少设置于所述首段和/或所述中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管壁的内壁面与所述旋流片隔空相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还包括支撑轴,所述支撑轴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并且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延伸,所述开口位于所述支撑轴的上方;
所述旋流片固设于所述支撑轴,并以所述支撑轴为中心轴螺旋式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