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1774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36
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包括端子、密封组件及液冷线缆,液冷线缆包括与端子相连的线缆导体、包裹在线缆导体外的绝缘层及设在绝缘层外的外护套,外护套与绝缘层之间具有流道,密封组件包括套设在端子上的绝缘套及套设在绝缘套上的套筒,且绝缘套前端与端子相连、后端与绝缘层相连;套筒前端与绝缘套相连、后端通过封线体与外护套相连;套筒、绝缘套及封线体之间构成与流道相通的液冷腔,液冷腔通过绝缘套与端子隔离,套筒上安装有与液冷腔连通的转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与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池包冷却系统兼容,通过在液冷腔与端子间设置绝缘套从而将电池包冷却系统中的非绝缘介质冷却液与端子隔离,并通过绝缘套实现热传导将端子热量传递至冷却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大功率充电的提出和普及,普通充电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充电
中,充电过程中端子的高温现象一直成为行业难题,不仅影响用户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有解决端子高温现象的方案中,冷却液与端子直接接触,冷却介质为绝缘介质,比如硅油或者矿物油,但此方案冷却介质必须采用绝缘介质则不能与车上现有的电池包冷却系统兼容,需要额外增设循环泵对端子降温;这是因为电池包冷却系统中采用的冷却液是非绝缘介质,比如最常用的乙二醇型混合冷却液,这就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上需要采用两套冷却系统分别对充电端子以及电池包进行循环冷却,不仅占用车内空间,制造设计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兼容车内现有电池包冷却系统的充电端子液冷结构,解决端子充电高温问题的同时节约整车成本。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包括端子、密封组件以及液冷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包括端子、密封组件以及液冷线缆,液冷线缆包括与端子相连的线缆导体、包裹在线缆导体外的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绝缘层外的外护套,外护套与绝缘层之间具有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套设在端子上的绝缘套以及套设在绝缘套上的套筒,且绝缘套前端与端子相连、后端与绝缘层相连;套筒前端与绝缘套相连、后端通过封线体与外护套相连;套筒、绝缘套以及封线体之间构成与所述流道相连通的液冷腔,液冷腔通过绝缘套与端子隔离,套筒上还安装有与液冷腔连通的转接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包括端子、密封组件以及液冷线缆,液冷线缆包括与端子相连的线缆导体、包裹在线缆导体外的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绝缘层外的外护套,外护套与绝缘层之间具有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套设在端子上的绝缘套以及套设在绝缘套上的套筒,且绝缘套前端与端子相连、后端与绝缘层相连;套筒前端与绝缘套相连、后端通过封线体与外护套相连;套筒、绝缘套以及封线体之间构成与所述流道相连通的液冷腔,液冷腔通过绝缘套与端子隔离,套筒上还安装有与液冷腔连通的转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前端具有供线缆导体穿装的接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导体与穿线孔采用压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与套筒之间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亚博顾文武王伟宋泳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