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涉及光伏组件系统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板调节范围有限且安装不稳定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安装架的底部一侧设置有两个铰接座,另一侧设置有两个调节座;两个铰接座均与安装架的底壁铰接,两个调节座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横轴,两个调节座均包括有丝杆,两个丝杆均贯穿横轴,丝杆上位于横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均设置第一螺母,横轴上铰接有铰链板,铰链板的顶端与安装架的底壁活动铰接,横轴下方设置有安装板,丝杆贯穿安装板且丝杆上位于安装板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第二螺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增大调节范围且提高安装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系统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础,光伏发电通过将照射到太阳能电池面板上的光能转化成为电能,为了达到较高的转化效率,太阳能电池板多设计成大面积的薄板式结构,通过支架支撑安装在特定部位,进行发电工作。公告号为CN201839233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桩柱一体式地面光伏支架,包括至少两根间隔分布的横梁,各横梁之间相互平行;横梁在其顶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地固定联接有至少两根轨道,横梁在其与各轨道的连接区域上沿横梁的长度方向设有一个以上轨道调节孔,横梁在轨道调节孔处与相应的所述轨道固定联接,各轨道之间互相平行;至少两根横梁在其背面上连接有支撑体,支撑体包括立柱和撑杆,立柱与水平面垂直,立柱的上部与横梁之间为上下可调式铰接;立柱上设有预置孔区域,预置孔区域在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处的下方,预置孔区域设置有至少两个预置孔,各预置孔沿立柱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撑杆的一端在立柱的预置孔处与立柱铰接在一起,撑杆的另一端与横梁铰接在一起。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这种光伏支架虽然可以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角度进行调整,但调整范围限制于预置孔所设定的有限的几个角度内,调整作用较小,而且撑杆与立柱的铰接会因为预置孔的位置调整,会出现安装操作不当,导致光伏支架在大风天气下晃动的情况,该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具有增大调节范围且提高安装稳定性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板和用于固定光伏板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底部一侧设置有两个铰接座,另一侧设置有两个调节座,所述铰接座和调节座分别位于安装架的四角处且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铰接座均与安装架的底壁铰接,两个所述调节座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横轴,两个所述调节座均包括有丝杆,两个所述丝杆均贯穿横轴,所述丝杆上位于横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均设置第一螺母,所述横轴上铰接有铰链板,所述铰链板的顶端与安装架的底壁活动铰接,所述横轴下方设置有安装板,所述丝杆贯穿安装板且丝杆上位于安装板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均与丝杆螺纹配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架的下方设置有两个平行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位于同侧的铰接座和铰链板铰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的底壁对称设置有四个立柱,四个所述立柱分别位于安装板四角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底部设置有用于与基础设施连接的支撑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用于加强支撑结构强度的加强筋。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螺母与横轴之间、第二螺母与安装板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撑杆,所述撑杆呈X型设置。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铰接座、调节座、横轴、丝杆、安装板、第一螺母、第二螺母、铰链板的设置,调整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在丝杆上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安装板与横轴之间的竖直距离,同时利用铰接座的转动作用,实现光伏板的角度调节,由于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均与丝杆螺纹连接,因此可以自由调节角度,扩大了角度调节范围,并且螺纹连接使得角度调节稳定可靠;2.通过连接板的设置,方便铰接座与铰链板安装连接;3.通过撑杆的设置,减小外界因素引起的晃动,令安装架的结构更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左视图。图中,1、光伏板;2、连接板;3、铰接座;4、调节座;41、横轴;42、丝杆;43、第一螺母;44、铰链板;45、安装板;46、第二螺母;47、橡胶垫圈;5、立柱;51、支撑部;52、加强筋;6、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板1和用于固定光伏板1的安装架,安装架的底部前侧设置有两个铰接座3,后侧设置有两个调节座4,铰接座3和调节座4分别位于安装架的四角处且呈对称设置。光伏板1的下方设置有安装板45,两个铰接座3的顶端均与安装架的底壁铰接,两个铰接座3的另一端与安装板45的顶壁固定。参照图1和图2,两个调节座4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横轴41,横轴41两端分别与对应调节座4固定连接。两个调节座4均包括有丝杆42,两个丝杆42均沿竖直方向贯穿横轴41,丝杆42与横轴41滑动连接。丝杆42上位于横轴41的上方和下方分均设置第一螺母43,第一螺母43与横轴41相抵接。横轴41上铰接有铰链板44,铰链板44的顶端与安装架的底壁活动铰接,横轴41下方设置有安装板45,丝杆42贯穿安装板45且丝杆42与安装板45滑动配合。丝杆42上在安装板45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第二螺母46,第二螺母46与安装板45相抵接。第一螺母43与第二螺母46均与丝杆42螺纹配合。第一螺母43与横轴41之间、第二螺母46与安装板45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圈47,起到了弹性作用,从而保护横轴41和安装板45。参照图1和图2,安装架的下方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2,两个连接板2分别位于光伏板1的左右两侧,并且位于同侧的铰接座3和铰链板44铰接。参照图1和图2,安装板45的底壁对称设置有四个立柱5,四个立柱5分别位于安装板45四角处。立柱5底部设置有用于与基础设施连接的支撑部51。支撑部51的顶壁与立柱5的侧壁之间斜向设置有加强筋52,用于加强支撑结构强度,使得光伏板1的安装结构更稳定。参照图1,立柱5与安装板45的底壁之间设置有撑杆6。在本实施例中,在同一侧的两个立柱5之间的撑杆6交叉设置,形成X型,提高安装板45的抗压强度,从而在调整光伏板1的角度时,降低了安装板45由于振幅引起的调节偏差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调整第一螺母43和第二螺母46在丝杆42上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安装板45与横轴41之间的竖直距离,同时利用铰接座3的转动作用,实现光伏板1的角度调节,由于第一螺母43与第二螺母46均与丝杆42螺纹连接,因此可以自由调节角度,扩大了角度调节范围,并且螺纹连接使得角度调节稳定可靠。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板(1)和用于固定光伏板(1)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的底部一侧设置有两个铰接座(3),另一侧设置有两个调节座(4),所述铰接座(3)和调节座(4)分别位于安装架的四角处且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铰接座(3)均与安装架的底壁铰接,两个所述调节座(4)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横轴(41),两个所述调节座(4)均包括有丝杆(42),两个所述丝杆(42)均贯穿横轴(41),所述丝杆(42)上位于横轴(41)的上方和下方分均设置第一螺母(43),所述横轴(41)上铰接有铰链板(44),所述铰链板(44)的顶端与安装架的底壁活动铰接,所述横轴(41)下方设置有安装板(45),所述丝杆(42)贯穿安装板(45)且丝杆(42)上位于安装板(45)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第二螺母(46),所述第一螺母(43)与第二螺母(46)均与丝杆(42)螺纹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板(1)和用于固定光伏板(1)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的底部一侧设置有两个铰接座(3),另一侧设置有两个调节座(4),所述铰接座(3)和调节座(4)分别位于安装架的四角处且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铰接座(3)均与安装架的底壁铰接,两个所述调节座(4)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横轴(41),两个所述调节座(4)均包括有丝杆(42),两个所述丝杆(42)均贯穿横轴(41),所述丝杆(42)上位于横轴(41)的上方和下方分均设置第一螺母(43),所述横轴(41)上铰接有铰链板(44),所述铰链板(44)的顶端与安装架的底壁活动铰接,所述横轴(41)下方设置有安装板(45),所述丝杆(42)贯穿安装板(45)且丝杆(42)上位于安装板(45)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第二螺母(46),所述第一螺母(43)与第二螺母(46)均与丝杆(42)螺纹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42)沿竖直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角度的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志跃,冯现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信诺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