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201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截流沟,引流沟,截水沟以及集水窖,其中,在坡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引流沟,多个鱼鳞坑用截水沟连接,截水沟呈W形分布,截水沟与引流沟相通;截流沟呈弧形设置,每条截流沟均垂直于坡向设置,且每条截流沟在坡向方向上相互交错,每条截流沟只与其中一条引流沟相连,两条引流沟均与坡顶沟头处设置的集水窖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地表收集结合壤中流收集的方式,解决了覆沙砒砂岩坡顶由于浮沙的存在,导致坡顶植物存活率低,坡顶雨水无法收集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属于脆弱生态地区修复

技术介绍
根据地表覆盖物的不同和砒砂岩裸露程度,砒砂岩区可以划分为裸露砒砂岩区,覆土砒砂岩区和覆沙砒砂岩区,覆沙砒砂岩区最大的特点是地表黄土覆盖薄且有浮沙覆盖,一般来讲,覆沙砒砂岩区主要指的是坡顶覆沙。由于坡顶浮沙的存在,导致坡顶很难留存水分,但是对于覆沙砒砂岩区的治理来讲,坡顶治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坡顶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固定浮沙,使其不随风力移动,但是由于浮沙很难留存水分,导致坡顶治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另外,坡顶治理措施一般主要有按照等高线挖掘鱼鳞坑种植油松、樟子松等树种,坡顶种植油松、樟子松等树种,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持水土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不能为退耕还林草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生态移民提供可持续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截流沟,引流沟,截水沟以及集水窖,其中,在坡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引流沟,多个鱼鳞坑用截水沟连接,截水沟呈W形分布,截水沟与引流沟相通;截流沟呈弧形设置,每条截流沟均垂直于坡向设置,且每条截流沟在坡向方向上相互交错,每条截流沟只与其中一条引流沟相连,两条引流沟均与坡顶沟头处设置的集水窖相连。在鱼鳞坑内种植经济林果;在截水沟里每隔2m种植3棵柠条种子;在每行经济林果的平整地面上可平行于林果栽植1-2年生的经济作物;在坡顶剩余地表全部铺植苔藓地衣。鱼鳞坑之间的行距、间距按照鱼鳞坑里栽种经济林果的类型,为了方便采摘而得出;鱼鳞坑的深度、长度、宽度的计算公式为:V=kPCS;其中,V是鱼鳞坑的体积;单位为m3;k为系数,根据地区不同由经验值确定的常数;P为降雨量,单位为mm;C为生态承载力,无单位;S为汇流面积,单位为m2;截流沟宽度50cm,根据坡顶倾角的不同,0°-15°时,截流沟深度为2m;15°-45°时,截流沟深1m;截流沟的间距根据当地降雨条件设置;引流沟深度与截流沟相同。截流沟沟壁采用网眼板护壁,其中网眼板的网眼大小不允许沙子通过,同时允许雨水通过。截水沟深度为30cm,宽度为20-30cm。集水窖内设置水泵,集水窖设置为肚大口小,水泵通过太阳能供电,水泵将抽上来的水通过管道滴灌入每个鱼鳞坑中。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坡顶治理通过苔藓地衣收集地表雨水,弧形截流沟用于收集壤中流,将苔藓地衣收集的地表雨水以及通过壤中流收集的渗入地下的雨水,汇集到坡顶沟头的集水窖中,根据坡顶覆沙的特点,采用地表收集结合壤中流收集的方式,不仅利用苔藓地衣等固定了坡顶浮沙,同时由于沙子存水率低的问题,通过壤中流的方式收集渗入地下的雨水,使得降水通过地表以及壤中流结合的方式收集,最大限度的收集雨水,解决了覆沙砒砂岩坡顶由于浮沙的存在,导致坡顶植物存活率低,坡顶雨水无法收集等问题。2、在坡顶治理时,在鱼鳞坑内种植红枣等经济林果,在每行经济林果的平整地面上可平行于林果栽植1-2年生的甘草经济作物,为当地居民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又有利于绿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坡顶雨水收集结构三维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坡顶雨水收集结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砒砂岩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3所示,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13,截流沟14,引流沟12,截水沟11以及集水窖4,其中,在坡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引流沟12,多个鱼鳞坑13用截水沟11连接,截水沟11呈W形分布,截水沟11与引流沟12相通;截流沟14呈弧形设置,每条截流沟均垂直于坡向设置,且每条截流沟14在坡向方向上相互交错,每条截流沟14只与其中一条引流沟12相连,两条引流沟12均与坡顶沟头处设置的集水窖4相连。在鱼鳞坑内种植红枣等经济林果,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在截水沟11里每隔2m种植3棵柠条种子,因为柠条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很好的防蚀固土,使沟缘线土壤不再下切后退;最后在每行经济林果的平整地面上可平行于林果栽植1-2年生的甘草等经济作物,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在坡顶剩余地表全部铺植苔藓地衣。在坡顶1挖掘0.75m宽、1.25m长、0.6m深的鱼鳞坑13,鱼鳞坑之间的行距为3m,间距为2.5m,鱼鳞坑的深度、长度、宽度是按照当地50年一遇的降雨量、生态承载力、株间距计算的汇流面积计算得出的,具体计算公式为V=kPCS,其中,V是鱼鳞坑的体积;单位为m3;k为系数,根据地区不同由经验值确定的常数;P为降雨量,单位为mm;C为生态承载力,无单位;S为汇流面积,单位为m2;行距、间距是按照鱼鳞坑里栽种经济林果的类型,为了方便采摘而得出;截流沟14宽度50cm,根据坡顶倾角的不同,0°-15°时,截流沟14深度为2m;15°-45°时,截流沟深1m;截流沟的间距根据当地降雨条件设置,截流沟用于充分的收集壤中流;引流沟12深度与截流沟14相同。截流沟沟壁采用网眼板护壁,避免截流沟因为雨水冲蚀而坍塌,其中网眼板的网眼大小不允许沙子通过,同时允许雨水通过,既能对截流沟沟壁进行防护,又能允许壤中流的雨水通过。截水沟深度为30cm,宽度为20-30cm。集水窖4内设置水泵,集水窖设置为肚大口小,用于减少水分蒸发,水泵通过太阳能供电,水泵将抽上来的水通过管道滴灌入每个鱼鳞坑中,用于干旱的时候坡顶经济林果供水。覆沙砒砂岩区坡顶综合治理包括以下步骤:1、在坡顶1用小型挖机挖掘0.75m宽、1.25m长、0.6m深的鱼鳞坑13,鱼鳞坑之间的行距为3m,间距为2.5m。2、在坡顶挖掘壤中流截流沟14,截流沟14宽度50cm,根据坡顶倾角的不同,0°-15°时,截流沟14深度为2m;15°-45°时,截流沟深1m;截流沟的间距根据当地降雨条件设置,每条截流沟14呈弧形设置,且每条截流沟均垂直于坡向设置,且每条截流沟在坡向方向上相互交错,如图3所示,用于充分的收集壤中流;在坡顶的两侧设置分别设置一条引流沟12,引流沟12深度与截流沟14相同,每条截流沟14只与其中一条引流沟相连;3、鱼鳞坑13用截水沟11连接,截水沟11呈W形分布,汇入引流沟12中,用以更好的收集雨水;4、首先将沙打旺等优良沙生牧草做成草方格形式,用于固定浮沙,使其不随风力移动;此时截流沟的作用是用于收集覆沙区通过浮沙快速渗入的水分,5、待第二年沙打旺根系生长可以固定浮沙并且能留存部分水分时,在草方格内铺植苔藓地衣等先锋植物,由于覆沙区水分流失严重,土壤中并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鱼鳞坑,截流沟,引流沟,截水沟以及集水窖,其中,在坡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引流沟,多个鱼鳞坑用截水沟连接,截水沟呈W形分布,截水沟与引流沟相通;截流沟呈弧形设置,每条截流沟均垂直于坡向设置,且每条截流沟在坡向方向上相互交错,每条截流沟只与其中一条引流沟相连,两条引流沟均与坡顶沟头处设置的集水窖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鱼鳞坑,截流沟,引流沟,截水沟以及集水窖,其中,在坡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引流沟,多个鱼鳞坑用截水沟连接,截水沟呈W形分布,截水沟与引流沟相通;截流沟呈弧形设置,每条截流沟均垂直于坡向设置,且每条截流沟在坡向方向上相互交错,每条截流沟只与其中一条引流沟相连,两条引流沟均与坡顶沟头处设置的集水窖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鱼鳞坑内种植经济林果;在截水沟里每隔2m种植3棵柠条种子;在每行经济林果的平整地面上可平行于林果栽植1-2年生的经济作物;在坡顶剩余地表全部铺植苔藓地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沙砒砂岩区坡顶雨水收集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鱼鳞坑之间的行距、间距按照鱼鳞坑里栽种经济林果的类型,为了方便采摘而得出;鱼鳞坑的深度、长度、宽度的计算公式为:V=kPCS;
其中,V是鱼鳞坑的体积;单位为m3;
k为系数,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文艺申震洲肖培青冷元宝杨吉山于国强郑艳爽马静刘慧李晓龙李长明饶良懿陈伟伟姚京威张攀焦鹏荆诚然王志慧焦雪辉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