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735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三弧形板、固定装置和卡接装置;第一弧形板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滑槽,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通过滑槽与第一弧形板滑动连接;固定装置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板上端和下端,第一弧形板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两个固定装置;卡接装置设置于第二弧形板远离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外表面,第三弧形板远离第一弧形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与卡接装置对应的卡接端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根据肢体大小对各个弧形板进行调节,防止绷带过紧或者过松而影响伤口愈合,同时提高了固定夹具的稳定性,减少了伤口感染的可能性,能够促进伤口的快速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
本技术涉及中医儿科康复治疗
,具体涉及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
技术介绍
目前,中医儿科手术后,需要用夹板进行固定,通常都是先用纱布包裹后再用固定板固定,再用纱布包裹严实。在使用中存在夹板固定不牢固、松紧度难以控制、透气性差等问题,很容易导致患者受伤部位发生炎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且现有的固定夹板松紧度难以控制很容易导致患者骨折部位的肿胀或骨折再次错位。对于小朋友来说,由于其本身活泼好动,能够调整夹板松紧程度,能够更稳定固定的夹具对快速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三弧形板、固定装置和卡接装置;所述第一弧形板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滑槽,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通过滑槽与第一弧形板滑动连接;所述固定装置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板上端和下端,第一弧形板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两个固定装置;所述卡接装置设置于第二弧形板远离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外表面,第三弧形板远离第一弧形板的一侧设有与卡接装置对应的卡接端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的一端弧长均大于另一端弧长,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大小相同,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的半径小于第一弧形板。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螺纹杆和螺母,螺纹杆贯穿第一弧形板一端与第二弧形板或者第三弧形板的一端相抵,螺母与螺纹杆通过螺纹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外表面套设有垫圈。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通过卡接装置连接组成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桶体。更进一步地,所述卡接装置包括卡块、垫板和扭簧,扭簧固定设置于第二弧形板远离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内部,扭簧上端连接有垫板,垫板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块,卡块贯穿第二弧形板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上均匀设有若干通气孔。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采用若干弧形板滑动组成上大下小的圆柱形桶体,可以根据儿童的肢体粗细程度进行调节,防止绷带过紧或者过松而影响伤口愈合;在第一弧形板滑动连接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可以通过挤压的方式对弧形板进行固定,提高夹具的稳定性;通过卡接的方式对闭合第二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方便操作且进一步提高了夹具的稳定性;在各个弧形板上设置若干通气孔,增强夹具的透气性,减少了伤口感染的可能性。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展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卡接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为第一弧形板、2为第二弧形板、3为第三弧形板、4为固定装置、5为卡接装置、6为卡接端头、7为通气孔、11为滑槽、41为螺纹杆、42为螺母、43为垫圈、51为卡块、52为垫板、53为扭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如图1所示,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包括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第三弧形板3、固定装置4和卡接装置5;所述第一弧形板1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滑槽11,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通过滑槽11与第一弧形板1滑动连接,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通过卡接装置5连接组成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桶体,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上均匀设有若干通气孔7;所述固定装置4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板1上端和下端,第一弧形板1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两个固定装置4;所述卡接装置5设置于第二弧形板2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外表面,第三弧形板3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设有与卡接装置5对应的卡接端头6,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的一端弧长均大于另一端弧长,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大小相同,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的半径小于第一弧形板1。参考图2,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包括螺纹杆41和螺母42,螺纹杆41贯穿第一弧形板1一端与第二弧形板2或者第三弧形板3的一端相抵,螺母42与螺纹杆41通过螺纹连接,螺母42外表面套设有垫圈43。参考图3,如图3所示,卡接装置包括卡块51、垫板52和扭簧53,扭簧53固定设置于第二弧形板2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内部,扭簧53上端连接有垫板52,垫板52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块51,卡块51贯穿第二弧形板2设置。本技术的工作方法:使用时,首先在伤口处缠好一层薄薄的绷带,保护好伤口和药物;其次将夹具放置于肢体下方,分别滑动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使得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形成的圆柱形桶体与肢体大小相统一,接着旋转螺母42对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进行固定;最后通过卡块51将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固定连接起来即可。本技术采用若干弧形板滑动组成上大下小的圆柱形桶体,可以根据儿童的肢体粗细程度进行调节,防止绷带过紧或者过松而影响伤口愈合;在第一弧形板1滑动连接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4,可以通过挤压的方式对弧形板进行固定,提高夹具的稳定性;通过卡接的方式对闭合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方便操作且进一步提高了夹具的稳定性;在各个弧形板上设置若干通气孔7,增强夹具的透气性,减少了伤口感染的可能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第三弧形板(3)、固定装置(4)和卡接装置(5);所述第一弧形板(1)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滑槽(11),所述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通过所述滑槽(11)与第一弧形板(1)滑动连接;所述固定装置(4)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板(1)上端和下端,第一弧形板(1)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两个固定装置(4);所述卡接装置(5)设置于第二弧形板(2)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外表面,第三弧形板(3)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设有与卡接装置(5)对应的卡接端头(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第三弧形板(3)、固定装置(4)和卡接装置(5);所述第一弧形板(1)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滑槽(11),所述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通过所述滑槽(11)与第一弧形板(1)滑动连接;所述固定装置(4)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板(1)上端和下端,第一弧形板(1)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两个固定装置(4);所述卡接装置(5)设置于第二弧形板(2)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外表面,第三弧形板(3)远离第一弧形板(1)的一侧设有与卡接装置(5)对应的卡接端头(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板(1)、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的一端弧长均大于另一端弧长,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大小相同,第二弧形板(2)和第三弧形板(3)的半径小于第一弧形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儿科用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螺纹杆(4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欣怡李学伟
申请(专利权)人:定西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