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涉及实验装置领域,包括第一实验盆,第一实验盆的内部活动套设有第二实验盆,第二实验盆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槽,开槽的内腔中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限位杆的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一弹簧,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第一实验盆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相配合的卡槽,第一实验盆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限位杆和第一弹簧相配合的设置方式,通过第二弹簧便于将第二实验盆脱离出第一实验盆的内腔,从而通过卡块便于对第一实验盆和第二实验盆相对固定的同时,也能便于第二实验盆与第一实验盆之间的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许多大型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我们称为外生菌根。菌根的形成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生态现象。虽然人们发现这种现象已经有百年历史,但在农林业中应则用是近30年来才迅速发展的。在实验对外生菌根的观察中,一般将透明的培养盆套在不透明的遮光盆的内部,从而保证外生菌根的正常生长,而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外生菌根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当遮光盆与培养盆配合过紧,培养盆难以拔出,当遮光盆与培养盆配合过松,会使培养盆在遮光盆中位置不固定,使得培养盆在遮光盆非常不稳定,容易出现晃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包括第一实验盆,所述第一实验盆的内部活动套设有第二实验盆,所述第二实验盆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内腔中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限位杆的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开槽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一实验盆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开槽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第一实验盆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与第一实验盆内腔的底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下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第一实验盆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实验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内壁上对称转动连接有转板。优选的,所述转板上表面的边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线轮,相邻所述线轮之间设置有绳索。优选的,所述第二实验盆外壁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实验盆的两侧内壁的顶部均开设有与滑块相配合的滑槽,且所述滑块位于开槽的正上方。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利用限位杆和第一弹簧相配合的设置方式,通过卡块对卡槽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第一实验盆和第二实验盆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通过第二弹簧便于将第二实验盆脱离出第一实验盆的内腔,从而通过卡块便于对第一实验盆和第二实验盆相对固定的同时,也能便于第二实验盆与第一实验盆之间的脱离;2、本技术利用滑块和滑槽相配合的设置方式,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便于使卡块处于卡槽的正上方,当向下按压连接环时,卡块在第一实验盆的内壁上滑动一段距离后直接配合进卡槽的内腔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开槽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实验盆;2、第二实验盆;3、开槽;4、限位杆;5、连接板;6、第一弹簧;7、卡块;8、卡槽;9、限位槽;10、第二弹簧;11、承载板;12、限位块;13、连接环;14、转板;15、线轮;16、绳索;17、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包括第一实验盆1,第一实验盆1的材质为黑色塑料,有一定的遮光作用,第一实验盆1的内部活动套设有第二实验盆2,第二实验盆2的材质为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通过第二实验盆2可观察到植物根系的外观情况,进而清晰观察到外生菌根侵染根系的情况,第二实验盆2外壁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17,第一实验盆1的两侧内壁的顶部均开设有与滑块17相配合的滑槽,且滑块17位于开槽3的正上方,通过滑块17与滑槽的配合,便于使卡块7处于卡槽8的正上方,当向下按压连接环13时,卡块7在第一实验盆1的内壁上滑动一段距离后直接配合进卡槽8的内腔中,第二实验盆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槽3。开槽3的内腔中设置有限位杆4,限位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连接板5的外径会大于卡槽8的内腔,从而使卡块7配合进卡槽8的内腔中时,连接板5会贴合在第一实验盆1的内壁,从而对卡块7在卡槽8卡接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卡块7与卡槽8的配合过度,连接板5的外径小于开槽3的内径,便于使得连接板5带着卡块7滑进开槽3的内腔中,限位杆4的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在第二实验盆2的内腔中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6的一端与连接板5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与开槽3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7,第一实验盆1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7相配合的卡槽8,开槽3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4相配合的限位槽9,通过限位槽9便于限位杆4的滑动,使得当第一弹簧6压缩形变时,限位杆4会滑进限位槽9的内腔中。第一实验盆1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10,通过第二弹簧10的弹性回复力,向上推动第二实验盆2,使得第二实验盆2会向上弹起一定高度,从而便于第二实验盆2的取出,当第二实验盆2在第一实验盆1内腔中向内运动时,会与承载板11相接触,然后第二实验盆2继续向下运动,此时第二弹簧10被压缩,直至承载板11与限位块12相贴合,此时卡块7对准了卡槽8的内腔,两个第二弹簧1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承载板11,第二弹簧10的底端与第一实验盆1内腔的底端固定连接,承载板11下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12,通过限位块12便于对承载板11进行限位,第二实验盆2滑进至最低处时,承载板11与限位块12相接触,使得卡块7能正对卡槽8的内腔,限位块12与第一实验盆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实验盆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13,连接环13的内壁上对称转动连接有转板14,通过转板14便于对第二实验盆2内腔中的泥土进行保湿,转板14上表面的边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线轮15,相邻线轮15之间设置有绳索16,通过将绳索16缠绕在两个线轮15之间,便于使两个线轮15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进而对两个转板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防止转板14的随意转动,植物在两个转板14之间进行生长。本实用工作原理:首先将卡块7按压至开槽3的内腔中,然后在第二实验盆2配合至第一实验盆1的内腔中时,使滑块17对准滑槽的内腔,向下按压连接环13,使卡块7贴合着第一实验盆1的内壁向下运动,直至卡块7正对着卡槽8的内腔时,通过第一弹簧6的弹性回复力,会通过第一弹簧6推动连接板5向着卡槽8的方向进行运动,使得卡块7配合进卡槽8的内腔中,此时第二弹簧10被第二实验盆2压迫而发生弹性形变,通过卡块7对卡槽8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第一实验盆1和第二实验盆2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防止第二实验盆2在第一实验盆1内腔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包括第一实验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验盆(1)的内部活动套设有第二实验盆(2),所述第二实验盆(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槽(3),所述开槽(3)的内腔中设置有限位杆(4),所述限位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所述限位杆(4)的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与连接板(5)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与开槽(3)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7),所述第一实验盆(1)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7)相配合的卡槽(8),所述开槽(3)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4)相配合的限位槽(9),所述第一实验盆(1)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包括第一实验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验盆(1)的内部活动套设有第二实验盆(2),所述第二实验盆(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槽(3),所述开槽(3)的内腔中设置有限位杆(4),所述限位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所述限位杆(4)的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与连接板(5)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与开槽(3)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7),所述第一实验盆(1)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7)相配合的卡槽(8),所述开槽(3)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4)相配合的限位槽(9),所述第一实验盆(1)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观察外生菌根菌侵染植物根系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承载板(11),所述第二弹簧(10)的底端与第一实验盆(1)内腔的底端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珊珊,杨文忠,袁春明,陈剑,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