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以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表水或地下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以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絮凝和沉淀工艺是作为地表水、地下水处理中的核心工艺。絮凝工艺是原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使水中悬浮颗粒发生凝聚的过程。其中,折板絮凝池中形成宽度相同水流曲折或宽度不同水流曲折的水道,混凝效果通常优于隔板絮凝池;沉淀工艺是将絮凝工艺产生的絮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从而被去除的工艺,相较而言,平流沉淀池和辐流沉淀池容易去除比重较大易于沉淀的絮体,而斜板沉淀池对于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通常情况下,絮凝和沉淀工艺用于两个单独的处理单元,占地大,管理不便。虽然出现了澄清池等一体化工艺,但是澄清池与普通的斜板沉淀池均存在排泥不畅的技术难题。常见的多孔排泥管底部积泥,难以清理,长期运行甚至发生腐化,直接导致出水水质下降。现有的沉淀池装置体积较大,在使用时,现有装置的底部含有多个排泥管,会出现排泥不畅的问题,严重时会出现堵塞,长期使用会导致排泥管出现腐化,导致出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沉淀区(1)和集泥区(2),所述沉淀池装置的上部分为絮凝沉淀区(1),沉淀池装置的下部分为集泥区(2);/n所述的絮凝沉淀区(1)包括絮凝沉淀外壳(3)、上折板(4)、下折板(5)、斜板(6)、进水管(11)和出水管(19);絮凝沉淀外壳(3)为上下开口的圆柱体状,絮凝沉淀外壳(3)内部沿水平方向均匀的设有n个上折板(4),n为正整数,且每两个上折板(4)之间设有一个下折板(5),上折板(4)与下折板(5)上下交错布置,对絮凝沉淀区(1)分成双数个分格,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个分格(13)、第二个分格(14)、第三个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沉淀区(1)和集泥区(2),所述沉淀池装置的上部分为絮凝沉淀区(1),沉淀池装置的下部分为集泥区(2);
所述的絮凝沉淀区(1)包括絮凝沉淀外壳(3)、上折板(4)、下折板(5)、斜板(6)、进水管(11)和出水管(19);絮凝沉淀外壳(3)为上下开口的圆柱体状,絮凝沉淀外壳(3)内部沿水平方向均匀的设有n个上折板(4),n为正整数,且每两个上折板(4)之间设有一个下折板(5),上折板(4)与下折板(5)上下交错布置,对絮凝沉淀区(1)分成双数个分格,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个分格(13)、第二个分格(14)、第三个分格(15)、第四个分格(16)......第2n-1分格(17)和第2n个分格(18),上折板(4)与下折板(5)之间设有多个斜板(6),絮凝沉淀外壳(3)沿圆周外表面的一侧设有一个进水管(11),且进水管(11)与絮凝沉淀外壳(3)的内部连通设置,絮凝沉淀外壳(3)沿圆周外表面的另一侧设有一个出水管(19),且出水管(19)与絮凝沉淀外壳(3)的内部连通设置;
所述的集泥区(2)包括沉泥区外壳(7)、弧形排泥槽(8)、集泥总管(9)、倒虹吸装置(10)、折板卡槽(12)和虹吸管异径三通(24);
沉泥区外壳(7)为上端开口倒圆台状,沉泥区外壳(7)的内壁上设有一个环形折板卡槽(12),且折板卡槽(12)内部设有一个弧形排泥槽(8),沉泥区外壳(7)沿圆周外表面下部设有圆孔,集泥总管(9)的一端为闭口,集泥总管(9)的另一端为开口,且集泥总管(9)的外壁上设有m个圆孔,m为正整数,且m个圆孔的圆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集泥总管(9)的一端穿过沉泥区外壳(7)外壁上的圆孔,且集泥总管(9)设置在沉泥区外壳(7)的内部,集泥总管(9)的另一端与虹吸管异径三通(24)的横向出水口固定连接,虹吸管异径三通(24)的纵向出水口与倒虹吸装置(1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排泥槽(8),槽中间留有集泥槽间隙(22),且弧形排泥槽(8)设有多个弧形的孔洞(23),且孔洞(23)的凹槽底部设有排气孔(2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排泥槽(8)上的每个排气孔(23-1)通过集泥穿孔支管(9-1)与集泥总管(9)上的圆孔连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板(6)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往复式折板耦合斜板沉淀池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波,张勇华,赵茜,蔡云龙,张克峰,王永磊,陈淑芬,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