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和电热锅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063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50
本新型公开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和电热锅控制电路,该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包括与发热丝RT串联的继电器RLY1,所述继电器RLY1与双向可控硅Q2并联,所述双向可控硅Q2通过由光耦U2配合周边电阻组成的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U3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3能控制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双向可控硅Q2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前导通,和/或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后断开,匹配使所述双向可控硅Q2消除所述继电器RLY1之触点吸合或断开时产生于其上的电拉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和电热锅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产品
,尤其涉及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和电热锅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在新时代产业的推动下,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逐渐成为了生活必须品。电子产品大部分采用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微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或ARM处理器广泛用于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和专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及过程控制等领域。在现有的家用电器中,电热锅是一种常见且必备的家用电器。而电热锅的发热丝工作是通过继电器进行控制的,现有中将继电器的控制电路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直流电源为控制电路的控制线圈供电,控制电路的控制线圈通电时会控制铁芯吸合工作电路的触点,从而使发热丝接通市电网电源并发热工作。但现有中,采用继电器控制电热锅的发热丝工作存在的不足在于:现有电热锅的继电器在吸合及断开时会产生电拉弧,而产生的电拉弧会损坏继电器的触点,从而缩短继电器及电热锅的使用寿命。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目前尚未存在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设计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消除继电器吸合或断开时产生的拉弧、延长电热锅继电器使用寿命的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和电热锅控制电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包括与发热丝RT串联的继电器RLY1,所述继电器RLY1与双向可控硅Q2并联,所述双向可控硅Q2通过由光耦U2配合周边电阻组成的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U3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3能控制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双向可控硅Q2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前导通,和/或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后断开,匹配使所述双向可控硅Q2消除所述继电器RLY1之触点吸合或断开时产生于其上的电拉弧。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一端与直流电源+12V电连接,另一端电连接开关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开关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串接驱动电阻R22与微控制器U3电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Q1的发射极对地;所述微控制器U3控制开关三极管Q1导通,使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通电并使继电器RLY1吸合工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还并联用于钳位的稳压二极管D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向可控硅Q2还与由电容C2和电阻R19组成的RC吸收电路并联,所述RC吸收电路用于吸收与双向可控硅Q2电连接的市电网电源的尖峰脉冲。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向可控硅Q2与市电网电源正极电连接点还通过由光耦U1配合周边电阻组成的过零检测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U3电连接,匹配所述微控制器U3的控制,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对所述双向可控硅Q2进行过零检测。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向可控硅Q2为BTA41-800型号的双向可控硅,且所述双向可控硅Q2的T1极与市电网电源正极电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2的T2极与发热丝RT和继电器RLY1之触点的电连接点电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2的控制极则与光耦U2之受光器的T2极电连接,所述光耦U2之受光器的T1极电连接两并联的电阻与市电网电源正极电连接,光耦U2之发光器的阳极串接电阻R18与直流电源+5V电连接,光耦U2之发光器的阴极则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3匹配的控制I/O口。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光耦U2为MOC3022型号的光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光耦U1为EL817型号的光耦,所述光耦U1之发光器的阳极串接电阻R8与市电网电源正极电连接,光耦U1之发光器的阴极串接电阻R12与市电网电源负极电连接,所述光耦U1之受光器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3匹配的I/O口,所述光耦U1之受光器的集电极还串接电阻R4与直流电源+5V电连接,所述光耦U1之受光器的发射极对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关三极管Q1为SS8050型号的三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D1为1N4148型号二极管,所述微控制器U3为APT32F101型号的单片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热锅控制电路,它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将继电器与双向可控硅并联,并通过驱动电路驱动双向可控硅在继电器吸合前导通和/或在继电器断开后断开,通过双向可控硅的导通或断开而消除继电器吸合/断开时产生的拉弧,从而减少拉弧损坏继电器的触点,延长电热锅的继电器及电热锅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保护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附图1实例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参考附图1,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包括与发热丝RT串联的继电器RLY1,所述继电器RLY1与双向可控硅Q2并联,实际中是与继电器RLY1的工作电路中的两触点并联,该两触点连通,则发热丝RT与市电网电源接通,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的通电之后会使之与铁芯构成电磁铁而吸附弹片并将两触点连通,所述双向可控硅Q2通过由光耦U2配合周边电阻(电阻R14-R16和电阻R18)组成的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U3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发热丝RT串联的继电器RLY1,所述继电器RLY1与双向可控硅Q2并联,所述双向可控硅Q2通过由光耦U2配合周边电阻组成的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U3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3能控制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双向可控硅Q2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前导通,和/或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后断开,匹配使所述双向可控硅Q2消除所述继电器RLY1之触点吸合或断开时产生于其上的电拉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发热丝RT串联的继电器RLY1,所述继电器RLY1与双向可控硅Q2并联,所述双向可控硅Q2通过由光耦U2配合周边电阻组成的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U3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3能控制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双向可控硅Q2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前导通,和/或在所述继电器RLY1吸合或断开后断开,匹配使所述双向可控硅Q2消除所述继电器RLY1之触点吸合或断开时产生于其上的电拉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一端与直流电源+12V电连接,另一端电连接开关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开关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串接驱动电阻R22与微控制器U3电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Q1的发射极对地;所述微控制器U3控制开关三极管Q1导通,使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通电并使继电器RLY1吸合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还并联用于钳位的稳压二极管D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可控硅Q2还与由电容C2和电阻R19组成的RC吸收电路并联,所述RC吸收电路用于吸收与双向可控硅Q2电连接的市电网电源的尖峰脉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热锅继电器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可控硅Q2与市电网电源正极电连接点还通过由光耦U1配合周边电阻组成的过零检测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U3电连接,匹配所述微控制器U3的控制,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对所述双向可控硅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昆张恒戴杨展于关永黎定刘真广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汇贤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