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56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7
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包括竖向的方管,方管的四周下部均固定安装竖向的导轨,导轨的外侧均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外侧均固定安装与方管垂直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周均开设四个水平的呈环形分布的燕尾槽,第一转轴的外周均设有四个呈环形分布的安装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自动化的控制,进行精细化操作,通过动力控制装置驱动第一天关的转动带动第已转周转动,从而实现对不同粗细程度抛光块的更换,分次对金属制品表面进行抛光光整,而且还能改变抛光的力度,从而实现多次抛光,有效的降低金属制品表面的粗糙度,且通过多自由度机械臂与滚轮的相互配合,能够对金属制品表面进行全面的抛光,且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打磨抛光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所需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金属等产品的外观要求更高,既要有视觉效果,又要有良好的手感效果;因此对于金属制品的表面需要进行抛光光整操作,但是现有技术中进行抛光光整操作时,需要对金属表面采用不同粗细程度的抛光装置分多次进行抛光打磨,而能够有效的降低金属表面的粗糙度,但是不同程度的抛光需要用到不同粗细程度的抛光片,且抛光力度也不相同,在进行多次抛光过程中更换抛光块整个操作过程繁琐,费时费力,且抛光力度不好控制,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金属制品表面粗糙度不一致,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现有技术中大多是采用调节转速对金属制品表面进行抛光,抛光过程中抛光装置的转速过快,容易造成金属制品表面摩擦过热,对金属制品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的方管(1),方管(1)的四周下部均固定安装竖向的导轨(26),导轨(26)的外侧均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2),第一滑块(2)的外侧均固定安装与方管(1)垂直的第一转轴(3),第一转轴(3)的外周均开设四个水平的呈环形分布的燕尾槽(30),燕尾槽(30)的外端均与外部相通,第一转轴(3)的外周均设有四个呈环形分布的安装块(31),安装块(31)的内侧均与对应的燕尾槽(30)插接配合,四块安装块(31)的外侧形成竖向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安装块(31)的外侧面均固定安装抛光片(32),第一转轴(3)对应的四个抛光片(32)的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自动化金属制品表面抛光光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的方管(1),方管(1)的四周下部均固定安装竖向的导轨(26),导轨(26)的外侧均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2),第一滑块(2)的外侧均固定安装与方管(1)垂直的第一转轴(3),第一转轴(3)的外周均开设四个水平的呈环形分布的燕尾槽(30),燕尾槽(30)的外端均与外部相通,第一转轴(3)的外周均设有四个呈环形分布的安装块(31),安装块(31)的内侧均与对应的燕尾槽(30)插接配合,四块安装块(31)的外侧形成竖向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安装块(31)的外侧面均固定安装抛光片(32),第一转轴(3)对应的四个抛光片(32)的粗细程度不同,第一转轴(3)远离方管(1)的一侧均设有安装块(31)的固定结构;第一转轴(3)靠近方管(1)的一侧均固定套装第一伞齿轮(4),导轨(26)的上部均固定安装第一圆环(5),第一圆环(5)的内侧均开设环形凹槽(6),环形凹槽(6)远离方管(1)的一侧均开设水平的第一通孔(7),第一圆环(5)的内侧均设有与之通过密封轴承连接的两端封口的第一套管(8),第一套管(8)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的第一圆环(5),第一套管(8)的上部外周均开设与对应的环形凹槽(6)相通的第二通孔(9),第一套管(9)的下端均开设竖向的第三通孔(10),第三通孔(10)内均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活动杆(11),第三通孔(10)内设有对应的活动杆(11)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能够使得活动杆(11)与对应的第一套管(8)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且随之转动;第一套管(8)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第一活塞(12),活动杆(11)的内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活塞(12)的底面,活动杆(11)的外端均贯穿对应的第三通孔(10)轴承连接对应的第一滑块(2)的顶面,活动杆(11)的外周均套装第一弹簧(13),第一弹簧(1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活动杆(11)的外周,第一弹簧(13)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三通孔(10)的内端外侧;活动杆(11)的下端均固定套装第二伞齿轮(14),第二伞齿轮(14)均与对应的第一伞齿轮(4)啮合配合,方管(1)的四周上部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外端封闭的第二套管(16),第二套管(16)均位于对应的第一转轴(3)的正上方,第二套管(16)的底面均开设竖向的第四通孔(17),第四通孔(17)与对应的第一通孔(7)之间均固定安装连接管(18)连通,第二套管(16)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第二活塞(19),第二活塞(19)与对应的第二套管(16)内侧远离方管(1)的一端之间均通过第二弹簧(20)连接,第二套管(16)内均固定安装与之同轴的外周光滑的内部空心的固定杆(21),固定杆(21)的外周均套装有数个环形的配重块(22),固定杆(21)内均固定安装与之同轴的活动端朝向远离方管(1)一侧的电动伸缩杆(50),电动伸缩杆(50)的活动端均为内大外小的锥形,固定杆(21)的外周沿均开设数组竖向的倒T型的第五通孔(23),每组第五通孔(23)包括两个沿固定杆(21)水平中心线对称的第五通孔(23),第五通孔(23)的组数等于配重块(22)的个数,第五通孔(23)远离对应的固定杆(21)的一侧的内径小于靠近对应的固定杆(21)一侧的内径;第五通孔(23)内均设有竖向的插块(24),插块(24)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的第五通孔(23),插块(24)的内端均为楔形,配重块(22)的内侧中部均开设环形的插接槽(49),插块(2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吉鲲张永春赵成喜唐继武吴鸣宇孟政荣治明张宇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