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绪碧专利>正文

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913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包括主体外壳。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空气、螺旋弹簧和液体进行组合,使得其具备空气、螺旋弹簧和液体功能的减震作用,从而实现效率更强的减震作用,同时,该装置能够与减震机构用缓冲式部件安装基座相互配合使用,在功能上相互依靠,具备更加有效的减震效果,而且,该装置具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能够有效控制内外界的最大压强值,防止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外壳变形现象的发生,具备保护能力,此外,该装置具有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能够有效将气体、液体和螺旋弹簧之间的动能进行转化,实现相互依靠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
,具体为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很多场所都需要用到减震装置,但是现有的机械式减震装置具备减震效果单一,减震效率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的侧面底部设置有多个一体式结构的副中空外壳和一个主中空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内部中心设置有主第一中空结构,所述主第一中空结构底部中心设置有液体预留空间,所述副中空外壳和主中空外壳内部的中心分别设置有主第二中空结构和主第三中空结构,所述主第二中空结构和主第三中空结构与液体预留空间之间分别通过主通孔结构和副通孔结构连通,所述副中空外壳和主中空外壳的一端内部分别设置有部件孔和主部件安装孔,所述主部件安装孔的内部安装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所述副中空外壳的侧面设置有连通主第二中空结构一侧的充气管道,且充气管道的内部安装有气门芯,所述主中空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一体式结构的主连接板,所述主体外壳和主中空外壳内部分别安装一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所述副中空外壳的内部安装一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位于所述主体外壳内部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一端安装一主伸缩杆,所述主伸缩杆的杆体贯穿主体外壳,且所述主伸缩杆位于外部的一端安装一重物固定板,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的另一端安装一压缩的主螺旋弹簧,两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之间的密封区间填充有液压油。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包括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液密封圈、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排液孔、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通液孔和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的侧面套接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液密封圈,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内部的中心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的一侧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排液孔,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排液孔的一端连通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的一端,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的另一侧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的一侧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连通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的另一侧,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的内部安装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一侧的端面中心设置有与其一体式结构的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的侧面设置有连通其两端面的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通液孔,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的另一端面安装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螺旋弹簧。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液密封圈卡接在主部件安装孔的内部,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的一端连通主第二中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螺旋弹簧的初始长度大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的横向长度。进一步的,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包括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锥形引导移动机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凹槽结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凹槽结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密封圈、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密封圈和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杆体安装凹槽结构;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的底部设置有与其一体式结构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锥形引导移动机构,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的顶部中心设置有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杆体安装凹槽结构,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的侧面设置有平行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凹槽结构和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凹槽结构,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凹槽结构和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凹槽结构的内部分别安装有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密封圈和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安装在主第一中空结构和主第三中空结构的内部。进一步的,位于所述主第一中空结构内部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用杆体安装凹槽结构的内部安装有主伸缩杆底端的杆体。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包括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锥形引导移动机构、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凹槽结构、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凹槽结构、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密封圈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的底部设置有与其一体式结构的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锥形引导移动机构,所述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的侧面设置有平行的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凹槽结构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凹槽结构,所述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凹槽结构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凹槽结构的内部分别安装有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一环形密封圈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第二环形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用活塞板安装在主第二中空结构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空气、螺旋弹簧和液体进行组合,使得其具备空气、螺旋弹簧和液体功能的减震作用,从而实现效率更强的减震作用,同时,该装置能够与减震机构用缓冲式部件安装基座相互配合使用,在功能上相互依靠,具备更加有效的减震效果,而且,该装置具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能够有效控制内外界的最大压强值,防止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外壳变形现象的发生,具备保护能力,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包括主体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1)的侧面底部设置有多个一体式结构的副中空外壳(2)和一个主中空外壳(3),所述主体外壳(1)内部中心设置有主第一中空结构(4),所述主第一中空结构(4)底部中心设置有液体预留空间(5),所述副中空外壳(2)和主中空外壳(3)内部的中心分别设置有主第二中空结构(8)和主第三中空结构(9),所述主第二中空结构(8)和主第三中空结构(9)与液体预留空间(5)之间分别通过主通孔结构(6)和副通孔结构(7)连通,所述副中空外壳(2)和主中空外壳(3)的一端内部分别设置有部件孔(12)和主部件安装孔(10),所述主部件安装孔(10)的内部安装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11),所述副中空外壳(2)的侧面设置有连通主第二中空结构(8)一侧的充气管道(18),且充气管道(18)的内部安装有气门芯,所述主中空外壳(3)的一侧设置有一体式结构的主连接板(19),所述主体外壳(1)和主中空外壳(3)内部分别安装一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所述副中空外壳(2)的内部安装一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15),位于所述主体外壳(1)内部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一端安装一主伸缩杆(16),所述主伸缩杆(16)的杆体贯穿主体外壳(1),且所述主伸缩杆(16)位于外部的一端安装一重物固定板(17),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的另一端安装一压缩的主螺旋弹簧(15),两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15)之间的密封区间填充有液压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包括主体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1)的侧面底部设置有多个一体式结构的副中空外壳(2)和一个主中空外壳(3),所述主体外壳(1)内部中心设置有主第一中空结构(4),所述主第一中空结构(4)底部中心设置有液体预留空间(5),所述副中空外壳(2)和主中空外壳(3)内部的中心分别设置有主第二中空结构(8)和主第三中空结构(9),所述主第二中空结构(8)和主第三中空结构(9)与液体预留空间(5)之间分别通过主通孔结构(6)和副通孔结构(7)连通,所述副中空外壳(2)和主中空外壳(3)的一端内部分别设置有部件孔(12)和主部件安装孔(10),所述主部件安装孔(10)的内部安装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11),所述副中空外壳(2)的侧面设置有连通主第二中空结构(8)一侧的充气管道(18),且充气管道(18)的内部安装有气门芯,所述主中空外壳(3)的一侧设置有一体式结构的主连接板(19),所述主体外壳(1)和主中空外壳(3)内部分别安装一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所述副中空外壳(2)的内部安装一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15),位于所述主体外壳(1)内部的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一端安装一主伸缩杆(16),所述主伸缩杆(16)的杆体贯穿主体外壳(1),且所述主伸缩杆(16)位于外部的一端安装一重物固定板(17),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的另一端安装一压缩的主螺旋弹簧(15),两所述杆体安装式内部运动从动活塞机构(14)和内置式内部从动活塞机构(15)之间的密封区间填充有液压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式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11)包括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液密封圈(112)、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113)、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排液孔(114)、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115)、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116)、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117)、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118)、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通液孔(119)和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螺旋弹簧(1110);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的侧面套接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液密封圈(112),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内部的中心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113),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113)的一侧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排液孔(114),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排液孔(114)的一端连通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的一端,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113)的另一侧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115),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115)的一侧设置有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116),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进液孔(116)连通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的另一侧,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空心外壳(111)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中空结构(113)的内部安装一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117),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117)在位于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插入空间(115)一侧的端面中心设置有与其一体式结构的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阀板(118),所述螺旋弹簧抵触式最大压强控制机构用移动板(117)的侧面设置有连通其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绪碧
申请(专利权)人:谢绪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