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土钻,其包括壳架、贯穿设置在壳架上的钻管和转动机构;所述壳架上滑动设置有至少三根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下端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钻管内部设置有取样管;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摇把,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在钻管上,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摇把设置在第二锥齿轮上;所述钻管内侧面靠近下端口设置有挡环,所述取样管的下端部抵接在所述挡环上,所述挡环的内侧边与所述取样管的内侧边齐平;所述钻管的上部侧边设置有卡槽,所述取样管的上部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卡设在卡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采取土壤样本更加方便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土钻
本技术涉及地质勘探工具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取土钻。
技术介绍
在土壤普查、土壤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必须配备符合全层、等量和便捷要求的土壤取样器。授权公告号为CN2068626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取土钻,包括钻杆以及设置于钻杆顶端处的钻柄,钻杆底端处固接钻头,钻杆外形呈直圆管状,钻柄为两根且彼此同轴的布置于钻杆两侧,且两根钻柄沿钻杆轴线而轴对称设置;钻头外形呈二段式的阶梯筒状,钻头的小直径段构成用于同轴插入钻杆底端筒腔处的插接固定段,而钻头的大直径段构成用于钻土的刀口段;上述大直径段外径等于钻杆外径。上述技术方案中,取土钻仅包括钻杆和钻柄,在进行土壤取样工作中,仅可依靠人工对钻杆进行旋转插入到地面,钻杆转动的速度有限,取土工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取土钻,其具有采取土壤样本更加方便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取土钻,包括壳架、贯穿设置在壳架上的钻管和转动机构;所述钻管内部设置有取样管;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摇把,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在钻管上,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摇把设置在第二锥齿轮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钻管设置在第一锥轮上,连接有摇把的第二锥轮与第一准轮啮合连接,转动摇把通过锥齿轮的传动可使钻管转动,钻管垂直贯穿壳架可保证钻管始终保持竖直状态,通过其自身及壳架的重力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可免除操作工人依靠自身的体重来手动旋转钻管,提高作业的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钻管的下端部设置有锯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锯齿的设置,可使钻管在向下旋转移动的过程中,与地面的摩擦力更大,使钻管旋转插入地面的效果更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钻管内侧面靠近下端口设置有挡环,所述取样管的下端部抵接在所述挡环上,所述挡环的内侧边与所述取样管的内侧边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样管的下端部抵接在挡环上,可防止取样管向下滑出钻管;挡环的内侧面与取样管的内侧面齐平,可使钻取到钻管内的土壤样本相对向上移动到取样管内,减小土壤朝向取样管内移动时的阻挡。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钻管的上部侧边设置有卡槽,所述取样管的上部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卡设在卡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样管上的卡柱设置在卡槽内,可对取样管形成固定,使取样管跟随钻管向下旋转移动,防止土壤摩擦抵接在取样管下部时推动取样管滑出钻管。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取样管的上端口设置有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取样管从钻管内取出时,可向上拉动把手,使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地从钻管内取出取样管;同时钻管在向下转动插入地面时,可通过把手进行辅助转动,提高对土壤的钻取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把手的侧边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取样管内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孔的设置能够取样管内的空气排出,防止由于气压过大而使土壤样本进不到采集管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壳架上滑动设置有至少三根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下端部连接有支撑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放置在取样地,滑动杆竖直向上设置,壳架滑动连接在滑动杆上,可使壳架上的钻管始终向下,使钻管通过其自身和壳体以及转动装置的重力向地面施压,可防止钻管在向下旋转插入的过程中使壳架朝向旁边倾倒。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壳架的上表面垂直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套设有配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设置在壳架的上方,可增大对壳架的压力从而提高钻管向下旋转移动的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钻杆竖直设置在壳架上,且通过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与把手连接,可提高钻杆的转动速度效率,钻管的管口竖直朝下,通过其自身和壳架的重力向下施加压力,可免除操作工人依靠自身的体重来手动旋转钻杆,提高作业的效率;2.钻管内设置的采样管,能够使进入到钻管内的土壤样本移动到采样管内,通过拉动采样管上端部的把手即可将采样管从钻管的上端部抽出,使取出土壤的过程更加方便;3.壳架的侧边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杆以及滑动杆下端部的支撑板,能够对壳架起到支持作用,从而使设置在壳架上的钻管始终朝向下方,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取样管和钻管上端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壳架;11、滑动杆;12、支撑板;13、固定柱;14、配重块;2、钻管;21、取样管;211、卡柱;212、卡槽;213、把手;214、透气孔;22、锯齿;23、挡环;3、转动机构;31、第一锥齿轮;32、第二锥齿轮;33、摇把。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取土钻,包括壳架1、钻管2和转动机构3;壳架1呈矩形结构,其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开设有正相对的通孔,钻管2穿设在壳架1上的通孔内,且钻管2与通孔之间连接有轴承;钻管2内部滑动连接有取样管21;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锥齿轮31、第二锥齿轮32和摇把,第一锥齿轮31键连接在钻管2上部,第二锥齿轮32键连接在摇把的一端部,并与第一锥齿轮31啮合连接,第一锥齿轮31和第二锥齿轮32设置在壳架1的内部,第二锥齿轮32正对的壳架1侧边同样开设有通孔和轴承,摇把的侧边卡接轴承的内环,并穿过壳架1侧边的通孔使其另一端露出至壳架1外。转动摇把,使连接在摇把一端的第二锥齿轮32转动,与第二追齿轮啮合的第一锥齿轮31随之转动,第一锥齿轮31键连接在钻管2上,进而使钻管2旋转并向下移动,使土壤样本从钻管2的下端口进入到采样管内,达到采集土壤的作用;同时摇把能够延长转动的力臂,具有增大钻管2的转动力矩的作用;壳架1通孔处轴承的设置能够减少钻管2和把手213在旋转时与壳架1侧壁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转动的效率;钻管2垂直贯穿壳架1可保证钻管2始终保持竖直状态,通过其自身及壳架1的重力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可免除操作工人依靠自身的体重来手动旋转钻管2,提高作业的效率。参照图1和图2,钻管2的下端部设置有锯齿22,可使钻管2在向下旋转移动的过程中,与地面的摩擦力更大,使钻管2旋转插入地面的效果更好。钻管2内侧面靠近下端口设置有挡环23,取样管21的下端部抵接在挡环23上,此设计可防止取样管21向下滑出钻管2,避免由于取样管21的向下滑动而影响钻管2的旋转插入的效果;挡环23的内侧边与取样管21的内侧边齐平,可使钻取到钻管2内的土壤样本相对向上移动到取样管21内,减小土壤朝向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土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壳架(1)、贯穿设置在壳架(1)上的钻管(2)和转动机构(3);所述钻管(2)内部设置有取样管(21);所述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锥齿轮(31)、第二锥齿轮(32)和摇把(33),所述第一锥齿轮(31)设置在钻管(2)上,所述第二锥齿轮(32)与第一锥齿轮(31)啮合连接,所述摇把(33)设置在第二锥齿轮(3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土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壳架(1)、贯穿设置在壳架(1)上的钻管(2)和转动机构(3);所述钻管(2)内部设置有取样管(21);所述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锥齿轮(31)、第二锥齿轮(32)和摇把(33),所述第一锥齿轮(31)设置在钻管(2)上,所述第二锥齿轮(32)与第一锥齿轮(31)啮合连接,所述摇把(33)设置在第二锥齿轮(3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土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管(2)的下端部设置有锯齿(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土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管(2)内侧面靠近下端口设置有挡环(23),所述取样管(21)的下端部抵接在所述挡环(23)上,所述挡环(23)的内侧边与所述取样管(21)的内侧边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土钻,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斯,李克迪,梁枫,赵梦昌,韩亚飞,杨巧慧,鲍雷雷,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泰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