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网结构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598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网结构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空调器,所述侧网结构包括侧网主体,在所述侧网主体上设置多个进风槽,多个进风槽呈阵列状设置在所述侧网主体上,所述进风槽包括凹陷部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侧网总体为长方形状,为了增强侧网的强度,设计多种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呈内凹状设置,使得侧网形成整体的立体结构,基于整个侧网的每一处都为立体状态,对于侧网来说降低变形的可能,整体的强度也进行了加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网结构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网结构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空调器。
技术介绍
顶出风室外机(如图1所示)为向上出风,出风口处于室外机顶部,顶出风室外机四周有四个侧网进行配合,由于侧网为平板状,现有侧网非立体装,导致侧网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听出风室外机侧网易变性的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网结构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空调器,通过新设计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侧网,该侧网的大平面上设计立体结构,侧网受压时不容易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侧网结构,包括侧网主体,在所述侧网主体上设置多个进风槽,多个进风槽呈阵列状设置在所述侧网主体上,所述进风槽包括凹陷部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网结构,通过将每个进风槽先向内压成凹槽,形成凹陷部,然后再切出进风口,从而使得每个进风槽都形成一个立体型结构,将多个立体型的进风槽呈阵列状设置在侧网主体上,任意相邻的两个进风槽之间设置间隔,对于侧网来说就可形成整体的立体结构,使得侧网的大平面上设计立体结构,侧网受压时不容易变形。进一步的,在所述侧网主体上设置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在所述侧网主体上呈立体状设置。该设置提高侧网整体的立体状态,从而降低侧网发生变形的概率。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在所述侧网主体上设置加强槽,所述加强槽设置在两个进风槽之间的侧网主体上。该设置便于根据需要设置合理的进风槽结构,提高本技术的适用性,通过在侧网主体上设置的加强槽,进一步提高了侧网主体的许可变形强度,降低侧网变形的可能。进一步的,多个所述进风槽在侧网主体上呈N排、M列设置,其中N≥2,M≥2。该设置保证侧网的进风效率,且便于加工生产。进一步的,在两排两列状设置的四个所述进风槽的夹角处形成间隔部,所述加强槽设置在所述间隔部上。该设置使得两个进风槽中间处也具有立体结构,确保整个侧网的每一处都为立体状态,进一步降低侧网发生变形的概率。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在所述侧网主体上设置加强筋。该设置一方面提高了本技术加工生产的便捷性和提高本技术使用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锦衣加强了本技术所述侧网结构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侧网主体的四周的边沿部,所述加强筋的截面呈半圆状的内凹结构设置。该设置使得侧网主体的四周的边可由该类加强筋进行加强,防止变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顶出风室外机,包含有上述所述的侧网结构,所述侧网结构的进风槽设置在顶出风室外机四周的四个侧面上。进一步的,在所述顶出风室外机的四个侧面上设置四个侧网,相邻的两个侧网之间通过立柱连接,在所述侧网结构的上端设置顶盖,在所述顶盖上设置铁丝网。该设置给出了一种侧网设置在顶出风室外机上的具体结构,便于安装,进风可靠。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含如上述所述的顶出风室外机。所述空调器与上述侧网结构、上述顶出风室外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侧网结构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空调器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公开了的侧网结构,该侧网总体为长方形状,为了增强侧网的强度,设计多种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呈内凹状设置,使得侧网形成整体的立体结构,基于整个侧网的每一处都为立体状态,对于侧网来说降低变形的可能,整体的强度也进行了加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顶出风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带有立体侧网的顶出风室外机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立体侧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立体侧网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M-M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5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5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铁丝网,2-顶盖,3-立柱,4-侧网,5-侧网主体,6-加强筋,7-进风槽,701-凹陷部,702-进风口,8-加强槽,9-间隔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2~8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网结构,包括侧网主体5,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多个进风槽7,多个进风槽7呈阵列状设置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所述进风槽7包括凹陷部701和进风口702,所述进风口702设置在所述凹陷部701内。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网结构,通过将每个进风槽7先向内压成凹槽,形成凹陷部701,然后再切出进风口702,从而使得每个进风槽7都形成一个立体型结构,将多个立体型的进风槽7呈阵列状设置在侧网主体5上,任意相邻的两个进风槽7之间设置间隔,对于侧网来说就可形成整体的立体结构,使得侧网的大平面上设计立体结构,侧网受压时不容易变形。作为本技术的示例,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进风槽7的深度为2mm~5mm,进风槽7的形状可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形等,相邻两个进风槽7之间的间距设置为5mm~20mm即可。优选的,作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呈立体状设置。在所述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的立体状的加强结构,包括凹槽结构、凸台结构、沉降台结构等等,提高侧网整体的立体状态,从而降低侧网发生变形的概率。优选的,作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加强槽8,所述加强槽8设置在两个进风槽7之间的侧网主体5上。作为本技术的示例,多个所述进风槽7可以呈多排多列状设置,如图3所示,3列24行,每排和/或每列进风槽7呈矩形阵列状设置,或者,每排和/或每列相邻的两个进风槽7呈错位状设置,该设置便于根据需要设置合理的进风槽7结构,提高本技术的适用性,通过在侧网主体5上设置的加强槽8,进一步提高了侧网主体5的许可变形强度,降低侧网变形的可能。进一步的,作为本技术的示例,在所述两排两列状设置的四个所述进风槽7的夹角处形成间隔部9,所述加强槽8设置在所述间隔部9上。多个所述进风槽7在侧网主体5上呈N排、M列设置,其中N≥2,M≥2,优选的,N排、M列的加强槽8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呈矩形阵列设置,在每四个进风槽夹角处的间隔部9的方形平面设计一个加强槽8,使得两个进风槽中间处也具有立体结构,确保整个侧网的每一处都为立体状态,进一步降低侧网发生变形的概率。作为本技术的示例,如图4、图5、图8所示,加强槽8向内凹,加强槽的深度为0.5mm~3mm,加强槽8的形状可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形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结和,所述加强槽8不是贯穿槽。作为本技术的示例,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加强筋6。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网主体(5),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多个进风槽(7),多个进风槽(7)呈阵列状设置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所述进风槽(7)包括凹陷部(701)和进风口(702),所述进风口(702)设置在所述凹陷部(70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网主体(5),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多个进风槽(7),多个进风槽(7)呈阵列状设置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所述进风槽(7)包括凹陷部(701)和进风口(702),所述进风口(702)设置在所述凹陷部(70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呈立体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在所述侧网主体(5)上设置加强槽(8),所述加强槽(8)设置在两个进风槽(7)之间的侧网主体(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侧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风槽(7)在侧网主体(5)上呈N排、M列设置,其中N≥2,M≥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排两列状设置的四个所述进风槽(7)的夹角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科黄逸轩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