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65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平台,涉及稳定平台及其控制技术领域,稳定平台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多个安装部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稳定平台,由于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且多个安装部能够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因此,在面对不同的探测任务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稳定平台可以换装不用种类的探测设备,而无需购买多个稳定平台来搭载多种类型的探测设备,因此,可以大大节省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稳定平台
本技术涉及稳定平台及其控制
,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平台。
技术介绍
在以车、船或者飞机作为载机的光电成像探测场合,通过稳定平台与载机连接,探测设备安装于稳定平台上,探测设备的稳定成像需要稳定平台来消除载机行进时带来的扰动,从而使探测设备平稳、精准地完成探测工作。在面对不同的探测任务时,载机上需要搭载不同的探测设备,探测设备包括光学成像设备、激光雷达等。然而,由于不同探测设备的安装部所处的位置不同,且现有的稳定平台结构固定,因此,只能搭载一种类型的探测设备,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只能在载机上设置多个稳定平台,以分别搭载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导致耗费的使用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稳定平台只能搭载一种类型的探测设备导致耗费的使用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稳定平台,所述稳定平台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多个所述安装部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包括内框框架;所述内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一探测设备安装孔和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中框框架、外框框架、内框电机、中框电机和外框电机;所述中框框架设置于所述内框框架外,所述外框框架设置于所述中框框架外;所述外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中框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处,且所述中框电机与所述外框框架连接,所述中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中框框架连接;所述中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框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处,且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内框框架连接;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外框框架连接;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中框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所处的直线分别相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内框框架包括顶板、底板、端板和两个连接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平行,所述端板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的两侧,且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端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一探测设备安装孔,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框架呈U型;所述外框框架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上;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横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中框框架呈U型;所述中框框架包括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和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横板上;所述中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连接臂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载荷配重块安装槽;所述载荷配重块安装槽用于安装载荷配重块。进一步地,所述载荷配重块安装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板上设置有多列砝码配重块安装槽;多列所述砝码配重块安装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侧;所述砝码配重块安装槽用于安装砝码配重块。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基座;所述外框电机设置于所述基座内,且所述外框电机与所述基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姿态测量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姿态测量模块设置于所述内框框架上,且所述姿态测量模块与所述内框框架连接;所述姿态测量模块、所述外框电机、所述中框电机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内预设有内框框架的初始位置,当所述内框框架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姿态测量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内框框架的姿态变化方向及姿态变化角度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中框电机和所述外框电机动作,以将所述内框框架恢复至所述初始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旋转变压器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臂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三通孔,且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臂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变压器连接;所述旋转变压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旋转变压器用于检测所述中框框架的姿态变化方向及姿态变化角度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此信息与所述姿态测量模块检测的所述内框框架的姿态变化方向及姿态变化角度信息进行对比,当此信息与所述姿态测量模块检测的所述内框框架的姿态变化方向及姿态变化角度信息有差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外框电机和所述中框电机动作,以将所述内框框架恢复至所述初始位置。进一步地,所述内框框架的两侧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臂、所述第四连接臂存在缝隙;所述内框电机用于控制所述内框框架沿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的垂直面方向转动。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二减重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减重孔的面积。本技术提供的稳定平台,由于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且多个安装部能够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因此,在面对不同的探测任务时,本技术提供的稳定平台可以换装不用种类的探测设备,而无需购买多个稳定平台来搭载多种类型的探测设备,因此,可以大大节省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平台搭载光学成像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平台搭载激光雷达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平台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平台中内框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平台中的中框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稳定平台中的外框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1-内框框架;111-顶板;1111-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1112-第一减重孔;112-底板;1121-载荷配重块安装槽;1122-第二减重孔;113-端板;1131-第一探测设备安装孔;114-连接板;12-中框框架;121-第三连接臂;122-第四连接臂;123-第二横板;1231-第二通孔;1232-砝码配重块安装槽;13-外框框架;131-第一连接臂;1311-第一通孔;132-第二连接臂;1321-第三通孔;133-第一横板;2-内框电机;3-中框电机;41-外框电机法兰;5-基座;6-旋转变压器;61-连接轴;7-光学成像设备;8-激光雷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稳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平台包括:安装架;/n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多个所述安装部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n所述安装架包括内框框架;/n所述内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一探测设备安装孔和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n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中框框架和内框电机;/n所述中框框架设置于所述内框框架外,所述中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框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处,且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内框框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平台包括:安装架;
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多个所述安装部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
所述安装架包括内框框架;
所述内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一探测设备安装孔和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
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中框框架和内框电机;
所述中框框架设置于所述内框框架外,所述中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框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处,且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内框框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平台还包括外框框架、中框电机和外框电机;
所述外框框架设置于所述中框框架外;
所述外框框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中框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处,且所述中框电机与所述外框框架连接,所述中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中框框架连接;
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外框框架连接;
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中框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所处的直线分别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框架包括顶板、底板、端板和两个连接板;
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平行,所述端板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的两侧,且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所述端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一探测设备安装孔,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二探测设备安装孔;
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
所述第二减重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减重孔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框架呈U型;
所述外框框架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上;
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横板连接;
所述中框框架呈U型;
所述中框框架包括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和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横板上;
所述中框电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何博侠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博蓝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