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4982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包括折板反应池、隔油沉降池和前置式吸泥刮油机,所述折板反应池左侧壁的上侧固定设置有进料管,所述折板反应池的上下侧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垂直折板,所述隔油沉降池设置在所述折板反应池的右侧,所述隔油沉降池左侧壁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左端与所述折板反应池相连通,所述前置式吸泥刮油机包括集油槽、吸泥盘、压力泵、伺服电机和刮油装置,所述刮油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集油槽的左右两侧,所述刮油装置包括伺服电机、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钢带和直角刮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加快了混合反应的速率,缩短了沉降时间,而且除泥去油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泥污水处理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油化工行业及污水处理行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主要为含油污泥,产生量多,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若不加以处理直接排放,对人类生活环境将造成重大危害。目前处理含油污泥的技术多种多样,现今国内外处理含油污泥的主要处理方法有:生物处理、固化处理、焚烧处理、溶剂处理等。每种方法都各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但都因针对性不强,处理成本高等缺点没有广泛推广。且现有的隔油沉降池工艺在用于废水处理时,对于含油废水中的油、泥去除率差、且沉降时间长,浮油的流动性差,浮在水面上难以收集,同时沉降过程中的污泥具有污泥颗粒较轻,且水体的扰动易使已经沉降的污泥再次扰动,同时沉降池内污泥不平均沉降,使得沉降池内污泥一端堆泥很多,另一端沉泥较少,不易同步去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不仅加快了混合反应的速率,缩短了沉降时间,而且除泥去油效果好。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包括折板反应池、隔油沉降池和前置式吸泥刮油机,所述折板反应池左侧壁的上侧固定设置有进料管,所述折板反应池的上下侧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垂直折板,所述垂直折板之间的距离由左至右依次增大,所述隔油沉降池设置在所述折板反应池的右侧,所述隔油沉降池左侧壁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左端与所述折板反应池相连通,所述前置式吸泥刮油机包括集油槽、吸泥盘、压力泵、伺服电机和刮油装置,所述集油槽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内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集油槽上侧壁的左右两侧设置进油口,所述集油槽下侧壁设置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的右侧壁,所述吸泥盘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内底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吸泥盘的侧壁均匀设置有吸泥孔,所述压力泵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外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压力泵的一端连接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依次贯穿所述隔油沉降池上侧壁、集油槽的下侧壁,所述吸泥管的下端与所述吸泥盘上侧壁的中心位置相连通,所述刮油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集油槽的左右两侧,所述刮油装置包括伺服电机、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钢带和直角刮板,所述伺服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外顶壁上,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主动轮,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固定设置在所述集油槽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末端转动设置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末端转动设置有第二从动轮,所述钢带的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的上侧壁,且依次绕过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一从动轮的侧壁,所述直角刮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的外顶壁上、另一端与所述主动轮上的钢带相接触。优选的,所述垂直折板的数量为10个。优选的,所述垂直折板的连接处为圆角状。优选的,所述吸泥孔的数量为15个。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比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短2cm。优选的,还包括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进料斗、料筒、驱动电机和搅拌轴,所述料筒右侧壁的中心位置与所述进料管相连通,所述进料斗固定设置在所述料筒上侧壁的左侧,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料筒左侧壁的中心位置,所述搅拌轴的左端穿过所述料筒的左侧壁与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轴相连,所述搅拌轴的侧壁固定设置有螺旋叶片。优选的,所述隔油沉降池外侧设置有导热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通过折板反应池上设置的多个垂直折板,加快了含油含泥废水和化学药剂进行破乳、混凝反应的速率;同时,设置有隔油沉降池,反应后的废水通入隔油沉降池后进行油、泥、水沉降分层,沉降时间短;此外,设置有前置式吸泥刮油机,通过压力泵和吸泥盘将隔油沉降池底部的泥层吸出,与此同时,通过伺服电机驱动钢带循环经过油层,利用钢带的亲油性将油带出,通过直角刮板刮入集油槽中回收,除泥去油效果好;本技术不仅加快了混合反应的速率,缩短了沉降时间,而且除泥去油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折板反应池;11-进料管;12-垂直折板;2-隔油沉降池;21-输料管;22-导热腔;3-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1-集油槽;311-进油口;312-出油管;32-吸泥盘;321-吸泥孔;322-吸泥管;33-压力泵;34-刮油装置;341-伺服电机;3411-主动轮;342-第一支撑杆;3421-第一从动轮;343-第二支撑杆;3431-第二从动轮;344-钢带;345-直角刮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包括折板反应池1、隔油沉降池2和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所述折板反应池1左侧壁的上侧焊接固定设置有进料管11,所述折板反应池1的上下侧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垂直折板12,所述垂直折板12之间的距离由左至右依次增大,所述隔油沉降池2设置在所述折板反应池1的右侧,所述隔油沉降池2左侧壁的中心位置焊接固定设置有输料管21,所述输料管21的左端与所述折板反应池1相连通,所述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包括集油槽31、吸泥盘32、压力泵33和刮油装置34,所述集油槽31焊接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内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集油槽31上侧壁的左右两侧设置进油口311,所述集油槽31下侧壁焊接设置有出油管312,所述出油管312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右侧壁,所述吸泥盘32焊接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内底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吸泥盘32的侧壁均匀设置有吸泥孔321,所述压力泵33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外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压力泵33的一端连接集泥池,所述压力泵33的另一端连接有吸泥管322,所述吸泥管322依次贯穿所述隔油沉降池2上侧壁、集油槽31的下侧壁,所述吸泥管322的下端与所述吸泥盘32上侧壁的中心位置相连通,所述刮油装置34对称设置在所述集油槽31的左右两侧,所述刮油装置34包括伺服电机341、第一支撑杆342、第二支撑杆343、钢带344和直角刮板345,所述伺服电机341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外顶壁上,所述伺服电机341的旋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主动轮3411,所述第一支撑杆342和第二支撑杆343均固定设置在所述集油槽31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342和第二支撑杆343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342的末端转动设置有第一从动轮3421,所述第二支撑杆343的末端转动设置有第二从动轮3431,所述钢带344的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上侧壁,且依次绕过主动轮3411、第二从动轮3431和第一从动轮3421的侧壁,所述直角刮板345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外顶壁上、另一端与所述主动轮3411上的钢带344相接触,所述进油口311正对所述直角刮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包括折板反应池(1)、隔油沉降池(2)和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反应池(1)左侧壁的上侧固定设置有进料管(11),所述折板反应池(1)的上下侧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垂直折板(12),所述垂直折板(12)之间的距离由左至右依次增大,所述隔油沉降池(2)设置在所述折板反应池(1)的右侧,所述隔油沉降池(2)左侧壁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输料管(21),所述输料管(21)的左端与所述折板反应池(1)相连通,所述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包括集油槽(31)、吸泥盘(32)、压力泵(33)和刮油装置(34),所述集油槽(31)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内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集油槽(31)上侧壁的左右两侧设置进油口(311),所述集油槽(31)下侧壁设置有出油管(312),所述出油管(312)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右侧壁,所述吸泥盘(32)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内底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吸泥盘(32)的侧壁均匀设置有吸泥孔(321),所述压力泵(33)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外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压力泵(33)的一端连接有吸泥管(322),所述吸泥管(322)依次贯穿所述隔油沉降池(2)上侧壁、集油槽(31)的下侧壁,所述吸泥管(322)的下端与所述吸泥盘(32)上侧壁的中心位置相连通,所述刮油装置(34)对称设置在所述集油槽(31)的左右两侧,所述刮油装置(34)包括伺服电机(341)、第一支撑杆(342)、第二支撑杆(343)、钢带(344)和直角刮板(345),所述伺服电机(341)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外顶壁上,所述伺服电机(341)的旋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主动轮(3411),所述第一支撑杆(342)和第二支撑杆(343)均固定设置在所述集油槽(31)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342)和第二支撑杆(343)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342)的末端转动设置有第一从动轮(3421),所述第二支撑杆(343)的末端转动设置有第二从动轮(3431),所述钢带(344)的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上侧壁,且依次绕过主动轮(3411)、第二从动轮(3431)和第一从动轮(3421)的侧壁,所述直角刮板(345)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外顶壁上、另一端与所述主动轮(3411)上的钢带(344)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泥隔油沉降装置,包括折板反应池(1)、隔油沉降池(2)和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反应池(1)左侧壁的上侧固定设置有进料管(11),所述折板反应池(1)的上下侧壁交错设置有多个垂直折板(12),所述垂直折板(12)之间的距离由左至右依次增大,所述隔油沉降池(2)设置在所述折板反应池(1)的右侧,所述隔油沉降池(2)左侧壁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输料管(21),所述输料管(21)的左端与所述折板反应池(1)相连通,所述前置式吸泥刮油机(3)包括集油槽(31)、吸泥盘(32)、压力泵(33)和刮油装置(34),所述集油槽(31)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内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集油槽(31)上侧壁的左右两侧设置进油口(311),所述集油槽(31)下侧壁设置有出油管(312),所述出油管(312)的末端穿过所述隔油沉降池(2)的右侧壁,所述吸泥盘(32)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内底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吸泥盘(32)的侧壁均匀设置有吸泥孔(321),所述压力泵(33)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外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压力泵(33)的一端连接有吸泥管(322),所述吸泥管(322)依次贯穿所述隔油沉降池(2)上侧壁、集油槽(31)的下侧壁,所述吸泥管(322)的下端与所述吸泥盘(32)上侧壁的中心位置相连通,所述刮油装置(34)对称设置在所述集油槽(31)的左右两侧,所述刮油装置(34)包括伺服电机(341)、第一支撑杆(342)、第二支撑杆(343)、钢带(344)和直角刮板(345),所述伺服电机(341)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油沉降池(2)外顶壁上,所述伺服电机(341)的旋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主动轮(3411),所述第一支撑杆(342)和第二支撑杆(343)均固定设置在所述集油槽(31)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342)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博丁毅秦学鹏马文杰田浩勇金武元
申请(专利权)人:克拉玛依顺通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