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及顶板总成。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包括收口件,收口件包括第一收口板、第二收口板、第三收口板;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均连接有一个收口件;两个第一收口板的末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任意一个第三收口板均位于与之相连接的第一收口板上背向另一第一收口板的一侧。顶板总成包括两个拼接顶板和顶板拼接装置,两个拼接顶板的一端分别搭接在两个第三收口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及顶板总成,在顶板对接时直接收口,无需填缝,顶板的边角的瑕疵在安装顶板时直接遮挡,简化顶板安装工艺,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及顶板总成
本技术涉及建筑装饰
,尤其涉及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及顶板总成。
技术介绍
吊顶对室内建筑的顶部起到装饰、照明或者出风的作用,是室内装修不可或缺的部分。现有技术中,公共空间中一般采用顶板完成顶部表面的铺设,通过在顶部表面设钻孔安装吊杆,吊杆上吊挂龙骨,随后将顶板吊挂在龙骨上。专利技术人在实现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上述铺设方式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相邻的顶板在对接处存在缝隙,需要后期进行填缝和收口,增加了吊顶安装的复杂度;第二,顶板的边角在切割时容易产生裂痕或者尺寸误差,顶板对接后,在边角处需要增设装饰条等以遮挡边角的瑕疵,费时费力,降低了施工效率。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及顶板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顶板对接时直接收口,无需填缝,顶板的边角的瑕疵在安装顶板时直接遮挡,简化顶板安装工艺,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包括:收口件,所述收口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收口板、第二收口板、第三收口板,所述第一收口板与所述第三收口板平行设置且均位于所述第二收口板的同一侧;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在室内建筑的顶部表面,所述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收口件,两个所述收口件均位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的末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相对设置,任意一个所述第三收口板均位于与之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收口板上背向另一所述第一收口板的一侧。可选的,所述收口件还包括第四收口板,所述第四收口板安装在所述第三收口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收口板的一端并朝靠近所述第一收口板的方向延伸。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端设置有第一抵接板,所述第二安装端设置有第二抵接板,所述第一抵接板和所述第二抵接板均垂直于所述安装板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背面。可选的,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一安装端的边沿对齐设置,所述第二抵接板与所述第二安装端的边沿对齐设置。可选的,所述收口件上安装有定位板,每个所述收口件均通过所述定位板贴合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可选的,两个所述定位板上远离所述第一收口板的一边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的边沿。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均垂直于所述安装板。可选的,所述安装板为不锈钢板,所述收口件为不锈钢件。可选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端的所述第三收口板与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端的所述第一收口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安装端的边沿与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端的所述第一收口板之间的距离。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顶板总成,包括两个拼接顶板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顶板拼接装置,两个所述拼接顶板的一端分别搭接在两个所述第三收口板上。本技术提供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及顶板总成,安装板安装在顶面上,安装有两个收口件的安装板的结构类似于“π”的结构,通过安装板与顶部表面相连接,通过两个第三收口板分别搭接两个拼接顶板,此时两个第二收口板和安装板位于两个第二收口板之间的部分对两个拼接顶板进行收口,无需填缝,拼接顶板的边角的瑕疵被两个第二收口板和安装板上位于两个第二收口板之间的部分直接遮挡,简化顶板安装工艺,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的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包括收口件和安装板1。请参照图1,所述收口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收口板21、第二收口板22、第三收口板23,所述第一收口板21与所述第三收口板23平行设置且均位于所述第二收口板22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收口件为类似“U”形的结构。所述安装板1可以安装在室内建筑的顶部表面,将收口件固定在顶部表面后用于支撑相拼接的顶板。所述安装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端11和第二安装端12;所述第一安装端11和所述第二安装端12均连接有一个所述收口件,两个所述收口件均位于所述安装板1的正面。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21的末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端11和所述第二安装端12,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21相对设置,任意一个所述第三收口板23均位于与之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收口板21上背向另一所述第一收口板21的一侧。安装有两个收口件的安装板1类似于“π”的结构,通过安装板1与顶部表面相连接,通过两个第三收口板23分别搭接两个相拼接的顶板,此时两个第二收口板22和安装板1上位于两个第二收口板22之间的部分对两个相拼接的顶板进行收口,无需填缝,顶板的边角的瑕疵被两个第二收口板22和安装板1上位于两个第二收口板22之间的部分直接遮挡,简化顶板安装工艺,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可选的,所述收口件还包括第四收口板25,所述第四收口板25安装在所述第三收口板23上远离所述第二收口板22的一端并朝靠近所述第一收口板21的方向延伸,第四收口板25可以增加顶板与收口件之间的搭接面积,有利于提高顶板在拼接处的稳定性。较佳的,所述第一安装端11设置有第一抵接板13,所述第二安装端12设置有第二抵接板14,所述第一抵接板13和所述第二抵接板14均垂直于所述安装板1且位于所述安装板1的背面。所述第一抵接板13和所述第二抵接板14可以增加安装板1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接板13与所述第一安装端11的边沿对齐设置,所述第二抵接板14与所述第二安装端12的边沿对齐设置,可在第一安装端11和第二安装端12设置有龙骨时,增加第一安装端11与龙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第二安装端12与龙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安装板1的稳定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收口件上安装有定位板24,每个所述收口件均通过所述定位板24贴合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定位板24可以增加第一收口板21与安装板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收口件与安装板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较佳的,两个所述定位板24上远离所述第一收口板21的一边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端11和所述第二安装端12的边沿,可在第一安装端11和第二安装端12设置有龙骨时,增加第一安装端11与龙骨之间的基础面积以及第二安装端12与龙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安装板1和收口件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21均垂直于所述安装板1,两个第一收口板21平行设置,可以增加两个顶板搭接在顶板拼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收口件,所述收口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收口板、第二收口板、第三收口板,所述第一收口板与所述第三收口板平行设置且均位于所述第二收口板的同一侧;/n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在室内建筑的顶部表面,所述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收口件,两个所述收口件均位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的末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相对设置,任意一个所述第三收口板均位于与之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收口板上背向另一所述第一收口板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口件,所述收口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收口板、第二收口板、第三收口板,所述第一收口板与所述第三收口板平行设置且均位于所述第二收口板的同一侧;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在室内建筑的顶部表面,所述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收口件,两个所述收口件均位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的末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两个所述第一收口板相对设置,任意一个所述第三收口板均位于与之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收口板上背向另一所述第一收口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口件还包括第四收口板,所述第四收口板安装在所述第三收口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收口板的一端并朝靠近所述第一收口板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端设置有第一抵接板,所述第二安装端设置有第二抵接板,所述第一抵接板和所述第二抵接板均垂直于所述安装板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背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板拼接收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泽成,周东珊,王文广,钟诚,步挺,薛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