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5191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固定在船体尾部的承载板和搅拌机构,承载板上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的顶部设置有上下往返机构,承载板的底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上下往返机构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具有能使搅拌机构进行上下往返运动,提高了搅动淤泥的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搅拌机构中的第二电机进行限定的作用,防止上下往返机构在带动搅拌机构上下活动时第二电机发生晃动偏移,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清淤装置
本技术涉及清淤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清淤装置。
技术介绍
河道清淤一般指治理河道,属于水利工程,分为干式清淤和湿式清淤,干式清淤是指将河道内的水流放出,使淤泥裸露出来,然后利用设备将河道内的淤泥挖走,湿式清淤指通过机械设备,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吹搅成混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从而起到疏通的作用,河道淤积己日益影响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例如申请号为:201520179870.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清淤装置,包括主板,主板上表面安装有滤布,滤布上设有活动连接板,活动连接板横向设置在滤布上,主板上设有转动杆,转动杆与主板之间采用可转动连接,转动杆顶部延伸在主板上表面外侧,转动杆底部位于一转动杆套上,转动杆套套接在转动杆上,主板下表面靠近两端部处竖向设有夹持板,夹持板滑动连接在主板上,转动杆套位于两夹持板之间,转动杆套上设有犁形板头,犁形板头可拆卸连接在转动杆套上。该技术在使用时搅拌淤泥用的犁形板头在对淤泥进行搅拌时,由于淤泥沉积的深度不同,导致犁形板头搅拌淤泥时只能对沉积的淤泥的上层进行搅拌,使导致淤泥搅拌效果有限,影响清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固定在船体尾部的承载板和搅拌机构,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上设置有上下往返机构,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上下往返机构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上下运动。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承载板顶部的固定箱,且固定箱内部的侧壁皆固定有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背对的一面均设置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优选的,所述上下往返机构包括贯穿设置在固定箱顶部的第二防护壳,所述第二防护壳的内部固定设有移动环,所述移动环顶部与底部均固定有连接杆,所述移动环内圈两侧壁的表面皆固定有第一齿牙,第二防护壳上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转轮,所述转轮上设有第二齿牙,所述移动环顶部的连杆穿过所述第二防护壳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防护壳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环底部的连杆穿过所述第二防护壳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防护壳滑动连接,且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固定箱内部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轴杆,所述轴杆的底端设置有主搅拌杆,所述主搅拌杆上固定设有副搅拌杆,所述移动环)底部的连杆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优选的,所述主搅拌杆为一对,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轴杆的两侧;每个所述主搅拌杆上固定有多组副搅拌杆;所述主搅拌杆与所述轴杆垂直设置,所述副搅拌杆与所述轴杆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外部均固定有第一防护壳,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防护壳与第二防护壳固定连接,第二电机通过第一防护壳与滑块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的上下往返机构与搅拌机构,以达到使搅拌机构进行上下往返运动,提高搅动淤泥的效果,使得本技术在使用时搅拌机构能一边搅动,一边在淤泥里上下移动,避免了由于在对淤泥进行搅动时,淤泥沉积的深度不同,导致犁形板头搅拌淤泥时只能对沉积的淤泥的上层进行搅拌,导致淤泥搅拌效果有限的问题。2、通过设置的固定机构中的限位板、限位滑槽和滑块,以达到对搅拌机构中的第二电机进行限定的作用,防止上下往返机构在带动搅拌机构上下活动时第二电机发生晃动偏移,防止因此影响本技术的正常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的外部结构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移动环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船体;2、承载板;3、固定机构;301、固定箱;302、限位板;303、限位滑槽;304、滑块;4、上下往返机构;401、第二防护壳;402、移动环;403、连接杆;404、第一齿牙;405、转轮;406、第二齿牙;407、第一电机;5、螺栓;6、第一防护壳;7、搅拌机构;701、第二电机;702、轴杆;703、主搅拌杆;704、副搅拌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4,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1和承载板2,承载板2固定设置在船体1的尾部,船体一般选择清淤船体,使用时船体1起到做载体的作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承载板2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机构3,固定机构3的顶部设置有上下往返机构4,承载板2的底部设置有搅拌机构7,所述上下往返机构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上下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固定机构3包括固定设置在承载板2顶部的固定箱301,固定箱301内部的侧壁均固定有限位板302,为了适应电机的形状,限位板一般可使用凹形限位板,两个限位板302相对面的表面皆开设有限位滑槽303,且限位滑槽303的内部滑动设有滑块304,使用时滑块304可在限位滑槽303的内部上下滑动有助于对第二电机701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二电机701在上下移动时,不易发生偏移或晃动;第一电机407与第二电机701的外部均固定设有第一防护壳6,第一防护壳6起到便于安装和维护电机的作用,第一电机407通过第一防护壳6与第二防护壳401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二电机701的侧壁通过第一防护壳6与滑块304固定连接,使用时第二电机701在滑块304和限位滑槽303的相互配合下能有效的在固定箱301的内部上下滑动。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上下往返机构4包括贯穿设置在固定箱301顶部的第二防护壳401,使用时第二防护壳401起到便于保护和限定移动环402的作用,第二防护壳401的内部固定设有移动环402,使用时移动环402为回旋针形状,且移动环402顶部与底部皆固定设有连接杆403,使用移动环402底端的连接杆403与第二电机701外部的第一防护壳6固定连接,有助于带动第二电机701进行上下移动,移动环402内圈两侧壁的表面皆固定设有第一齿牙404,第二防护壳401右侧壁的表面设置有第一电机407,使用时第一电机407与第二电机701为现有的电机,在此不做赘述,第一电机407的输出端固定设有转轮405,转轮405一侧壁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二齿牙406,使用时第一齿牙404与转轮405侧壁处的第二齿牙406相互啮合,当转轮405转动时,第二齿牙406与移动环402内壁右侧表面的第一齿牙404啮合时,移动环402在第二防护壳401的内部向上运动,同时移动环402利用底部的连接杆403带动搅拌机构7向上提升,当第二齿牙406与移动环402内壁左侧表面的第一齿牙404啮合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1)、固定在船体尾部的承载板(2)和搅拌机构(7),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2)上设置有固定机构(3),所述固定机构(3)上设置有上下往返机构(4);/n所述承载板(2)的底部设置有搅拌机构(7),所述上下往返机构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上下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1)、固定在船体尾部的承载板(2)和搅拌机构(7),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2)上设置有固定机构(3),所述固定机构(3)上设置有上下往返机构(4);
所述承载板(2)的底部设置有搅拌机构(7),所述上下往返机构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上下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3)包括固定设置在承载板(2)顶部的固定箱(301),所述固定箱(301)内部的侧壁均固定有限位板(302),两个所述限位板(302)背对的一面均设置有限位滑槽(303),所述限位滑槽(303)滑动连接有滑块(304),所述滑块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往返机构(4)包括贯穿设置在固定箱(301)顶部的第二防护壳(401),所述第二防护壳(401)的内部固定设有移动环(402),所述移动环(402)顶部与底部均固定有连接杆(403);
所述移动环(402)内圈两侧壁的表面均固定有第一齿牙(404),第二防护壳(401)上固定有第一电机(407),所述第一电机(407)的输出端固定有转轮(405),所述转轮(40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牙配合的第二齿牙(406);
所述移动环(4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霞周杨朱峰周珺朱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