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119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包括上壳体、与上壳体的下端相连接的下壳体、设置在上壳体上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下壳体上的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板的左端之间的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母,还包括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的固定模块、用于对导线的走向进行导引的导引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主受力线夹不仅能够对导线进行固定,而且还能还能对经由其固定的导线的走向进行导引,避免导线与新型主受力线夹发生易受磨损性的接触。

A new type of main force c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
本技术涉及电力线夹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
技术介绍
新型主受力线夹是指用于固定导线,用于转角、接续,及终端的连接,以承受导线张力,并将导线挂至耐张串组或杆塔上的金具,亦用来固定拉线杆塔的拉线。公告号为CN209592913的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线路用楔形绝缘式新型主受力线夹,包括线夹外壳体,所述线夹外壳体的两侧设置有固定耳板,所述固定耳板通过紧定螺丝进行固定,所述线夹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夹板,所述夹板上开设有缆线槽,所述线夹外壳体的中部位置等距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中设置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作用在线夹外壳体与夹板之间,所述线夹外壳体的内侧对称设置有滑条,本技术楔形新型主受力线夹,线夹的夹持力强、绝缘性好、防腐蚀,张线夹与导线之间防脱夹紧,安装时可防止错位,通过钢绞线和防振锤头的设置可以吸收新型主受力线夹在高空中由于外界因素而产生的振动或者是晃动,有利于保持稳定性,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然而,由于挂板、固定螺栓与夹板位于同一轴线上,故而被其加持固定导线在穿过夹板之后势必会与固定螺栓和挂板的端部发生接触,从而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导线因与夹板、固定螺栓发生接触而使其受到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不仅能够对导线进行固定,而且还能还能对经由其固定的导线的走向进行导引,避免导线与新型主受力线夹发生易受磨损性的接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包括上壳体、与上壳体的下端相连接的下壳体、设置在上壳体上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下壳体上的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板的左端之间的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母,还包括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的固定模块、用于对导线的走向进行导引的导引模块;所述固定模块包括设置在上壳体中的第一固定滑槽、与第一固定滑槽相适应的第一固定滑块、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部且用于对第一固定滑块进行驱动的若干个第一固定螺栓、设置在上壳体的下端且用于对第一固定滑块与第一固定滑槽的连接处进行限位的若干个第一限位螺栓、设置在下壳体中的第二固定滑槽、与第二固定滑槽相适应的第二固定滑块、设置在下壳体的底部且用于对第二固定滑块进行驱动的若干个第二固定螺栓、设置在下壳体的上端且用于对第二固定滑块与第二固定滑槽的连接处进行限位的若干个第二限位螺栓。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的左端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板的右端相适应的第一连接槽,所述下壳体的左端底部设置有与第二连接板的右端相适应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槽卡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槽的连接处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槽卡接,第二接板与第二连接槽的连接处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为Z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滑块的下端设置有与导线相适应的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滑块的上端设置有与导线相适应的第二弧形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模块还包括用于防止第一固定滑块从第一固定滑槽中脱落的第一防护单元、用于防止第二固定滑块从第二固定滑槽中脱落的第二防护单元。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滑块侧端的第一延伸滑板、设置在上壳体上且与第一延伸滑板相适应的第一延伸滑槽、设置在上壳体的侧端下部且深入第一延伸滑槽中并与第一延伸滑板相适应的第一延伸螺栓;所述第二防护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二固定滑块侧端的第二延伸滑板、设置在下壳体上且与第二延伸滑板相适应的第二延伸滑槽、设置在上壳体的侧端上部且深入第二延伸滑槽中并与第二延伸滑板相适应的第二延伸螺栓。进一步的,所述导引模块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衔接板、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的第二衔接板、设置在第一衔接板与第二衔接板之间的导引槽、设置在导引槽上用于供导线穿过贯穿夹槽、设置在导引槽上用于贯穿夹槽进行封闭的封闭螺栓、横向设置在导引槽前端且用于对导线在导引槽中的位置进行限位的第一导引螺栓、横向设置在导引槽后端且用于对导线在导引槽中的位置进行限位的第二导引螺栓。进一步的,所述导引模块还包括竖向设置在导引槽上用于对导线在导引槽中的位置进行固定的第三导引螺栓和第四导引螺栓,所述第三导引螺栓设置在导引槽的上端,所述第四导引螺栓设置在导引槽的下端,所述第三导引螺栓和第四导引螺栓位于同一轴线上。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延伸卡板,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延伸卡板相适应的延伸卡槽,延伸卡板与延伸卡槽卡接,延伸卡板与延伸卡槽的连接处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其一,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通过第一固定螺栓、第一固定滑槽、第一固定滑槽、第二固定螺栓、第二固定滑槽和第二固定滑槽的配合实现对导线的固定,还能够通过第一限位螺栓、第二限位螺栓的配合来避免第一固定滑块在第一固定滑槽中在左右或前后方向上发生晃动、避免第二固定滑块在第二固定滑槽中在左右或前后方向上发生晃动,进而来增强导线的被固定效果。其二,由于固定模块还包括用于防止第一固定滑块从第一固定滑槽中脱落的第一防护单元、用于防止第二固定滑块从第二固定滑槽中脱落的第二防护单元,故而,当第一固定滑块被滑动安装到第一固定滑槽中后能够避免第一固定滑块从第一固定滑槽中自主脱落,当第二固定滑块被滑动安装到第二固定滑槽中后能够避免第二固定滑块从第二固定滑槽中自主脱落,特别的,在高空安装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第一固定滑块、第二固定滑块的掉落;而在需要实现第一固定滑块与第一固定滑槽的分离、第二固定滑块与第二固定滑槽的分离时,同样可以借助于第一防护单元和第二防护单元实现。其三,通过导引模块,能够避免导线从上壳体、下壳体的左端穿出后因缺少相应的走向导引装置的导引作用而致使导线与连接螺栓、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发生接触,进而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因导线与固定螺栓的接触而致使导线被磨损、损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延伸滑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下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延伸滑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导引模块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连接螺栓;6、连接螺母;7、导线;8、第一固定滑槽;9、第一固定滑块;10、第一固定螺栓;11、第一限位螺栓;12、第二固定滑槽;13、第二固定滑块;14、第二固定螺栓;15、第二限位螺栓;16、第一连接槽;17、第二连接槽;18、第一弧形凹槽;19、第二弧形凹槽;20、第一延伸滑板;21、第一延伸滑槽;22、第一延伸螺栓;23、第二延伸滑板;24、第二延伸滑槽;25、第二延伸螺栓;26、第一衔接板;27、第二衔接板;28、导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包括上壳体、与上壳体的下端相连接的下壳体、设置在上壳体上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下壳体上的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板的左端之间的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的固定模块、用于对导线的走向进行导引的导引模块;/n所述固定模块包括设置在上壳体中的第一固定滑槽、与第一固定滑槽相适应的第一固定滑块、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部且用于对第一固定滑块进行驱动的若干个第一固定螺栓、设置在上壳体的下端且用于对第一固定滑块与第一固定滑槽的连接处进行限位的若干个第一限位螺栓、设置在下壳体中的第二固定滑槽、与第二固定滑槽相适应的第二固定滑块、设置在下壳体的底部且用于对第二固定滑块进行驱动的若干个第二固定螺栓、设置在下壳体的上端且用于对第二固定滑块与第二固定滑槽的连接处进行限位的若干个第二限位螺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主受力线夹,包括上壳体、与上壳体的下端相连接的下壳体、设置在上壳体上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下壳体上的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板的左端之间的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的固定模块、用于对导线的走向进行导引的导引模块;
所述固定模块包括设置在上壳体中的第一固定滑槽、与第一固定滑槽相适应的第一固定滑块、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部且用于对第一固定滑块进行驱动的若干个第一固定螺栓、设置在上壳体的下端且用于对第一固定滑块与第一固定滑槽的连接处进行限位的若干个第一限位螺栓、设置在下壳体中的第二固定滑槽、与第二固定滑槽相适应的第二固定滑块、设置在下壳体的底部且用于对第二固定滑块进行驱动的若干个第二固定螺栓、设置在下壳体的上端且用于对第二固定滑块与第二固定滑槽的连接处进行限位的若干个第二限位螺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主受力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左端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板的右端相适应的第一连接槽,所述下壳体的左端底部设置有与第二连接板的右端相适应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槽卡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槽的连接处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槽卡接,第二接板与第二连接槽的连接处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主受力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为Z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主受力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滑块的下端设置有与导线相适应的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滑块的上端设置有与导线相适应的第二弧形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主受力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块还包括用于防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全建李智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新弘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