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氮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化学
,具体涉及三氮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LPA受体(LPAR)有LPAR1~6这6种。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R1)是介导溶血磷脂酸(LPA)的生长因子样活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在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PA1的siRNA沉默或使用LPA1拮抗剂导致骨和软组织中的肿瘤负荷降低;另外,LPA信号传导可以保护个体免受感染诱导的炎症;LPA受体的激动剂可能有效保护患有急性辐射综合症的个体;LPA活性的上调与系统性硬皮病中观察到的纤维化相关。目前尚无LPAR1抑制途径治疗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在内的众多病症的药物上市。因此,开发新的可抑制LPAR1活性的化合物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LPAR1拮抗剂不足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三氮唑类化合物、中间体、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三氮唑类化合物具有高的LPAR1拮抗活性,且具有较好 ...
【技术保护点】
1.下式(I)所示的三氮唑类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同位素标记物、氮氧化物、溶剂化物、多晶型物、代谢产物、酯、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下式(I)所示的三氮唑类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同位素标记物、氮氧化物、溶剂化物、多晶型物、代谢产物、酯、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药,
其中,R1选自H、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a取代的下列基团:C1-40烷基、-C6-20芳基-O-C3-20环烷基、C3-20环烷基;
R2选自CN、NO2、卤素、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b取代的下列基团:C1-40烷基、C1-40烷氧基、卤代C1-40烷基、-C6-20芳基-X-R4、-5-20元杂芳基-X-R4;X选自NH或O,R4选自C1-40烷基、C2-40烯基、C3-20环烷基、C6-20芳基;R5’选自C1-40烷基;R6’选自C1-40烷基;R7’选自C3-20环烷基、C1-40烷基-C6-20芳基;或者,R6’、R7’可以相连与其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e取代的3-20元杂环基;
R3选自H、CN、NO2、卤素、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c取代的下列基团:C1-40烷基、C1-40烷氧基、卤代C1-40烷基、-R5-R8、-R5-O-R8、-R5-R8-R9;R5选自C1-40烷基、C2-40烯基、3-20元杂环基、5-20元杂芳基、C6-20芳基;R6选自H、C1-40烷基、C3-20环烷基;R7选自C1-40烷基、C1-40烷基-C6-20芳基、C3-20环烷基;R8选自C1-40烷基-C6-20芳基、C2-40烯基-C6-20芳基、C6-20芳基、C3-20环烷基、C1-40烷基、3-20元杂环基、5-20元杂芳基;R9选自C1-40烷基-C6-20芳基、C6-20芳基;或者,R6、R7、R8中的任意两个基团可以相连与其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d取代的下列环系:3-20元杂环基;
所述Ra选自卤素、COOH、NH2、OH;优选地,当Ra选自卤素、NH2、OH时,不直接与烷基的C1位相连;
所述Rb、Re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COOH、CN、NO2、卤素、C1-40烷基、卤代C1-40烷基;
所述Rc选自=O、COOH、CN、NO2、C1-40烷基、卤代C1-40烷基;
所述Rd选自=O、COOH、CN、NO2、C1-40烷基、卤代C1-40烷基、卤素、C3-20环烷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选自H、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a取代的下列基团:C1-6烷基、-C6-14芳基-O-C3-14环烷基、C3-14环烷基;
R2选自CN、NO2、卤素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b取代的下列基团:C1-6烷基、C1-6烷氧基、卤代C1-6烷基、-C6-14芳基-X-R4、-5-14元杂芳基-X-R4;X选自NH或O,R4选自C1-6烷基、C2-10烯基、C3-14环烷基、C6-14芳基;R5’选自C1-6烷基;R6’选自C1-6烷基;R7’选自C3-14环烷基、C1-6烷基-C6-14芳基;或者,R6’、R7’可以相连与其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e取代的3-10元杂环基;
R3选自H、CN、NO2、卤素、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c取代的下列基团:C1-6烷基、C1-6烷氧基、卤代C1-6烷基、-R5-R8、-R5-O-R8、-R5-R8-R9;R5选自C1-6烷基、C2-10烯基、3-10元杂环基、5-14元杂芳基、C6-14芳基;R6选自H、C1-6烷基、C3-14环烷基;R7选自C1-6烷基、C1-6烷基-C6-14芳基、C3-14环烷基;R8选自C1-6烷基-C6-14芳基、C2-10烯基-C6-14芳基、C6-14芳基、C3-14环烷基、C1-6烷基、3-10元杂环基、5-14元杂芳基;R9选自C1-6烷基-C6-14芳基、C6-14芳基;或者,R6、R7、R8中的任意两个基团可以相连与其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无取代或任选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d取代的下列环系:3-10元杂环基;
所述Ra选自卤素、COOH、NH2、OH;优选地,当Ra选自卤素、NH2、OH时,不直接与烷基的C1位相连;
所述Rb、Re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COOH、CN、NO2、卤素、C1-6烷基、卤代C1-6烷基;
所述Rc选自=O、COOH、CN、NO2、C1-6烷基、卤代C1-6烷基;
所述Rd选自=O、COOH、CN、NO2、C1-6烷基、卤代C1-6烷基、卤素、C3-14环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R1选自H、CH3、
R2选自如下基团:
R3选自H或如下基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选自如下化合物: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方案中的任意一种:
方案1:化合物1a与化合物2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化合物M-1在酸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化合物3a与I2在还原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化合物M-2与化合物4a在Pd(PPh3)2Cl2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3:化合物5a与H2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4:化合物6a与化合物7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化合物M-3在TF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5:化合物M-4与化合物6-7、化合物6-8A在吡啶、DIPE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6:化合物M-5与三甲基硅基叠氮甲烷在DMF、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6;化合物M-6在TBAF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7;化合物M-7在PPTS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8;化合物M-8与化合物6-7、化合物6-8A在吡啶、DIPE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7:化合物8a与化合物9a在碱、LiBH4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9;化合物M-9与三光气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8:化合物10-1A在还原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0;化合物M-10与化合物10-3在吡啶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1;化合物M-11与化合物10-5A在DIPE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9:化合物10-8A与H2在Pd/C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2;化合物M-12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0:化合物13-1A与2-(丙-2-炔-1-氧基)四氢-2H-吡喃在Pd(PPh3)2Cl2、CuI、Et3N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3;化合物M-13与三甲基硅基叠氮甲烷在甲苯、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4;化合物M-14在TBAF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5;化合物M-15在PPTS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6;化合物M-16与化合物6-7、化合物6-8A在吡啶、DIPEA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1:化合物14-1A与甲胺在NaBH3CN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7;化合物M-17与化合物10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2:化合物15-1与I2在正丁基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8;化合物M-18与化合物11a在Pd(OAc)2、PPh3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19;化合物M-19与NBS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0;化合物M-20与乙酰胺在NMP中微波加热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3:化合物16-7A与正丁基锂在DMF中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1;化合物M-21与NaBH4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2;化合物M-22与MsCl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3;化合物M-23与化合物16-3A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4:化合物16-10A与化合物13a在氢化钠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5:化合物1a与化合物18-1A在DIPE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4;化合物M-24在TF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6:化合物1-1A与化合物20-1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5;化合物M-25与TFA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7:化合物16-10A与化合物21-2A在氢化钠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8:化合物16-9A与化合物14a在氢化钠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19:化合物24-1A在DPPA、叔丁醇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6;化合物M-26与化合物16a在氢化钠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7;化合物M-27在酸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0:化合物26-1与化合物1-5在DTAD、PPh3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8;化合物M-28与三甲硅基叠氮甲烷进行反应,随后与TBAF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29;化合物M-29在TF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0;化合物M-30与三光气、化合物18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1:化合物27-4与化合物1-5在DTAD、PPh3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1;化合物M-31与化合物19a在Pd(PPh3)2Cl2、CuI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2;化合物M-32与三甲硅基叠氮甲烷进行反应,随后与TBAF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3和化合物M-34;化合物M-33和化合物M-34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2:化合物28-1A与三光气、化合物20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3:化合物1-1A与化合物21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5;化合物M-35在酸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4:化合物2-4A与氯甲酸甲酯在正丁基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6;化合物M-36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7;化合物M-37与化合物22a、DPP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M-38;化合物M-38与碘甲烷在氢化钠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其中,R1、R2、R5、R6、R6’、R7、R7’、R8、R9具有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定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方案中的任意一种:
方案1A:化合物1-1A与化合物1-2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1-3A,化合物1-3A在酸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1-4A,化合物1-4A与化合物1-5A在DTAD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1-6A,化合物1-6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2A:化合物2-4A与I2在还原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2-5A,化合物2-5A与化合物4a在Pd(PPh3)2Cl2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2-6A,化合物2-6A在酸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2-7A,化合物2-7A与化合物2-8在DIAD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2-9A;化合物2-9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3A:化合物2-9A与H2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3-1A,化合物3-1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4A-1:化合物1-1A与化合物7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4-2A;化合物4-2A在酸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4-3A;化合物4-3A与化合物1-5在DTBAD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4-4A;化合物4-4A在TF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4-5A;化合物4-5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4A-2:化合物5-3A与化合物5-4在Cs2CO3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5-5A;化合物5-5A在TFA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合物5-6A;化合物5-6A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式(I)化合物;
方案5A:化合物6-1与叠氮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军,陈永凯,彭微,张轶涵,郭晓丹,柳力,刘军华,钱丽娜,王朝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朗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启瑞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