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包括墙体,墙体的门窗洞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方钢,墙体外侧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涂膜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层、保温层和第一抹灰层;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外侧设有带斜坡的DBI砂浆层,DBI砂浆层与保温层之间设有保温砂浆层,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相对一侧的保温砂浆层和保温层上均设有第二抹灰层,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内侧设有第三抹灰层,斜坡、靠近保温砂浆层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方钢上固定连接门窗框,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相对面与门窗框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
本技术建筑保温
,尤其是涉及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与外界进行热量传导时,由于围护结构中的某些部位的传热系数明显大于其他部位,使得热量集中地从这些部位快速传递,从而增大了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负荷及能耗。在房屋的保温结构中,门窗洞口尤其是门窗框带来的热量集中传递远高于其他部位,从而导致了房屋的保温性能下降,浪费了大量能源。另外,由于现有的门窗框材料与墙体的材料基本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材料的膨胀与收缩是不同的,现有的门窗框与墙体的连接结构会导致门窗框与墙体之间产生缝隙,常出现渗水现象,同时也使室内和室外产生空气的直接交换导致房屋的保温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该结构提高了门窗洞口处的保温及防水性能,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门窗洞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方钢,所述墙体外侧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涂膜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层、保温层和第一抹灰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外侧设有DBI砂浆层,所述DBI砂浆层设有沿墙体外侧的边缘向方钢方向延伸的斜坡,所述DBI砂浆层与保温层之间设有保温砂浆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相对一侧的保温砂浆层和保温层上均设有第二抹灰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内侧设有第三抹灰层,所述斜坡、靠近保温砂浆层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上固定连接门窗框,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相对面与门窗框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DBI砂浆层设置的斜坡、在斜坡、靠近保温砂浆层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墙体外侧也设有涂膜防水层,该涂膜防水层在墙体外侧和方钢上形成了一条防水带,该防水带有效地防止了现有门窗框与墙体之间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层,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连接,这些都增加了门窗框的热传递路径,降低了热量传递,提高了保温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抹灰层的高度和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门窗洞口处的保温性能,增加了热传递路径,降低了热量传递,提高了保温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抹灰层的高度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门窗洞口处的保温性能,增加了热传递路径,降低了热量传递,提高了保温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紧固件间隔设置,所述间隔距离为50-80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方钢与墙体的连接的牢固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紧固件为锚固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行快速安装,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方钢与门窗框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行快速安装,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方钢与墙体之间填充有阻燃发泡胶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防火性能,同时还具有防水保温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墙体为混凝土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墙体为混凝土墙,可以提高建筑的强度,保温效果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技术的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可实现门窗安装洞口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在门窗洞口安装方钢并门窗框的连接,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材料膨胀而形成的缝隙,有效避免了门框周边与墙体连接处易出现渗水情形,提高防水和保温性能。通过在DBI砂浆层设置的斜坡、在斜坡、靠近保温砂浆层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在斜坡与保温层之间设置保温砂浆层,这些都有效的保证了门窗洞口的保温性及防水性。本技术在主体结构完工后即可进行方钢的安装,门窗框则可以在内外墙施工完毕后进行安装,能有效避免墙体施工与门窗框安装交叉实施带来的不便,减少后续对破损或污渍门窗框的维护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上门窗洞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下门窗洞口的结构示意图。图示,1、墙体;2、方钢;21、紧固件;3、涂膜防水层;4、水泥砂浆找平层;5、保温层;6、第一抹灰层;7、DBI砂浆层;71、斜坡;8、保温砂浆层;9、第二抹灰层;10、第三抹灰层;11、门窗框;12、聚氨酯发泡剂层;13、耐候胶;14、螺钉;15、阻燃发泡胶层;16、玻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包括墙体1,墙体1的门窗洞口处通过紧固件21连接有方钢2,墙体1外侧(即室外)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涂膜防水层3、水泥砂浆找平层4、保温层5和第一抹灰层6;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的外侧(即室外)设有DBI砂浆层7,DBI砂浆层7设有沿墙体1外侧(即室外)的边缘向方钢2方向延伸的斜坡71,DBI砂浆层7与保温层5之间设有保温砂浆层8,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相对一侧的保温砂浆层8和保温层5上均设有第二抹灰层9,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内侧(即室内)设有第三抹灰层10,斜坡71、靠近保温砂浆层8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21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3,与紧固件21相背的方钢壁上固定连接门窗框11,门窗框11上嵌设玻璃16,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11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12,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相对面与门窗框11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13连接。本实施例的保温砂浆层8选用SF憎水膨珠;涂膜防水层选用单组份聚氨酯,其厚度为1mm。本实施例的保温层5选用保温板,在施工时,为了增加保温板的附着力,对其涂刷界面剂。DBI砂浆层7上设置的斜坡71、在斜坡71、靠近保温砂浆层8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21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3,墙体1外侧也设有涂膜防水层3,该涂膜防水层3在墙体1外侧和方钢2上形成了一条防水带,该防水带有效地防止了现有门窗框与墙体之间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在墙体1外侧设置保温层5,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11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12,墙体1与方钢2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11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13连接,这些都增加了门窗框11的热传递路径,降低了热量传递,有效提高了保温性能。第二抹灰层9的高度和紧固件21相背的方钢2壁齐平;第三抹灰层10的高度与紧固件21相背的方钢2壁齐平。该结构可以提高门窗洞口处的保温性能,增加了热传递路径,降低了热量传递,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包括墙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体的门窗洞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方钢,所述墙体外侧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涂膜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层、保温层和第一抹灰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外侧设有DBI砂浆层,所述DBI砂浆层设有沿墙体外侧的边缘向方钢方向延伸的斜坡,所述DBI砂浆层与保温层之间设有保温砂浆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相对一侧的保温砂浆层和保温层上均设有第二抹灰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内侧设有第三抹灰层,所述斜坡、靠近保温砂浆层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上固定连接门窗框,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包括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的门窗洞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方钢,所述墙体外侧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涂膜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层、保温层和第一抹灰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外侧设有DBI砂浆层,所述DBI砂浆层设有沿墙体外侧的边缘向方钢方向延伸的斜坡,所述DBI砂浆层与保温层之间设有保温砂浆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相对一侧的保温砂浆层和保温层上均设有第二抹灰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内侧设有第三抹灰层,所述斜坡、靠近保温砂浆层一侧的方钢壁以及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均设有涂膜防水层,与紧固件相背的方钢壁上固定连接门窗框,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之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层,所述墙体与方钢连接面的相对面与门窗框结合处的外缘通过耐候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洞口处的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宇顺昌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