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固定装置及放线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4824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及放线系统,属于钢筋施工技术领域。放线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相同的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第一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第二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边框以及第三边框沿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边框以及第四边框沿第二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第一矩形框架所围合平面垂直。能够对钢绞线线圈进行固定,避免钢绞线线圈在放线过程中被拖拉移动,以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放线,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放线固定装置及放线系统
本技术涉及钢筋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及放线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众多基础建设工程中,通常会使用到钢绞线、钢筋等作为加强筋,以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尤其是,为了加强桥梁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常常在预应力混凝土中使用到钢绞线。通常,为了运输方便,从厂家提供给施工方的钢绞线的包装一般都盘绕成线圈,但是这给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的放线工作带来了困难,盘绕成线圈的钢绞线重量很大,并且在放线时的拖拉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整个线圈组会随钢绞线的拖拉端移动,很容易使其散架,需要通过人工进行理线,导致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及放线系统,能够对钢绞线线圈进行固定,避免钢绞线线圈在放线过程中被拖拉移动,以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放线,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相同的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第一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第二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边框以及第三边框沿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边框以及第四边框沿第二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第一矩形框架所围合平面垂直。可选地,第一边框和第三边框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沿第一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通孔,两个第一连接杆分别对应穿过相对的第一条形通孔;第二边框和第四边框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沿第二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通孔,两个第二连接杆分别对应穿过相对的第二条形通孔。可选地,第一连接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第一螺母,两个第一螺母分别位于第一边框背离第三边框的一侧和第三边框背离第一边框的一侧;第二连接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第二螺母,两个第二螺母分别位于第二边框背离第四边框的一侧和第四边框背离第二边框的一侧。可选地,第一矩形框架所围合平面内形成有出线口。可选地,出线口包括顶点分别与第一矩形框架的边框一一对应连接的正方形框体,正方形框体内切连接有圆形框,圆形框用于出线。可选地,第二矩形框架内连接有加强筋。可选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连接。可选地,第一边框和第三边框分别远离第二边框和第四边框的一侧设有滚轮,或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分别远离第一边框和第三边框的一侧设有滚轮。可选地,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分别采用角钢围成。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放线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放线固定装置。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相同的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其中第一矩形框架的一对相互平行的边框分别为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第二矩形框架的一对相互平行的边框分别为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对于任一个第一连接杆,其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矩形框架的第一边框和第二矩形框架的第三边框滑动连接,且滑动方向为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对于任一个第二连接杆,其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矩形框的第二边框和第二矩形框的第四边框滑动连接,且滑动方向为第二边框的延伸方向;上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第一矩形框架所围合的平面垂直。在使用时,首先将两个第一连接杆对应设置好,然后将线圈架设在两个第一连接杆上,使两个第一连接杆分别与线圈的圆形横截面相切且垂直,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杆对线圈进行支撑,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杆对应设置,以使两个第二连接杆分别与线圈的圆形横截面相切;从而使线圈被两个第一连接杆和两个第二连接杆夹紧固定,由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对应的边框为滑动连接,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两个第一连接杆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个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距,能够对不同直径的线圈进行适配,使该放线固定装置能够应用于各种不同直径的线圈固定,并且该放线固定装置在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的支撑下能够稳定放置在工作面(通常为地面)上,使线圈在放线使用时不易被拖拉端带动而发生位移。由于固定在该放线固定装置上的线圈,其端面(圆形横截面)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垂直,因此其端面分别与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的平行,所以分别在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的止挡下,线圈的拖拉端不会随线的不断放出而弹射散乱出来,省去了放线施工人员的理线工作,能够节省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放线系统,采用上述的放线固定装置,能够对钢绞线线圈进行固定,避免钢绞线线圈在放线过程中被拖拉移动,以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放线,省去理线工序,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放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放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放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放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标:110-第一连接杆;111-第一条形通孔;112-第一螺母;120-第二连接杆;121-第二条形通孔;122-第二螺母;130-第一矩形框架;131-第一边框;132-第二边框;140-第二矩形框架;141-第三边框;142-第四边框;150-出线口;160-加强筋;210-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相同的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框以及所述第三边框沿所述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边框以及所述第四边框沿所述第二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均与所述第一矩形框架所围合平面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相同的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二矩形框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框以及所述第三边框沿所述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边框以及所述第四边框沿所述第二边框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均与所述第一矩形框架所围合平面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沿所述第一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通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分别对应穿过相对的所述第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第四边框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沿所述第二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通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对应穿过相对的所述第二条形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第一螺母,两个所述第一螺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边框背离所述第三边框的一侧和所述第三边框背离所述第一边框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第二螺母,两个所述第二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萌孙寿孙晓明刘艳海吕志鹏侯骏毕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西北工程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