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和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407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壳体,至少一对接端子收容于对接壳体,对接端子具有一对接部,对接部具有相对的两个对接侧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壳体;至少一连接端子,收容于连接壳体,连接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接触部具有相对的两个连接侧壁及相对的两个抵接部,两个抵接部位于两个连接侧壁之间,一个连接侧壁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抵接部定义为一组,每一对接侧壁位于一组连接侧壁和抵接部之间,且同时接触连接侧壁和抵接部。使连接端子和对接端子之间接触更加稳定的同时接触面积增大,减小连接端子和对接端子之间的电阻,从而有利于传输较大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和连接端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和连接端子,尤其是指一种可传输较大电流的电连接器和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中国申请号为CN201420112460.9的专利,其揭示了一种现有的线端连接器中的一种弹臂导电端子,包括可插设固定于线端连接器内的一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两端延伸的一线缆包覆部及一弹性接触部,所述线缆包覆部与线缆电性连接,所述弹性接触部通过具有弹性变形的两个平面接触部与插入其中的一平板导电端子连接。所述弹性接触部具有一底面,自所述底面延伸的两个侧面及两个顶面,且自所述顶面再朝内延伸具有弹性变形的一所述平面接触部,且所述平面接触部等上述结构自所述固定部上延伸两两相对设置,使得两个所述平面接触部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平板导电端子插设的对接空间,所述平板导电端子为一板状结构。然而,板状结构的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和所述弹臂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包括所述平板端子的两个板面与两个所述平面接触部之间的接触,接触面积较小,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和所述弹臂导电端子之间的电阻较大,当电流移动通过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和所述弹臂导电端子时,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壳体,至少一对接端子收容于所述对接壳体,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相对的两个对接侧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壳体;至少一连接端子,收容于所述连接壳体,所述连接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相对的两个连接侧壁及相对的两个抵接部,两个所述抵接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侧壁之间,一个所述连接侧壁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抵接部定义为一组,每一所述对接侧壁位于一组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之间,且同时接触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壳体,至少一对接端子收容于所述对接壳体,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相对的两个对接侧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壳体;至少一连接端子,收容于所述连接壳体,所述连接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相对的两个连接侧壁及相对的两个抵接部,两个所述抵接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侧壁之间,一个所述连接侧壁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抵接部定义为一组,每一所述对接侧壁位于一组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之间,且同时接触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一组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中,所述连接侧壁具有一第一触部,所述抵接部具有一第二触部,所述第一触部与所述第二触部在所述对接侧壁的插入方向上错位,所述第一触部和所述第二触部接触同一所述对接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部与所述对接侧壁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触部与所述对接侧壁的接触面积,且在所述对接侧壁插入所述连接端子的过程中,所述对接侧壁依次接触所述第一触部和所述第二触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一组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中,所述连接侧壁具有至少一第一触部,所述第一触部朝所述抵接部的方向凸出,所述抵接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触部,所述第二触部朝所述连接侧壁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触部朝所述抵接部的凸出量大于所述第二触部朝所述连接侧壁的凸出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一组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抵接部中,所述抵接部沿所述对接侧壁的插入方向依次延伸有一水平段、一转折段和一自由段,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连接侧壁平行,所述转折段朝靠近所述连接侧壁的方向延伸,所述自由段朝远离所述连接侧壁的方向延伸,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义军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