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处理池,处理池设置为长方形的箱体状,且处理池的前后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导轨,前后导轨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且前后两个行走机构之间设置有加药机构,处理池的前侧设置有横向的混药池,加药机构包括纵向的支撑管,支撑管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上的支撑管纵向的跨过处理池,并通过设置的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通过喷药孔均匀的将药剂喷出并均匀的混合在污水当中,同时通过设置的行走机构带动加药机构在处理池上横向移动实现对处理池内侧均匀全面的喷洒药剂,大大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垃圾渗滤液处理
,具体为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
技术介绍
垃圾渗滤液是指来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还有堆积的准备用于焚烧的垃圾渗漏出的水分,而垃圾渗滤液若不及时的处理会造成周围的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因此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技术的申请人发现现有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时往往是将垃圾渗滤液集中在处理池中然后添加各种药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能够排放到大自然中的标准,而现有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用加药装置在将药剂加到处理池中,不能将药剂均匀的加入到处理池中,导致污水的处理效率低和处理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的加药装置不能将药剂均匀的加入到处理池中,导致污水的处理效率低和处理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处理池,处理池设置为长方形的箱体状,且处理池的前后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导轨,前后导轨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且前后两个行走机构之间设置有加药机构,处理池的前侧设置有横向的混药池,加药机构包括纵向的支撑管,支撑管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喷药管向下竖直延伸到处理池的内侧靠近底部位置,且喷药管的表面均匀排布有喷药孔,支撑管的后端与后侧的行走机构固定连接,且支撑管的前端连接有抽液泵,抽液泵固定在后侧的行走机构上,且抽液泵进液端通过抽液管与混药池连接,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上的支撑管纵向的跨过处理池,并通过设置的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通过喷药孔均匀的将药剂喷出并均匀的混合在污水当中,同时通过设置的行走机构带动加药机构在处理池上横向移动实现对处理池内侧均匀全面的喷洒药剂,大大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效果。进一步的,抽液管的进液端竖直延伸到混药池内,且抽液管的下端部靠近混药池的内侧底部设置,通过设置的抽液管在行走机构的带动下在移动中对混药池内的药剂进行抽取。进一步的,混药池的内侧远离处理池的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搅拌叶,且搅拌叶的中心转轴穿过混药池的侧壁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搅拌叶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不断的转动实现对混药池中的药剂充分的搅拌混合。进一步的,行走机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支撑板,且两个支撑板相对的一面靠近下端位置设置有导滑轮,两个支撑板之间靠近上端位置设置有行走轮,且行走轮的中心轴穿过其中一个支撑板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行走机构中通过设置的第二电机驱动行走轮转动实现行走机构在导轨上的行走移动,并通过设置的导滑轮实现行走时的导向滑动。进一步的,两个支撑板将导轨卡在中间,且行走轮设置在导轨的上表面,导滑轮设置在导轨的下表面,通过行走轮和导滑轮与导轨的配合实现行走机构在导轨上的稳定行走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上的支撑管纵向的跨过处理池,并通过设置的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通过喷药孔均匀的将药剂喷出并均匀的混合在污水当中,同时通过设置的行走机构带动加药机构在处理池上横向移动实现对处理池内侧均匀全面的喷洒药剂,大大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示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示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的加药机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示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的混药池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示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的行走机构示意图。图中:1、处理池;2、导轨;3、加药机构;31、支撑管;32、喷药管;33、抽液泵;34、抽液管;4、行走机构;41、固定板;42、行走轮;43、导滑轮;44、支撑板;5、混药池;51、搅拌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实施例1,具体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处理池1,处理池1设置为长方形的箱体状,且处理池1的前后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导轨2,前后导轨2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4,且前后两个行走机构4之间设置有加药机构3,处理池1的前侧设置有横向的混药池5,加药机构3包括纵向的支撑管31,支撑管31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32,喷药管32向下竖直延伸到处理池1的内侧靠近底部位置,且喷药管31的表面均匀排布有喷药孔,支撑管31的后端与后侧的行走机构4固定连接,且支撑管31的前端连接有抽液泵33,抽液泵33固定在后侧的行走机构4上,且抽液泵33进液端通过抽液管34与混药池5连接,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3上的支撑管31纵向的跨过处理池1,并通过设置的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32通过喷药孔均匀的将药剂喷出并均匀的混合在污水当中,同时通过设置的行走机构4带动加药机构3在处理池1上横向移动实现对处理池1内侧均匀全面的喷洒药剂,大大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效果。具体请参照图1所示,抽液管34的进液端竖直延伸到混药池5内,且抽液管34的下端部靠近混药池5的内侧底部设置,通过设置的抽液管34在行走机构4的带动下在移动中对混药池5内的药剂进行抽取。具体请参照图3所示,混药池5的内侧远离处理池1的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搅拌叶51,且搅拌叶51的中心转轴穿过混药池5的侧壁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搅拌叶51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不断的转动实现对混药池5中的药剂充分的搅拌混合。具体请参照图4所示,行走机构4包括固定板41,固定板41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支撑板44,且两个支撑板44相对的一面靠近下端位置设置有导滑轮43,两个支撑板44之间靠近上端位置设置有行走轮42,且行走轮42的中心轴穿过其中一个支撑板44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行走机构4中通过设置的第二电机驱动行走轮42转动实现行走机构4在导轨2上的行走移动,并通过设置的导滑轮43实现行走时的导向滑动,两个支撑板44将导轨2卡在中间,且行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处理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1)设置为长方形的箱体状,且处理池(1)的前后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导轨(2),前后所述的导轨(2)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4),且前后两个行走机构(4)之间设置有加药机构(3),所述处理池(1)的前侧设置有横向的混药池(5),所述加药机构(3)包括纵向的支撑管(31),所述支撑管(31)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32),喷药管(32)向下竖直延伸到处理池(1)的内侧靠近底部位置,且喷药管(32)的表面均匀排布有喷药孔,所述支撑管(31)的后端与后侧的行走机构(4)固定连接,且支撑管(31)的前端连接有抽液泵(33),所述抽液泵(33)固定在后侧的行走机构(4)上,且抽液泵(33)进液端通过抽液管(34)与混药池(5)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包括用于污水处理的处理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1)设置为长方形的箱体状,且处理池(1)的前后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导轨(2),前后所述的导轨(2)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4),且前后两个行走机构(4)之间设置有加药机构(3),所述处理池(1)的前侧设置有横向的混药池(5),所述加药机构(3)包括纵向的支撑管(31),所述支撑管(31)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喷药管(32),喷药管(32)向下竖直延伸到处理池(1)的内侧靠近底部位置,且喷药管(32)的表面均匀排布有喷药孔,所述支撑管(31)的后端与后侧的行走机构(4)固定连接,且支撑管(31)的前端连接有抽液泵(33),所述抽液泵(33)固定在后侧的行走机构(4)上,且抽液泵(33)进液端通过抽液管(34)与混药池(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用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液管(34)的进液端竖直延伸到混药池(5)内,且抽液管(34)的下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聪慧,白皓,杨建,李娇,
申请(专利权)人:水木湛清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